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崩壞

大崩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44287
廖月娟
時報出版
2006年1月26日
183.00  元
HK$ 155.55  







* 叢書系列:NEXT 系列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XT 系列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1998年普利茲獎得主戴蒙繼重量級百萬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後,以更為寬廣的視野,檢視歷史上文明的衰頹與延續之因:何以一些曾經繁榮鼎盛的文明從此殞落、滅亡,走上毀滅之路,而一些文明得以存續下去?我們又能從這些歷史教訓中學到什麼?從復活節島上的玻里尼西亞文化、美洲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與馬雅文明、到格陵蘭島的維京人族群等等,戴蒙試圖從中尋找出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原因與模式。除了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的支持等因素之外,他認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如何。一些文明社會沒落了,另一些社會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以存續發展。

  今日的人類社會面臨了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相較於過去,大崩壞的危機甚至更為逼近。戴蒙透過《大崩壞》提供讀者反思現代處境的角度,也提出一個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要如何避免這種生態性的毀滅?即使我們擁有看似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也有強而有力的政治力量,生態界出現的警訊卻開始出現──不論是偏遠如美國蒙大拿州的環境變化、南亞的海嘯劫難,還是颶風所帶給美國的創傷─這些都是尋求社會永續發展所必須深刻思考的課題。本書字裡行間充滿智慧光芒,極具啟發性,引人入勝,勢必成為當代的必讀經典之一。

好評推薦

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加上《大崩壞》,是我們這個時代單一作者所完成最了不起的巨著,博大精深,足足顯現作者的博學和創見。
──《紐約時報》書評

戴蒙喜歡寫很大的主題……《大崩壞》一書格局宏偉,只有戴蒙才寫得出這麼一本書。
──《經濟學人》書評

戴蒙在書中提到的社會生存和物種個體生存之別非常重要。我們經常把這兩者混為一談,認為文化價值是個體生存的先決條件。但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和核子時代的恐懼後,我們已經覺醒:只有學習好好相處、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人類這個物種才能存活下去。然而,我們可別忘了這樣的事實:即使我們守法、愛好和平、能容忍別人、有發明創造的能力、熱愛自由、擁抱核心文化價值,我們的作為還是可能危及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無異於慢性生態自殺,個體最後也就無法生存。
──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紐約客》書評
暢銷書《決斷2秒間》(Blink)、《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作者

人類在孤絕的復活節島上拚命雕刻石頭巨人,忽略了大自然,最後只是為自己帶來滅亡。同樣的傻事在人類文明史上一再重演。戴蒙這本寫得極其嚴謹、精采的書,探討人類社會崩壞的原因,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轉危為安。如果我們好好讀這本書,保住這個地球,我們的子孫一定會感謝我們。
──華特曼(Robert Waterman Jr.)
企管暢銷書《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作者

戴蒙以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像過去人類社會那樣踐踏生態環境,會有什麼下場?
──路易斯(Bill Lewis)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名譽主任
《生產力》(The Power of Productivity)作者

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帶領我們在人類文明之路上探索,檢視一萬五千年來的人類發展史。接下來,這本《大崩壞》繼續這段旅程。戴蒙以生動的筆法帶我們觀看過去人類文明的起落,並佐以詳盡的史料分析。那些文明的故事不只是過眼雲煙,而可以和今日的盧安達、澳洲、中國和蒙大拿連結,做為殷鑑,讓我們為「進步」重新定義。
──卡爾(James Karr)
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教授

戴蒙不只讓我們對古文明的殞落心生悵然,他的考古學與史學論述更讓我們學到寶貴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曾犯過什麼樣的錯。這是關心人類目前處境者必讀之書。
──白伍德(Peter Bellwood)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

戴蒙結合科學與歷史,寫出令人入迷的文章。他在新著《大崩壞》中演示人類趨吉避凶之道。
──普特曼(Louis Putterman)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教授

過去最繁華、最強大、最有自信的人類社會都不免崩壞,更何況是我們?作者透過古今社會的對照與比較,告訴我們哪些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教我們記取教訓,心生希望。這是一本可能改變人類歷史的書。
──瑞德曼(Charles Redman)
亞歷桑納州立大學教授(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授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面臨全球生態崩壞的危機。在這個關鍵時間點,戴蒙帶領我們進行一趟文明巡禮,讓我們看看面臨類似威脅的古老人類社會如何在環境的挑戰下覆亡。本書是戴蒙繼經典之作《第三種猩猩》和《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的力作,讓我們洞視過去人類社會的不幸,避免同樣的噩運降臨在我們身上。──艾利克(Paul R. Ehrlich)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步上尼尼微的後塵》(One With Nineveh)作者

