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失眠不可怕,要找對專家
我的專業主要在老年精神醫學,雖是教授級,但為了增加看病品質,尤其看老人家更需小心翼翼,所以特別限診,因為我一直認為精神科醫師不能只是開藥而已,須詳細詢問其精神及身體症狀與疾病、服用藥物種類及生物、心理與社會之病因,且對患者及照顧者解釋病情並給予心理支持。台灣睡眠醫學會近年來多次全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國內成年人睡眠障礙之盛行率約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在緊急亂投醫及得來速之心理作祟下,很多國人長期服用並依賴安眠藥物,健保署也注意到此問題,而漸漸對安眠藥設限。睡眠問題在精神科門診是很普遍的,基本上大部分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針對睡眠問題,會花時間詳細問診是何種睡眠障礙類型?有多久?有無服用過助眠或其他藥物?效果如何?是否併發精神疾病或身體疾病?有無特別壓力?甚至還問其工作性質、人格特質及家庭狀況等。有睡眠障礙抱怨之精神科初診病人,大部分在其他科醫師處已服用一段時間之安眠藥物,來看精神科門診的原因大部分是藥效不佳、有藥物副作用(夢遊、嗜睡及記憶障礙等)及擔心長期依賴藥物等。很多國人及有一些非精神科醫師對睡眠障礙了解不多,很容易就使用安眠藥物,殊不知,只要改變睡眠型態即可改善睡眠,例如:我常對老年患者說「白天要多運動、少臥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之睡眠衛生方法。但是很多個性較急與完美主義者,無法忍受失眠,越想睡好越睡不好,就只好長期與安眠藥為伍了。另外,針對其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思覺失調症、躁症等)及身體疾病(疼痛、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胃食道逆流、心臟衰竭、慢性肺氣腫或支氣管炎等)對症下藥,就可避免長期服用安眠藥物。
所以睡眠障礙只是一種症狀的表現,這只是海平面上之冰山,如果只服用安眠藥物,只是治標,並不能治本,甚至產生很多問題。所以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不要急著服用安眠藥物,日夜作息要正常,白天尤其是早上多運動,下午以後少喝咖啡、茶與可樂等刺激性飲料,將主要睡眠與躺床時間放在晚上。如果睡眠障礙已成為困擾時,建議找相關專家,尤其是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比較可以詳細評估並給予較正確之治療模式。
說實在的,剛接到邀約為這本書「別怕安眠藥」作序時,內心很掙扎,因為在忙碌的行程中,實在難以撥出時間。不過在看了這本書後,我很感動,這本書很貼近一般大眾的心理,也很符合大家的需求。陳俊欽醫師與賴奕菁醫師算是較熱情且較直話直說的中生代精神科醫師,他們長期與罹患睡眠障礙的患者相處,更可以了解這些患者的心理與安眠藥之使用情形。
這本書的特色是從對服用安眠藥的矛盾心情與汙名化開始,再談到一般人對服用安眠藥之忐忑不安,包括:會傷身體嗎?過量會致死嗎?會上癮嗎?會夢遊嗎?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嗎?會致癌嗎?兩位醫師以其學術與臨床經驗詳細說明。另外,本書也談到服藥原則、針對特定族群說明,並細說安眠藥的種類與具有助眠效果之藥物等,內容非常完整實用,值得一讀。
?
賴德仁
中山醫學大學暨附設醫院 精神科教授暨主治醫師
台灣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 理事長
台灣失智症協會 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