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從現實中已經看到的,許多公司在管理上的作法,以及它們背後的觀念,已經擺脫傳統的那一套:譬如Canon公司在總經理御手洗富士夫的推動下,以所謂cell production system取代傳統的裝配線生產方式;公司讓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所組成的cell獨立完成一個產品的所有製程(野中郁次郎《創新的本質》,2004),而非強調分工和嚴密的監督。
相信這些公司採行這類駭人聽聞的管理作法並不是鬧著玩的。促使他們叛經離道的原因,乃是他們發現,目前公司所面臨的,乃是一個顯然和過去不一樣的時代環境。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他們不能只靠提高效率,正如邁可.波特早在1996年一期HBR專論:「What is Strategy?」中,所指出:「單靠作業效率的競爭,是在進行一場沒有贏家,相互毀滅的消耗戰」。不幸地,這幾乎就是我們在台灣目前眾多OEM性質產業所面臨的困境。
再者,一般所探討的創新,往往針對一次創新的作法和過程,譬如由Everett Roger所創的「創新採用理論」與「創新擴散理論」,都是以一次創新為單位。然而站在一個企業立場,所追求的不是僅僅靠一次創新,而是持續不斷地創新,也就是不斷以新的創新取代舊的創新,才不會落入「一代拳王」的宿命。這時所要達到的境界與所必須克服的問題,較之一次創新遠為困難和複雜。當代高科技策略大師,傑佛瑞.墨爾(Geoffrey A More)在其近著《企業達爾文》(Dealing With Darwin, 2006)書中即嘗試以生物界之持續演進現象,用以說明偉大企業得以做到持續創新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