作者簡介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除了是實驗室科學家,還是田野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也是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戴蒙的研究成就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科普書獎殊榮的作家。他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同時榮獲 1998 年美國普利玆獎、英國科普書獎與萊南文學獎,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第三種猩猩》合稱為「人類大歷史」。

譯作者簡介

◎廖月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現專事翻譯研究。
  譯作豐富,包括:《槍炮、病菌與鋼鐵》、《生命的臉》、《鎢絲舅舅》、《旅行的藝術》、《一個外科醫師的修練》、《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等作品。



推薦序 人類社會的大哉問/蕭新煌
推薦序 沒有回饋,就是崩潰/李家同
推薦序 覆亡社會的啟示/劉紹臣
推薦序 文明延續在於選擇/朱雲鵬
導 讀 傾聽卡珊德拉/廖月娟

序 曲 兩個牧場的故事

第一部 現代蒙大拿
第一章 在蒙大拿的長空下

第二部 古代社會
第二章 暮色中的復活節島
第三章 死絕之島:皮特凱恩島和韓德森島
第四章 史前時代的大廈:阿納薩茲印第安遺址
第五章 馬雅文明的殞落
第六章 維京:前奏與賦格
第七章 繁華如煙:維京人在格陵蘭
第八章 輓歌
第九章 另闢蹊徑:紐幾內亞高地、蒂蔻皮亞島和日本等成功的故事

第三部 現代社會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劇:盧安達的種族屠殺
第十一章 一屋二家:多明尼加與海地
第十二章 中國:搖搖擺擺的巨人
第十三章 淘空澳洲?

第四部 殷鑑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體決策的失誤
第十五章 大企業與生態環境
第十六章 相倚為命

延伸閱讀



推薦序

人類明天的大哉問   蕭新煌

  戴蒙是寫人類歷史大題目的作家,前一本大著《槍炮、病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是如此,這本新書《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更是如此。前書副標題中有「命運」(fates)一詞,新書原文副標題則有類似「成敗、興亡的抉擇」(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之字眼。可見身為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戴蒙,關切的確實在於解釋人類不同社會的興衰與浮沉命運。

  照說這樣的「大哉問」應該由歷史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提出並解答,可是戴蒙卻以醫學院演化生物學的訓練,做出了頗有說服力的「環境典範」論述。他的前後兩本書也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也就是展現「科普」的魅力:戴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舉例遠至伊甸園起源,近至現今大企業的環境責任;或是撫今追昔,抑或是預知未來。

  讀科普類的巨著,讀者必須有某種心理和情緒的準備,亦即一方面面對大量的故事、案例、資訊和知識,一方面卻又難步步檢驗作者運用多方訊息欲傳遞的某個大論述或特定大理論。因此,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妨先以開放的心胸、帶著多少質疑的態度,隨著作者行筆與之進行一章一章的「對話」,然後找尋自己可以感到放心的「結論」(不管有多少結論)。

  就像戴蒙所說,全書訴說的不全然是一個又一個過去人類社會的崩潰、滅絕或敗壞,也不盡然可用「物競天擇」的命定論來一語道破這些沉淪的歷史。本書有意點出的是,人類社會也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去因應、克服並應變一道又一道足以挑戰人類存亡的關卡。戴蒙在這本長達十六章、厚達六百餘頁的書裡,最關切足以導致人類崩壞的大關卡與可能肇因:來自自然、環境和生態體系的大毀壞,以及人類自己「自作孽」破壞了賴以維生的生態環境資源,咎由自取;或是有「自知之明」的價值、制度去珍惜資源,應變環境變化,最後得以轉危為安?讓我獲益頗多的是各章陳述的生態破壞、氣候變化兩大「客觀因素」,以及敵對鄰國入侵、交易友邦的支持等兩大「主觀條件」。對不同社會的提升或沉淪,這些主、客觀因素代表了可能左右命運的力量,戴蒙並以幾個已崩壞和成功存活的人類社會做為比較研究的佐證。

  這本書熱切地想與讀者分享的是,當今人類要記取諸多「前車之鑑」,以及諸多更應「銘記在心」的關鍵明智抉擇。對於中譯本副標題所問:「人類社會的明天?」本書提示的答案既直接,又富禪意:「在於抉擇。」此種抉擇即是人類在環境品質的經營上進行明智、嚴肅和良善的抉擇!

