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管理學:臺大九十週年校慶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3019
許士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8年11月01日
210.00 元
HK$ 21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03019
叢書系列: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
規格:平裝 / 440頁 / 19 x 26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
分
類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管理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公司治理:ESG企業永續經營
管理(修訂版)(上下兩冊不分售、書盒裝)
一口氣讀完28本管理學經典
杜拉克管理案例集
澳門建築企業競合戰略研究
內
容
簡
介
管理學係指人們研究「管理」問題所累積的有系統知識。從歷史觀點來看,「管理」問題之產生,乃屬於一種文化的演進結果;易言之,管理乃是人類社會為了適應、解決及滿足某種當時需要所產生出來的。管理學應用範圍廣泛,不論公�私或營利�非營利組織,如一般企業或大學、醫院,乃至其他文化、宗教機構等均適用。在各種文化社會背景下,管理哲學、實務及方法之普遍性與特殊性如何應用於組織,未來發展如何,及「創造改變之程序」,皆為重要之論述範疇。
本書為國內管理學經典著作。共計二十章。書中析論組織及管理理論之演進,組織結構、行為及功能,組織與外界環境關係、規劃與控制,組織於動態環境下之發展及改變等。兼論管理人才培育、組織結構調整及引入進步科技等。
?
目
錄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序言�許士軍
?
第一章 組織及管理概論
第一節 現代組織之發展及性質
第二節 管理功能
第三節 專業管理者
第四節 管理學
?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演進
第一節 傳統之管理理論
第二節 較近管理理論
第三節 系統觀念和管理理論
?
第三章 管理與外界環境
第一節 科技發展與管理
第二節 政治環境與管理
第三節 社會環境與管理
第四節 國際環境與管理
?
第四章 規劃的意義及性質
第一節 規劃之基本觀念
第二節 系統觀念與規劃
第三節 整體規劃之結構及程序
第四節 規劃工作之組織
?
第五章 規劃之有效執行
第一節 目標管理
第二節 策略
第三節 政策、規定及手續
?
第六章 控制
第一節 控制之意義及程序
第二節 管理控制系統
第三節 控制之行為面
第四節 會計控制及審計
?
第七章 規劃與控制技術
第一節 預測
第二節 預算
第三節 其他數量方法及技術
?
第八章 決策
第一節 決策之意義及其程序
第二節 決策模式與決策理論
第三節 開放系統與群體決策
?
第九章 管理資訊系統
第一節 資訊與決策
第二節 管理資訊系統
第三節 資料處理系統
第四節 管理資訊系統之組織
?
第十章 正式組織結構
第一節 組織結構之基礎觀念
第二節 結構之設計
第三節 控制限度及指揮路線
第四節 直線主管與幕僚人員
?
第十一章 授權與分權
第一節 授權之意義及行使
第二節 分權與集權
第三節 部門化與分權
第四節 情境理論與組織研究
?
第十二章 組織中的個人行為
第一節 動機理論
第二節 工作群體
第三節 組織氣候
第四節 工作滿足
?
第十三章 管理哲學與工作設計
第一節 管理哲學——人性假定
第二節 參與管理
第三節 傳統之工作設計觀念及方法
第四節 工作設計觀念及方法之較近發展
?
第十四章 領導
第一節 領導的意義及性質
第二節 各種領導理論
第三節 領導方式與情境
第四節 有效的領導者
?
第十五章 溝通
第一節 溝通的意義及性質
第二節 非正式溝通
第三節 組織角色與溝通
第四節 促進有效之組織溝通
?
第十六章 管理人才發展
第一節 管理人才之人事管理
第二節 管理人員發展及訓練
第三節 組織發展
第四節 管理績效評估
?
第十七章 組織成長及改變
第一節 組織成長
第二節 組織改變
第三節 組織改變之實施及問題
第四節 科技改變
?
第十八章 國際環境下之管理
第一節 管理與文化
第二節 比較管理研究
第三節 國際管理
?
第十九章 非營利組織及其管理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之範圍及其特色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之類型
第三節 改進非營利組織之管理
?
第二十章 管理之未來
第一節 管理環境的演變
第二節 創新的管理
第三節 未來之管理者
?
參考資料
索引
漢英索引
英漢索引
?
