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小說的真實、自傳的虛構——談松本清張的《黑地之繪》
社會派大師松本清張,最早是以〈西鄉紙幣〉(1950)、〈某「小倉」日記傳〉(1952)等純文學作品聞名於世。不久,清張開始創作推理小說,首先發表〈監視〉(1955)、〈臉〉(1956)等短篇,接續《點與線》(1958)、《眼之壁》(1958)兩部長篇,奠定了他有別於傳統浪漫解謎、開創寫實推理浪潮的文壇地位。
此時,清張有感於自己年過四十,出道比起其他新秀更晚,必須把握時間積極寫作,決心挑戰個人創作速度的極限,因此應允了報章雜誌大量稿約,全力衝刺,但過度密集的撰稿工作,使清張次年就罹患書痙,其後九年,不得不請速記聽他口述故事,替他謄成初稿,自己再細部潤飾為完整的作品。然而,清張在這段時間的努力,確實達成了後人難以超越的紀錄,同時進行的長篇連載,竟然最高有十一部之譜!
本書《黑地之繪》(1965)所收錄的短篇,即是此一創作期的豐碩成果。事實上,縱覽這部短篇集,可以觀察到當一個作家在設法超越極限時,其故事取材的方向,必然源於親身體驗,而清張前半生波瀾曲折的四十年,正好是最充沛的靈感來源。
我們若將本作的各篇故事,與清張的背景做個對照,剛好可以察覺兩者互為表裡的微妙關係。不妨大膽地說,《黑地之繪》表面上是清張的創作,但細究他的生平,或許就會發現,本作亦可以視為一部小說化的隱性自傳。
清張的童年是在九州小倉市度過的。當時家境貧困,父親峰太郎曾做過許多底層工作,生活很不穩定。為求生計,清張從小倉市立板櫃尋常高等小學校(學制類似現在的國中)畢業後,無法繼續升學,即到川北電氣公司的小倉辦事處擔任雜役。清張熱愛閱讀,但收入微薄,買不起新書,只能在租書店借書,接觸了許多文學經典。至於父親,那時開設的小餐館生意不錯,為了不妨礙生意,他與祖母借住於附近的雜貨店二樓。發表於《別冊文藝春秋》的戀愛小說〈草笛〉(1960.9),正參考了這段時期的生活體驗。
後來,景氣轉壞,辦事處關閉,清張遭到裁員。他曾到當地《鎮西報》應徵,卻因學歷太低而不被錄用。他只好暫時去父親的小餐館幫忙,後來,他到市內的印刷廠當見習工,學習印刷製版,接觸了海報、文案、廣告等設計,愈來愈得心應手,學成後,終於開設了自己的印刷廠。他也與妻子直子相親結婚。刊登於《婦人朝日》的心理懸疑小說〈二樓〉(1958.1),靈感即是源自此時。
同年,朝日新聞九州分社遷到小倉,準備引進新的印刷技術,清張見機不可失,寫信向分公司社長自薦,爭取到廣告印刷合約。經過多年努力,清張不但進入朝日新聞當雇員、正式成為社員,最後更晉升為廣告部主任。這段上班族經歷,他寫進了兩篇社會寫實小說:發表於《日本》的〈報紙的利牙〉(1958.10)、連載於《新潮》的〈空白的設計〉(1959.4-5)之中。
而在兩篇犯罪小說——《日本》的〈逃亡之旅〉(1958.2)與《婦人公論》的〈確證〉(1961.1)裡,靈感取自當時的社會新聞,也不時可以見到清張關心人性、動機、社會現象的記者情懷。
經濟稍微寬裕後,清張培養出旅遊、歷史研究的興趣,經常四處探訪古蹟,也建立了獨特的「翻案」史觀。同月發表的《文藝春秋》的〈完美的評論〉(1958.6)與《別冊文藝春秋》的〈真贗之森〉(1958.6),即分別以評論、考古的角度,探究了日本美術史的問題。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軍進駐小倉的城野駐地,小倉祇園祭的前夜,兩百五十餘名的美籍非裔士兵集體逃出營區,到處襲擊民宅。當晚,清張返家時經過城野,非常接近士兵的脫逃時點,但仍是到了次日,清張才聽聞整起事件。
數年後,成為知名小說家的清張,再次回到小倉,正式取材,完成了這篇〈黑地之繪〉(1958.3-4),發表於《新潮》。在本作中,清張不但將推理小說的邏輯解謎,化為對國家、社會陰謀的追蹤調查,融合報導、小說於一體,彰顯了長年任職報業的「記者之魂」,更成了日後《日本的黑霧》(1960)的先驅之作。
?
既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