覆亡社會的啟示   劉紹臣

  本書討論的主題是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變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跨領域的問題,橫跨環境、生態、經濟、社會、政治,憑一人之力很難寫得如此深入、正確此完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戴蒙舉出世界各地十多個大小國家、由古至今的社會實例,根據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即生地化)進行深入與量化的分析,討論各個國家、社會盛衰興亡的各種可能因素。幾乎每一個例子,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都是崩壞、衰亡的主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在成功的例子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也不可或缺。

  戴蒙的專長是生地化研究,但他除了絕頂聰明之外,顯然也博學強記。戴蒙從考古、社會、經濟到氣候變化的討論皆頭頭是道,尤其在缺乏完整資料(如歷史記載)的情況下,作者大膽假設、多方小心求證的嚴謹態度,是每個科學工作者學習的好榜樣。

  全書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這十多個實例,約占全書的四分之三篇幅,其中大部分的例子是失敗或接近失敗的。戴蒙舉出約十個古今的國家或社會來討論,當中明顯成功的實例只有三個。作者對失敗之例的描述最為詳盡,也最引人入勝。關於復活節島民及格陵蘭維京人的命運,作者的刻畫極吸引人。尤其是後者,戴蒙以三個篇章深入探討維京人盛衰興亡的遠由、近因,不放過任何考古佐證。這些篇章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自己也跟著作者進行考古挖掘、研究分析,也在格陵蘭的冰天雪地為生存奮鬥。但是,讀完那三章之後,我一想再想也無法接受戴蒙認為格陵蘭維京人不吃魚的理由。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原諒那些維京男人,竟眼看著親人餓死,卻不在夏天把隨手可捕得的魚曬成魚乾,以備不時之需。更何況,他們有好幾百年的時間可以向印紐伊特(愛斯基摩)鄰居學呀!

  至於成功的例子,戴蒙以兩個極小的原始社會為例,即紐幾內亞高地居民與面積約四.六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兩百人的太平洋熱帶島蒂蔻皮亞。第三個成功實例則是德川幕府時代(1603 -1867)閉關鎖國的日本。然而,戴蒙不認為現代的日本是成功的,因為日本依靠大量外國能源及木材等資源。事實上,戴蒙故意不舉現代的成功例子,就是因為全球化之故,各個國家互相依賴,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因為如此,戴蒙苦口婆心,希望全世界的人相倚為命,從遠方的人們或古人犯的錯學到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同時,他也希望讀者了解,全世界的興亡人人有責,盡一己之力永續經營,讓人類的明天變得更好。

沒有回饋,就是崩潰   李家同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社會崩潰的事件,馬雅文明是一個例子,復活島是另一個例子。在亞洲,最有名的應該是吳哥窟。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除了這些極端例子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比較溫和的例子,例如:羅馬帝國的滅亡。

  要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崩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本書作者戴蒙試圖以非常科學化的態度來試著解開這個謎,也試圖用非常通俗的言語來陳述他的研究結論。像這樣的做法,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因為我們誰都希望能知道人類社會如何崩壞的,但是我們又希望這些書淺顯易懂。

  如果我們到坊間翻閱最近出版的書,一定會發現這本書是異類。絕大多數的書都是教你如何發財,或者如何成為電子新貴,或者教你如何帶領你的公司,使它有一天成為台灣的前一百名,甚至世界的前五百名。本書卻提出「居安思危」的觀念,我們不能只想發展,也要想想我們能不能永遠無限制地發展下去。

  「永續發展」,或者是「永續經營」,是熱門話題,國科會也一直對此議題有興趣。但是,我們真的能永續發展嗎?我們的問題在於人類發展了科技文明,而且以此自豪,卻不了解當人類發明如此多的偉大玩意兒之際,同時也消耗了地球的寶貴資源。就以石油來說吧,石油遲早會用完的,用完了以後怎麼辦呢?會有替代能源嗎?既使有,也還是會用完的。可是,人類對此毫不關心,好像地球上的能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哪有這回事!我們的能源有一天會用完的,用完了以後怎麼辦?

