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基督信仰與文明重建
陳宗清牧師
本書作者志勇牧師出生那年,剛好發生文化大革命,中國陷入一片混亂和不止息的鬥爭中。八九民運時,他即將從政法大學畢業,目睹改革的機會,熱血沸騰,憧憬未來,滿懷理想,因為自束髮以來,濟世救國就是他人生的抱負。天安門事件的震撼,卻令他對素來熟悉的馬列主義頓時幻滅,從此對前途感到焦慮與惶恐。
?? ?
日後,他積極追尋並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出路,人生的終極課題成為他最重要的關懷。1996年,上帝的恩典臨到他,使志勇開始熱切擁抱基督信仰,並且竭力從聖經中尋找生存的價值與社會國家發展的道路。
?? ?
當他認真研讀西方基督教歷史時,發現新教受改革宗神學的影響,對歐洲與美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影響。這個事實使他內心興奮不已。進一步的探究,使他對於人權、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有了嶄新的領悟,這些都是他向來極感興趣的課題。在上帝浩瀚的大愛與基督的救贖中,他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 ?
這本《上帝、聖約與國度:三位一體與基督教文明論護教學》,是作者過去二十年研究的成果,代表他對許多重大問題深思熟慮所產生的結論,包括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應當如何看待傳統與文化。作為學者,他總是以歷史的視野來處理問題,這是他為學的基本態度。他曾經在儒學、道家、佛教與印度教的悠久傳承中苦思冥想,並在汗牛充棟的宗教經典中費勁挖掘古人的智慧。所以,當他發現過去兩千年西方神學家所留下的寶貴著作中,對他的困惑和尋求提供了宏偉且具體的藍圖,他便欣喜若狂,到處搜羅經典藏書,博覽群籍;一旦有空,更伏案振筆疾書,發抒內心的感想。
?? ?
以下我想從七方面簡單回應此書的重要觀點,藉此表達對作者辛勞的肯定。
?? ?
第一,人類文明必然出現危機。凡是讀過歷史的人都瞭解,早自最古老的文明,如埃及、中國、印度、愛琴海等,東西方的古國都一再面對困境。因為文明表現在語言文字、社會制度、物質科技、政治軍事的成就上,而倘若沒有高尚的道德作支撐,有一天這些都會分崩離析。《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Edward Gibbon著) 、《西方的沒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Oswald Spengler著)等書都提到,一個原來強盛的國家,在面臨外在環境衝擊時,內部會產生對立與矛盾,無法凝聚共識,而導致社會瓦解。倘若一個國家的百姓未能認識上帝,就無法建立持久穩固的道德次序。
? ?
第二,聖經既然是全能上帝的啟示,我們就必可從其中獲得建造人類社會的智慧。人是按著上帝的形像造的,因此,人在地上的一切活動必有當循的軌跡。如此看來,基督信仰一定可以成為挽救或重建文明的重要資源。從十六世紀的加爾文到二十世紀初期的亞伯拉罕.凱伯爾,許多新教的學者堅信:基督徒可以改造人類文化,而文化使命是上帝給祂的兒女一項神聖不可逃避的任務。近幾年,威斯敏斯德神學院的新約教授溥偉恩(Vern S. Poythress)寫了《救贖科學》(Redeeming Science [2006])、《救贖哲學》(Redeeming Philosophy [2014])、《救贖數學》(Redeeming Mathematics [2015] )等書,他指出,如果數學、哲學、科學沒有建立在對上帝的認識上,最終便無法找到真實的意義。
?? ?
第三,反觀過去四千多年中國文化的傳統,從漢代以後,中國人逐漸離棄人格天的概念。其實,具有位格的上帝不僅是宇宙的創造者與護理者,也是道德的上帝。由於中國人內心不再敬畏統管萬有的主宰,整個文化的運作便只能靠內心的良知良能來維繫。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者承認,宋明理學之後,中國文化便缺乏「絕對的超越」與「救贖」的概念,所以華人作家產不出像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種對生命深刻反省的著作。過去一百年,許多同胞內心被仇恨所啃噬,靈魂深處的苦毒沒有解藥與出路。當我們要在華人文化中建立基督教的護教學,就必須面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包袱與窠臼。
?? ?
