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從人體的智慧感受生命的智慧
西方「人類潛能運動」的研究者指出:現階段的人類心靈狀態並不是終極狀態,日常意識層次只不過是一種有局限的層次。因此,人類需要改變意識狀態,發掘人類潛能。
於是他們對人類進行種種實驗,用化學藥品、電子儀器或者東方人的禪宗、氣功、瑜伽術、冥想術等,去改變人的意識形態,希望能把人腦中未被充分利用的潛能以及其他從未被開發過的心靈資源發掘出來。如果大家認為這一切只和我們的意識形態相關,而拒絕對我們的肉體進行重新認識,則是進入了一個新的誤區。我們只有在幾個重要的觀念上先有重大的轉變,才能在生命現象、生命意義的認知方面有新的突破。
現代「克隆」技術作為20世紀末最有影響力的技術變革之一,已讓我們感受到了關於生命概念前所未有的震撼:動物或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可以獨立生殖成一個動物或一個人的全體,也就是說,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動物或人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千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說的「億萬我身」已不再是天方夜譚,孫悟空的七十二變身也不再是神話,而是我們的生命可以真實經歷的某個簡單的事實。
人體,開放的系統
人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它、感觸它、參透它千百年來的進化。它不應僅僅是一種功能,而應是造化的精品,是充滿意義和力量、高貴和富於詩意的生命器官。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醫學的「藏器說」(「藏」通「髒」)就遠比西方的「器官說」更符合造化的意志和人性。中醫學固有的特性,使它既不能用已有的西方科學史著作來證明自己,也不能憑藉已有的中醫學文獻來拔高自己。它于生命科學的意義就如一直被埋沒的珍珠,直到20世紀西方穩態學說的出現,才使得中西醫的對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因為中醫和西醫都是對生命、生命體的自組織以及該組織非線性性質的簡述,是在講一個活躍的生命體在這個世界中的所需、所能,是在講它的生與死的界限——穩態的保持就是健康,而破裂即死亡。這二者都是關於生命的學說。
在這個富於人性的學說中,人體這個系統是開放的,它和外界進行著自由的交換,在活動的磨損和裂解中不斷地解體,同時又不斷地重建、修復。例如,心不再僅僅是一個泵。中醫講「心為君、為火」,它的尊嚴和熱情也是支持這個生命體活下去的必要性。它還是愛和勇氣的象徵。當強大的破壞性的因素出現時,心可以通過自身激發出的一種活力去抵消或修復這種障礙。如果「心」放棄或厭倦這王者之威,那麼生命內部的自我調整裝置就會鬆懈、瓦解。
生命是有智慧的
關於疾病,同樣有許多觀念,需要我們去改變。一般認為,疾病意味著一種失調,意味著痛苦,意味著細胞不能再生或修復。人們可以利用顯微鏡及其他更精密的儀器來觀察那些細菌對我們人體的損害和破壞,但它們無法探究我們內心的恐懼與欲望。而這些,正是疾病產生的不可見因素。
在原始年代,當細菌還不是人類機體最主要的敵人時,欲望與恐懼就已經存在並威脅或推動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了。至今,它們依然強大,甚至致命。比如,憤怒或恐懼會使我們呼吸加深,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液分佈從胃腸移向心臟、中樞神經系統和肌肉,消化道的各種活動過程中止,肝釋放出糖,脾收縮並放出濃縮在脾內的血細胞,並從腎上腺髓質分泌出腎上腺素……
這是一場全方位的生與死的搏鬥,瞬間釋放的能量和機體的精巧安排,既顯示了我們生命體的完善性,也顯示了它的智慧性。如果我們能有效地預見並發揮因為各種情緒和欲望所引發的能量,我們對身體機能的支配作用也許會得到大大的加強。
人體有天然的治癒力
治療學在20世紀之初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當偉大的佛洛德在他那間擺滿了藝術品的辦公室裡為他人診病時,我們發現疾病可以用意象來治癒。由此,精神分析成了20世紀一場空前的運動,成了一個奇跡。
在遠古,醫者先驅曾提到「天然的治癒力」,即傷後的修復和病後的康復在相當程度上不用依賴醫生的治療而得以進行。中醫裡也有「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樣的話,說的就是與其讓庸醫診治,不如等待身體自愈,反而更符合醫理。
「天然的治癒力」的現代解釋則是,人體內部有自我修復的獨特機制。人體器官如心臟、橫膈等擁有的潛在能量十分豐富,遠遠超過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軀體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護自己並且有自愈的能力。
於是,一種新的治療學產生了。病人同醫生一起介入到治療活動中,醫生熟知軀體的自我調節以及自我修復的可能性與局限性,並給病人以指導和勇氣上的鼓勵;而作為病人,應該認識到自己體內潛藏著巨大的能量。
當我們想到那些時刻準備著為機體利益而工作的力量就在我們機體自身時,我們就可以丟掉為管理肉體工務而操心的枷鎖,並從奴隸狀態下解放出來,去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與珍奇。健康更不再是一種追求,而是我們生存的實在。
我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剛一出版,即登上了全國各大書城的暢銷書排行榜,博得了很多讀者的厚愛,讓我備感惶恐。這本《〈黃帝內經〉生命智慧》,在前一本書的基礎上更多地加入了我對人體臟器常識、人體智慧的解讀,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中真正學習到中醫與養生的智慧,同時也讓大家明白: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自有讓人反反復複閱讀和思考的價值;而學習中醫,也不是讀幾本書那麼簡單,必須是在體悟生命、認識自我、認識自然的實踐中完成的對人體智慧乃至生命智慧的認知。
曲黎敏
二○○八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