另一方面,魯文斯坦教授也探討《財星》雜誌2000年8月一篇標題尷尬的文章〈十年長青股〉(10 Stocks to Last the Decade),那篇文章在不經意下把讀者推入火坑,文中網羅了安隆(Enron)、博通(Broadcom)、北方電訊(Nortel)、諾基亞(Nokia)等等當時最熱門的股票。《財星》大言這是可以「買進忘記」、當成退休依靠的投資組合。但是2002年年底,這10檔股票平均都跌了80%。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公司為了股東的利益而經營,不盡然是為了顧客,這也無可厚非。理論上,只要有充分的資訊揭露,消費者就會自行判斷哪一家公司提供最好的產品,提供最佳產品的公司自然獲利也最多。過去十年,蘋果(Apple)、動態研究(Research in Motion)、Google等公司的產品大受歡迎,他們的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同樣的,市場上也到處可見迷失方向的公司,例如美國的汽車業,或是因科技變革而遭到取代的產業,例如百視達(Blockbuster)影片出租。
最後,我想以一段私人告白為本文做結。魯文斯坦教授曾經擔任律師、企業家與教師,他卓越的職業生涯在不知不覺中惠我良多。1992年他的著作《財務金融的理性與荒誕》(Sense and Nonsense in Corporate Finance)幫我建立了證券分析的觀點,至今仍是最清楚剖析企業金融對錯的一大著作。這二十年來,他的兒子、也是名作家羅傑.魯文斯坦(Roger Lowenstein)一直是我的摯友兼同事。我的公司裡有一位年輕有為的合夥人名叫彼得.卡林(Peter Carlin)。2002年我面試卡林時,我問他為什麼會對投資感興趣,他不知道我認識魯文斯坦教授,直率地回應:「上魯文斯坦教授的投資課時,我知道我不適合走法律那行,他的課程啟發我對投資的熱情。」所以我欠魯文斯坦教授三次感謝。這本書雖然對共同基金業的錯誤多所抨擊,也為投資人指引出投資界比較光明的方向。《共同基金的騙局》不僅是啟發未來投資學學子的好書,也對管理美國資金的機構錯得離譜的現象提出嚴峻的警告。
尼爾.巴斯基(Neil Barsky)
執行合夥人
阿爾松資本合夥公司(Alson Capital Partners,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