序
總序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
王泰升(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年(2018)適逢台大創校九十週年。九十年,於個人而言,是高壽;但對一所大學來說,應屬「年輕」。回顧台大過往的九十年,校園外大環境的政治、社會變遷極為鉅大;校園內的建制、組織、空間也隨著時空變化,有延續也有更替。台大從初始的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第一屆學生59人,在數個世代、全校師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壯發展。一代代的莘莘學子,在傅鐘聲裡入學,於椰林樹影中畢業,如今的台大已成為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的綜合型研究大學,學生3萬3千多人,不僅是台灣第一學府、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國際知名大學,更是引領台灣社會發展的動力源頭。
作為台大一級行政單位的出版中心,要如何慶祝本校創校九十週年?
很自然地,我們會從出版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我們認為,大學存在的兩大目標,一是追求真理,一是作育英才;反映在出版品上,前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學術著作,後者是教學必備工具──教科書。因而,我們特別從這兩個角度,精選自1928年迄今具有代表性、屬經典之作的學術著作與具創新、影響力的教科書共10種,以「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為套書名稱(以下簡稱「選輯」),予以出版,以資慶祝。選輯的作者,限於現任或曾任台大的教師或畢業之校友。
九十年來的台大,曾醞釀出無數優秀的學者、名師,也為國家社會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他們的著作,在各自的學術領域中稱得上是重要者,多不勝數。要從中選出具「代表性」、「影響力」的作品,並不容易。為慎重起見,出版中心敦請校內各領域的學者,成立一專責的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成員有:高涌泉(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張育森(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郭瑞祥(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教授、管理學院院長)、陳光華(文學院圖書資訊學系教授、圖書館館長)、陳為堅(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弱水(文學院歷史學系教授)、謝尚賢(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蘇國賢(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擔任出版中心主任的本人(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教授)。
選書的程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推薦書單,主要是透過三種方式蒐集:一、請本校各學院推薦其學院所屬領域符合上揭期待的學術著作或教科書,至多三本;二、出版中心就各重要學術領域,從歷年出版及代銷的書目中,羅列出符合前述要求者;三、編委會的編委,亦可補充推薦。有了推薦書單之後,進入第二階段,由編委們從推薦書單中挑選出最終的10種書。第一階段產生出的推薦書單共計43種,其中各學院及出版中心推薦者39種,編委補充推薦者4種。接著,由出版中心召開編委會議,委員們共聚一堂,選出最終書單。因選輯著重在作者與著作本身對台大及該學術領域的「經典之作」,編委們第一步就先排除了圖鑑、工具書、事典等形式的著作,再就所剩書單逐一討論,最終選出10種書,依各書之初版日期可排列如下:
•《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磯永吉著,日文)
•《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殷海光著)
•《管理學》(許士軍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
•《公共衛生學》(王榮德、江東亮、陳為堅、詹長權編)
•《程序制度機能論》(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 第一卷)(邱聯恭著)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施敏著)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楊國樞著)
•《中國文學史》(臺靜農著)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著)
上述10種書,皆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其重要性與深遠影響力。書單中,學術著作5種,文集1種,教科書4種;部分教科書因有分冊,故選輯總數是10種13冊。在編輯上,選輯皆保留各書的原有內容,重新裝幀設計出版,有幾種因授權緣故為限量發行。要特別說明的是:磯永吉的《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是作為台北帝大時期的代表作收入選輯,以日文複刻方式出版,為選輯中唯一的直排書。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之前曾收入「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選輯」,這次編委們一致認為臺老師的著作不應在這個重要的選輯中缺席,出版中心在編輯上特別把它上下冊合而為一,且配合晚近學界的習慣採取橫排的方式,內容雖同但版本有異,提供讀者另一選擇。殷海光的著作,原本列在推薦書單上是他的《中國文化的展望》,但經討論,決議選錄殷海光關於自由主義的重要文章輯為一冊,以彰顯這位1950、1960年代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藍佩嘉的《跨國灰姑娘》是編委們討論的另一熱點,主因它是最近的出版品(2008),最後仍決定收入選輯以彰顯學術傳承之意義。
這套選輯中,有的是作者自行出版的書,有的則是其他出版社擁有出版權。對出版中心而言,最大的困難處是取得作者或出版社的同意,讓我們收入選輯。出乎意料的是,洽談過程極為順利,不論是作者或是出版社,都非常願意並隨即同意授權給出版中心,讓我們得以出版發行。在此,我要代表出版中心向選輯的作者及同意授權的出版社(單位),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他們是:磯永吉學會;臺益公先生;邱聯恭教授;楊國樞及居中聯絡的瞿海源兩位教授,以及桂冠出版社;藍佩嘉教授及行人出版社;殷海光基金會;施敏教授及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許士軍教授及東華出版社;張清溪、許嘉棟、吳惠林(劉鶯釧著作財產權繼承人)、吳聰敏等四位教授;陳拱北基金會。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忙與慨允,這套選輯不可能在台大九十週年校慶時順利出版。
透過這套書的出版,我們期盼:它能呈現九十年來台大在學術研究及教學上,對人類知識及社會國家的貢獻。同時,它也是對獻身於研究、教學的作者個人成就的最佳禮讚。當然,對出版中心本身而言,這套書的出版另具有「標竿出版品」的意義。它不只是我們的出版目標,也展現了努力與堅持的方向!