  我們能否永續經營,是一個很傷感情的問題。在我看來,我們大概不可能永續經營。因為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也不可能再生,總有用完的一天。一旦資源用完了,人類的科技文明也一定會結束。

  我們雖然不能永續經營我們的文明,但我們應該至少設法延長文明的壽命。我是學電機出身的,容我在這裡提供大家一個建議。在電機的領域中,震盪器的原理最為奇特,任何一個震盪器都像無中生有的過程,我們由一個極小的訊號開始,經由放大器的作用,這個訊號被放大了一點。最重要的是,放大的訊號必須由一個回饋線路回饋出來,因此再輸入的訊號又稍微大了一點。如此反覆多次,訊號就越來越大,直到訊號穩定為止。

  因此,我們不妨想想,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回饋的作用。如果我們人人都有回饋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就會穩定地運作。沒有回饋的社會,最後一定會衰敗。

文明延續在於選擇    朱雲鵬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中部南投縣集集鎮附近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大地震,震央在北緯二十三.八七度、東經一百二十.七五度,也就是日月潭西方十二.五公里處,震源深度約七至十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嚴重的災害,包括二千四百五十五人死亡、一萬一千三百零五人受傷,房屋全倒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五戶、半倒四萬五千三百二十戶。九二一大地震揭露了台灣森林濫墾及其所引發的土石鬆動、河床淤積等問題,並深深地考驗著台灣政府當局對賑災的應變能力。

  二○○一的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雙子星大樓發生恐怖攻擊事件。緊接著美國攻打伊拉克、南亞突如其來的大海嘯、侵襲美國紐奧良並引發世紀大遷徙的卡崔納颶風。這些陸陸續續發生的天災與人禍,對當今的人類文明是否意味了什麼?

  戴蒙透過徒留巨大石雕的復活節島、遭遇連年大旱的阿納薩茲印地安部落、走上末路的美洲馬雅文明、消失於格陵蘭的維京人等古代社會,歸結出這些文明社會之所以消失的五個原因:一、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氣候變化;三、強鄰壓境;四、友邦的支持與否;五、當社會面對環境問題時有何應變能力。此外,戴蒙並以紐幾內亞高地的育林行動與日本德川幕府的森林管理等成功案例,說明文明社會若採取適當措施仍得以存續。

  除了對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的解析研究,戴蒙更針對當今世界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危機提出警告,包括人口問題引發的悲劇(如盧安達)、生態環境破壞與汙染問題(如中國)等。接著他以「群體決策的失誤」為切入點,分析群體的理性及非理性決策所引發的問題與危機,並於書末以第一世界的諸多反省及實踐──如歐盟的誕生、第一世界人口成長率的下降──做為改善世界現況的期待與希望。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甘迺迪曾說過:「權力的問題在於如何讓有權利的人為民而活,而非違背民意。」或許戴蒙最終的期盼是:現代世界因全球化的連結與人類對歷史教訓的學習,能透過當代社會的運作機制,延續人類文明的下一篇章。

  別忘了,創造歷史的正是人類,而非歷史本身。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6,共有6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rein
/ 台灣台北
2009.08.13看rein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認為各行各業最菁英的優秀份子,通常都是觀察最入微,思考最全面的人,我個人認為其中尤以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跟小說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讀過賈德•戴蒙的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後,我就對他的思維方式佩服的五體投地,很少有非小說類作品會讓我廢寢忘食的不知晝夜,但是他的書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當大崩壞出版後我就速速看完,雖然沒槍炮那麼犀利跟震撼,但也很好看,因此前一陣子又認真的讀完第二次
世界強權貨神秘部族的崛起跟衰落,一直是經濟學家跟社會學家持續關心及討論的話題,但是大部分的作家或學者著重的點常是過於片段,更有甚者是對數字的過度依賴,而會有過度偏頗,讓人無法完全信服的感覺,換言之就是不夠嚴謹
但是讀戴蒙的書比較少會有這種情形發生,他更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包括馬雅文明、復活島、印地安部落等文明的發展及重心,最後再分析出文明衰落的可能因素,其中其實頗多乖覺詭異之處,但也有不少值得我們引以為誡的地方
總之,若想學習智者的思維方式建議您來看這本書;若想了解其他文明的故事建議您來看這本書;若想要重溫《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感動更應該來看這本書
2.
Rack
/ 台灣台北
2008.07.16看Rack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發人深省的書了.
書雖然很厚,也沒有插圖,但是非常值得一看.
3.
nawendy
/ taiwan
2007.03.21看nawendy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很精彩耶
雖然沒有全部看完...太厚了
作者真的是博學多聞
涵蓋了人文跟自然等層面 很棒
看著看著不禁對未來感到憂心>__<
大家都看看好好省思吧!


