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1956年生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取得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MBA學位。鮑利是名相當成功的創業家(前後共成立過十家公司)。1983年,即以27歲的年紀與施振榮、林懷民等人同時獲選為第一屆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The Outstanding Young Persons of the World),是該屆最年輕的當選人。也在1994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中被選為未來國際領袖之一。
身為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研討國際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的成員之一,鮑利於1994年決定從企業界退休,創辦「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o Emissions Research Initiatives,ZERI),全心投入研擬創新的藍色經濟模式,以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皆能永續發展。目前己獲得比利時、瑞典、加拿大、美國以及日本等政府及企業大力扶助,並共同推廣「藍色經濟」概念應用的商業模式。
多才多藝的鮑利更已有十本以上的著作,其中包含一套兒童叢書,同時也是位爸爸的他,期望能從小推廣正確的科學知識。鮑利目前除了是義大利都靈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的客座教授之外,同時個人也參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管理委員會,長年以來各國邀請演講不斷,2006年與諾貝爾獎歷屆得獎者(如達賴喇嘛、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共同參與演講、參加2009年美國紐約高爾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專家研討會、日本東京G8全球領袖會議、受邀參與歐盟大會,針對歐盟各國環境發展部長級官員發表『創新的環境政策方向』演說等。
我在1983年首度認識本書作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當時我們都獲選為第一屆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The Outstanding Young Persons of the World),他也是該年最年輕的當選人,其傑出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多年來我們一直保持聯絡,每每我到歐洲出差時,大家亦會找機會碰面。
鮑利在1994年創辦了「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o Emissions Research Initiatives,ZERI),由基金會名稱的字義即可了解其所追求的理想,儘管我原本對其實際所投入的事務尚不甚了解,但在最近幾次的接觸與互動後,已逐漸看到該基金會努力累積的成果。
鮑利的《藍色革命》為這個前瞻性的領域敞開了大門,書中的創見將能很快說服各企業與政府領袖,去探索與開發這些新領域裡最頂尖的科技。本書也介紹了日本的石田秀輝、德國的威廉.巴斯洛特(Wilhelm Barthlott)、英國的安德魯.帕克(Andrew Parker)、蘇俄/美國的喬安娜.艾森貝格(Joanna Aizenberg)、巴西的喬治.艾爾柏多.威耶拉.柯斯塔(Jorge Alberto Vieira Costa)等許多不願接受傳統思維或現況的第一線科學家。《藍色革命》以他們所做的創新研究證明,我們可以像生態系統那樣,想辦法以物理、化學、生物的方法,運用可再生材料,落實永續發展。這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想像,而是此時此刻正在發生。只要有適當的政策支持研發,並且透過市場機制宣傳策略,這些材料與方法將會提供許多機會,幫助我們加速解決迫切的全球議題。
當大家都普遍採用《藍色革命》所提議的架構時,我們就會有扎實的基礎,共同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的目標,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等組織的任務。目前,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快消失中,很多科學家認為世界正在經歷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主要是因為經濟模式與人類行為低估了物種、棲息地,以及生態系統對生命與地球維生機制的貢獻。
近70年前,瑞士工程師喬治.麥斯楚(George de Mestral)在鄉間散步時,發現一些刺果緊黏在衣服上難以拔除,於是他仔細端詳刺果上的天然掛鉤,才發明「魔鬼氈」。最近,像辛巴威的購物中心、哥倫比亞的醫院、瑞典的學校、倫敦動物學會的建築,都是從白蟻丘得來靈感,因而設計出降低室溫的結構。在此同時,全球各地的工程學校也根據分子與光合作用的過程,正積極開發更節能的太陽能。《藍色革命》強調這類創新的龐大潛力,並凸顯出許多實驗室目前在研發或商業化的突破發明,其中所蘊藏的引爆點相當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