第四,主耶穌向我們宣稱,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尋求真理的途徑上,我們必須首先服膺這位真理的源頭。主耶穌是本體論的真理,也是認識論的真理,更是倫理上的真理。所以,在論及基督教與學術的關係時,我們必須認定:耶穌基督是一切與實體相關之問題的終極答案。2011年美國出名的歷史學者諾爾(Mark A. Noll )出版一本書:《耶穌基督與心智的活動》(Jesus Christ and the Life of the Mind),其中一再強調,在學術界探討真理,最終必須以耶穌基督為依歸。
?? ?
第五,志勇牧師在本書中花最多篇幅闡述「仁教、心學、法治、德政」,用了四卷來解釋其中深廣的含義。他乃是用改革宗的神學重新解讀這四個重要的詞彙。例如,他認為,「仁教」是指在教義方面強調上帝在基督裡的救贖大愛,同時也強調人當愛主愛人;「心學」指生命方面強調聖靈在人心靈中重生的大工和信徒個人心意的更新和良心持守;「法治」指在標準方面終當以上帝所啟示的律法為標準;「德政」指在治理方面當以培養個人效法基督的品德為導向。」(引自《萬縷神恩眷此生》97頁)
?? ?
雖然這四個措詞在漢語的語境中有其原本文化或歷史傳統賦予的意義,然而當用漢語來詮釋上帝永恆的真理時,必須被賦予新的亮光與內涵。在建構漢語神學或處境神學時,這樣的作法是無法避免的。在儒家的傳統中,「仁教、心學、法治、德政」完全是人文主義的產物,以人為本,靠人的力量與智慧,來發揮人性中最光輝的潛能,以致讓人獲得福祉。可是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儒家的人本主義瀕臨破產。它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於離開了創造與慈愛的上帝,並祂無邊無際的恩典。
?? ?
第六,二十一世紀華人基督徒知識分子任重道遠,不但必須獻身於領人歸主的使命,還需要建立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此外,更必須讓華人同胞明白,基督才是我們民族前途唯一的希望;基督信仰才是現代公民社會穩固的基石。當我們談「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現代社會重要的概念時,勢必要追根溯源到造物主的存在,否則這一切都沒有牢靠的法理基礎。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美洲新大陸,清教徒以他們對上帝真實的信靠,向全人類證實,蒙福且健康的社會必須在上帝的眷顧與憐憫中才能夠實現。
?? ?
第七,當今有不少熱愛華夏文明的中國人,意圖從古典經書裡尋找中國人特有的智慧。他們以為,今天中國的出路在於重新發揚殷商或周朝的輝煌統治。於是《易經》、《道德經》、《論語》、《中庸》再次獲得重視與青睞。然而,從人而來的智慧總是有限,面對錯綜複雜環境和不可預知的未來,許多危機不是我們可以逃避的。中華文明如果沒有聖靈的更新與在神道中的重造,便無法祝福中國人。舊約耶利米的時代,上帝透過先知對以色列百姓說:「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這句話仍然適用在今日中國的處境。因為耶和華上帝不僅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中國人的創造者。唯有祂才是我們民族真正、唯一祝福的泉源。
?? ?
志勇牧師從神學院畢業後,主要在北美牧會,每年並定期回國宣教,他也受邀到不同地方領會,並參加重要的基督教聚會。然而除了這些事奉,他還把握光陰,不斷進行研究與筆耕,如今有了豐碩的成果。他的毅力與奉獻令人欽佩。
?? ?
願上帝祝福這本難得的作品,引導更多華人同胞歸向真上帝,並且造就上帝的兒女,知道如何在這光怪陸離、邪說橫行的時代持守真道,為主打美好的仗。是為序。
陳宗清
美國恩福文化宣教使團 �恩福基金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