序言
這是一本供大學使用的「管理學」教科書。
依作者的瞭解,一本教科書所應該做到的,乃是將一門學科內的重要理論和原則,加以有系統歸納整理,給予平衡而明白的說明;它既不應囿於任何一家之言,也不可有太多的主觀論斷。這樣,它才能提供讀者一個較為完整而切實的基礎知識,支持他做進一步的深入探究。
充分做到上述地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毫無疑義的,它們代表本書作者所努力以赴的目標。在這一篇短序中,將本此認識,對於這本書的基本觀念及組織結構,做一整體說明。希望如此能在讀者,本書及作者之間,多增加一分溝通和瞭解。
首先,要說明管理和組織機構的關係。
管理學係指人們研究「管理」問題所累積的有系統知識。從歷史觀點來看,「管理」問題之產生,乃屬於一種文化的演進結果;易言之,管理乃是人類社會為了適應、解決及滿足某種當時需要所產生出來的。而造成人類社會對於管理需要的,乃是各種組織機構——尤其是企業機構——的發展。我們幾乎可以說,沒有組織機構,就沒有「管理」問題可言。
多少年來,人們每有一種印象:所謂「管理」,乃是空洞的、多餘的和不切實際的。因為在一企業內,他們所看到的,只是製造、行銷、財務、研究發展以及人事、會計之類的活動—也就是本書中所稱之「業務活動」或「經營活動」。但是隨著組織規模擴大,業務內容複雜化後,人們發現,這些眾多活動之有效進行,有待規劃、組織、領導及控制之類的活動—也就是本書所稱的「管理活動」。
在表面上,這些管理活動和業務活動之間,似無直接關係;但在實際上,它們卻對於業務活動之效率及效能,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一組織內,「管理」被認為是一種賦予組織「活力及效能」的器官。
既然,管理學是探討上述管理問題的學問,其發展過程如何呢?
管理學本身的發展歷史甚為短暫,迄今不過百年左右。但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科技進步及組織機構本身之迅速改變,使得管理學內容也不斷發生改變:
首先、從早期偏重實務性及特定性經驗,發展到科學性及一般性理論,使得所獲得的知識,能夠明白說明、討論、核驗、修正、甚至推翻。
其次、從早期依賴規範性演繹及理性假定,發展到容納心理及社會因素,容許實證性歸納,使得管理學中對於成員行為的瞭解,更為完整和切實。
第三、從早期以一特定時空條件下組織為研究對象,發展到動態狀況下之組織,探討其適應及成長之能力與過程,正是屬於今後人類機構所面臨最重要,也最棘手的管理問題。
第四、近年以來,管理學所涵蓋及適用的範圍,也有基本上突破,既不侷限於企業機構,也不囿禁於一國文化社會系統之內,這樣使得管理知識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以上所舉,可代表數十年來管理學之基本發展趨向,也是本書所要表達的幾點基本觀念。
在結構上,本書共計二十章,但可分為七大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部分,包括:組織及管理概論、管理理論的演進及管理與外界環境三章。除了對於若干基本觀念,如組織、組織效能、管理、管理功能等,做較有系統之說明外,並對於管理思想之源流及其演進,加以扼要闡述。同時,基於人類組織屬於開放系統之認識,深受外界環境之影響,則有關外界環境與管理間之關係,自應加以探討。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代表本書最主要部分—規劃與控制。在這一部分中,乃就一規劃與控制系統之構成、功能及程序,做一完整說明。同時扼要介紹有關之若干技術及工具,俾使所討論之原理及原則,獲得具體有效之應用。再者,無論規劃或控制,均賴管理者之選擇適當方案,亦賴有即時可靠而經濟之資訊。因此,有關決策及管理資訊系統,亦構成規劃與控制系統中不可缺少之兩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兩章,屬於正式組織結構及其功能問題之討論。主要項目計有:組織結構、控制限度(幅度)、指揮路線、直線主管與幕僚、授權及分權、部門化等,都是非常基本的問題。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二至十五章,也有四章之多。一般而言,所討論者,屬於組織行為問題。本章之基本觀念是:任何組織均有其本身任務及目標,而組織成員也有其個人需求及目標。管理之一項重要功能,即建立在有關人員需求及行為之知識上,利用工作設計、領導及溝通,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發生整合作用。