4.
毛頭
/ 台灣台北
2006.11.15看毛頭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在『大崩壞』一書裏,作者認為,環境崩壞的重要因素有五點: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以及友邦的支持,第五點是以上四點之後,最具成敗的關鍵,就是面對環境問題的時候,一個社會的應變力如何。

作者並用相當大的篇幅,利用古代和現代的社會為例,探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例如,作者提到了復活節島上的人民因森林濫伐而變成不毛之地。森林濫伐使得士壤受到雨水和風的侵蝕,造成乾旱和土壤的肥力流失,致使作物產量銳減。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的滅亡是因為人口逐漸的增加,環境資源減少,最後環境敗壞到無法讓人生存的地步。這些對照現代人們的生活,卻是個警告:今天經濟繁榮,我們儘管可過奢華浪費的生活,拼命消耗環境資源。哪一天環境有了大變動,出現無法預期的考驗,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如何活下去?

當然,書中也提到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像是日本、紐幾內亞高地和蒂寇亞島成功的使用不同的環境管理策略,使這些地方不致滅亡。只是,這類成功個案,從蒂蔻皮亞到德川幕府,似乎都有先決條件,也就是一個有計劃有魄力的威權制度。我們必須在這種制度裡犧牲多少自由與進步,無疑將是一個道德上的難題。

從古今中外的例子來看,作者在最後面幾章探討了許多問題:為何人類群體會以災難性的決策自我毀滅?答案很簡單:無法預見問題而鑄成大錯、沒有好好管理還有自私自利。即更是一個社會已經預見問題、察覺問題,也努力去解決,結果還是失敗。這個可能也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原因:首先,問題可能過於困難,不是現有能力能解決;其次,雖然有解決辦法,但代價太大;再者,可能我們所做的努力太少或為時已晚。

最近一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指出人類史上最炎熱的二十一年中有二十年是發生在過去二十五年,而去(2005)年則是史上最熱的一年。其結果是,越來越多北極熊瀕臨淹死---因為北極的冰山不斷融化中---和國王企鵝的數量正迅速減少。當然,受到威脅的不只是住在兩極的可愛動物,還有人類。溫度日益上升海洋造成更多威脅力強大的颱風、更乾燥的土地影響農作物收成,以及原本只在赤道地區出現的疾病會往南北蔓延等等問題,都對人類生存帶來新的危機。

除此之外,近來許多的報導指出,廿年來人類將資源變成廢物的速度,比地球將廢物變成植物和生物的速度還快。報告指出說:「人類不再靠大自然的利息過活,人類目前正在蝕老本。」測量農作物產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漁獲量和森林使用量的結果顯示,人類生態足跡太大,大到地球無法承受。因此,生態系統可能在這個世紀中葉,完全瓦解。但願這些書、電影、新聞報導能喚醒一般大眾,及早共同來解決,否則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人類社會的大崩壞。
5.
renart
/ 台灣台北
2006.06.18看renart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這是一本體大思精的作品,六百餘頁的文字要探討「人類社會未來」一個這麼大的題目,既要言之有理,又要面面俱到,非有多項專業領域皆學有所成的學者是寫不出來的,而戴蒙做到了,戴蒙佐以例證、以古喻今,指引今日人類可以採行的方向,以避免人類崩壞的悲劇。在今日地球村的趨勢下,多數國家其實是唇齒相依的,一旦其中一國發生巨大災變,難保其他國家得以獨善其身、全身而退,我們一方面擁有古代人比不上的科技,與先天上「後見之明」的優勢,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另一方面,卻也必須更加關注其他社會的動態與發展,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形下,各國如何相依相存,更顯得錯綜與棘手。

我認為政府的管理決策者都應該閱讀這本書,自問自己是否只是個汲汲營營的短線操作者,而作「對的事」也須有受公評的道德勇氣,施政者原本不就應該就社稷的長遠福祉著想?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
1. 狼廳 Wolf Hall
2. 實習醫生 Intern:A Doctor’s Inititaion
3. 生命的臉(13週年紀念版)
4. 瞪死一隻羊
5. 沒有悲傷的城市
6. 胡士托風波(雙封面電影書衣版)
7. 獨奏者
8. 死亡教我的歌:一個癌症家族的故事
9. 我不是教你賤(5) 一賤雙鵰
10. 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11. 醫生這件事
12.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
13. 醫學院沒教的一課
14. 柏拉圖與鴨嘴獸一塊上酒吧?--酒吧脫口秀無死角破解西方哲學
15. 《在狗籠裡長大的小孩》: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診療筆記
16. 追求成功的熱情(增修版)
17. 醫生,你確定是這樣嗎?
18. 開刀房裡的沉思:一位外科醫師的精進
19. 說吧,記憶
20. 人類之最
21.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22. 莫札特在路上(附4CD)
23. 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
24. 出賣愛因斯坦—人體組織販賣市場
25. 生命的臉
26. 等待春天-一個血癌病童父親的深情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