第五部分,包括第十六、十七兩章。所探討者,乃有關一組織在動態環境下之組織發展、組織成長及改變等問題。其中特別涉及管理人才之培育、組織結構之調整,以及進步科技之引入等。
第六部分,亦即第十八、十九兩章,乃顯示管理學應用範圍之擴大。一為擴大應用於國際環境;在一多種文化社會背景下,管理哲學、實務及方法等,有那些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另一為擴大應用於種種非營利組織,如大學、醫院或其他文化、宗教機構;如何將發展於企業機構之管理原則及方法,轉移應用於解決此類機構之種種特殊管理問題。
第七部分,也就是第二十章,乃討論管理之未來發展。此方面之發展,主要仍導源於管理環境之改變。在未來所面臨之管理問題中,無疑地,有關「創新」之管理將愈趨複雜而重要;此即如何將「創造改變之程序」納入管理範疇。同時,隨著管理環境及任務之改變,未來之管理者也要隨著改變。究竟他們需要具備怎樣的特色和能力呢?這不但是一個極饒趣味的問題,對於目前有志管理事業的青年人來說,尤其具有重要涵意。
如本序言開首所言,本書內容並不拘於一家之言;而且在事實上,也沒有那一管理學派能夠對如此廣泛的管理問題,提出一整套有系統之解答。本書所說明者,乃係累積無數實務工作者及學者之經驗、分析及研究,從中選擇已獲普遍接受或具有代表性者,予以適當表達。
但由於各派學者所提出之理論或研究成果,各有所重,很自然地,使得書中討論不同問題時,亦有不同倚重。如第二及第三部分,討論規劃與控制、組織、管理資訊及決策各問題時,主要根據管理程序學派及管理科學學派之貢獻;第四及第五部分,有關組織行為及組織發展與改變問題時,又多採擷行為學派之理論及研究成果,而若干經濟學者之貢獻亦未能忽視。不過整個而言,貫穿全書者,應為「系統觀念」及「情境(權變)觀念」,相信讀者也會發現此點。
最後要說明者,為有關本書撰寫之經過。五、六年前,作者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擔任「組織理論與管理」一課,曾有計畫,除課堂以外,與選修研究生就有關管理學之基本問題,每週舉行專題討論。雖然此一計畫未能完全實現,但撰寫本書之動機及基本架構,卻萌芽於斯。其後,作者應邀赴美研究及講學,較有餘暇,乃利用密西根大學企管研究院及維吉尼亞詹姆斯梅迪生大學圖書館之資料,本書大部完成於此期間。而本書定稿,卻於作者擔任新加坡南洋大學客座期間,亦即該校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夕,人世滄桑,可見一斑。
作者停留美國密西根大學期間,適政大同事高熊飛、何永福兩兄亦均在安阿堡研究,因此有關本書撰述,得以切磋研討,時有啟發,現值此全書付梓之際,憶及當時,不勝懷感。又本書在國內出版,涉及種種編輯及校對工作,因作者身在海外,多承東華書局徐總編輯萬善先生細心籌劃將事,特別是國立工業技術學院陳明璋先生於百忙中給予莫大協助,本書今得問世,二君功不可沒,特誌此以表示衷心感謝。
當然,書中如有舛誤失當之處,均由作者負責,並懇望海內外先進方家多所賜教以匡不逮,俾日後得以補正,則屬萬幸。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管理:一場數位之旅
2.
開創:政治大學對台灣管理教育的貢獻
3.
管理:一場思辨之旅
4.
管理學(11版)
5.
掌握企業的手: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6.
36個洞見開啟你的經營管理腦:管理典範轉移的大師見證
7.
企業倫理:內外部管理觀點與個案
8.
跨界談領導-視野16
9.
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II
10.
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財經企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