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生命的臉(13週年紀念版)

生命的臉(13週年紀念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51490
林文斌、廖月娟
時報出版
2010年1月14日
107.00  元
HK$ 90.95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33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NEXT系列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身體,又怎能期待有健康的身體
我們早該快快展開與身體的對話了
而這本書,就是你與身體對話最好的起點

不只大腦裡有智慧,我們的身體,也蘊藏驚人的智慧!

  人體就像一個混沌的小型宇宙,每一種器官、組織與系統,都巧妙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精準協力合作、複雜訊息傳遞,維繫人每一次的呼吸、心跳。面對生老病死各種風貌,人體靈活應變的過程,猶如上帝造物一樣神奇!

「治療不是科學,而是一種呼喚自然直覺的藝術。」
──詩人奧登(W. H. Auden)

  面對性命交關時刻,身體比我們想像中蘊含更強的求生意志,然我們每每讚嘆群山之高,河海之深,卻未曾對自己的身體發出一聲驚嘆。一旦我們愈深入了解自己的身體,就愈能發現人體奧妙與驚奇!

  胚胎──打從受精那一刻起,胚胎的發展就呈現一幅生氣蓬勃的景象。胚胎的所有細胞,都有一組至少三十八個主要調節基因,其中的細胞更分成三層,這原始的三層將移動、旋轉、彎曲、加長、分裂、擴張、變薄、增厚、收縮、黏附、分開……上億個細胞於焉形成,不斷地舞動,最後走到定位變成各種組織和器官,成為一曲動人的生命之舞。

  心臟──胚胎表現出的第一個生命徵象就是心跳。若人的一生長達七十五歲,心臟的循環就重複了至少二十五億次,壓縮出來的血液更高達一百萬桶以上,也就是一億多公升。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律動,就是全身細胞活動的基礎。

  大腦──大腦由許多神經細胞組成,上面布滿了一百億個神經元和六兆的突觸,可與遠端的另一組神經元相連。外來的刺激可經由脊椎反射弧來傳送,或可上傳至大腦皮質,也就是理性、判斷和記憶的中樞,此即哈姆雷特口中「腦袋裡的書冊」,也是人與野獸的不同。

榮獲1997年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中國時報開卷版一週好書榜

  本書是《死亡的臉》作者許爾文.努蘭的力作,時報於本書出版十三年後,重新校訂、編排,推出最新版本,重申作者力倡的觀念:一個人即使在文學、科學、事業各方面表現卓越,如果對自己的身體認識不清、對醫師的病情解說一無所知,是最可憐又可悲的。人體其實就像一個混沌的小型宇宙,有高度智慧、亂中有序和靈活應變,遞演出生老病死各種風貌。人不應只著眼於外表的健康,應使身體超越動物的層次,展現人類的精神力量。

  本書乃難得一見的醫療科普巨著,每一章節都有人類和死神鬥智的真實傳奇,情節緊湊、扣人心絃,尤其作者令人讚歎的優美文采,再次展現其精湛醫技之外的文學涵養。

  此外,作者把豐富的醫療經歷,化為一幕幕與死神過招、為生存求戰的精采好戲,展現身體超越動物的層次,讚嘆人類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

作者簡介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

  一九九四年以《死亡的臉》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為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臨床教授,同時也傳授生物倫理學與醫學史。著有《死亡的臉》《蛇杖的傳人》《器官神話》《沒有終點的旅程》《洗手戰役》《一個外科醫生的抗老祕方》等,文章散見《紐約客》《新共和》《紐約書評》等雜誌期刊。現居康乃狄克州。

譯者簡介

林文斌

  婦產科專科醫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曾服務於台北國泰綜合醫院,現任金門署立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研究翻譯近二十載,作品曾獲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譯作有《旁觀者》、《大崩壞》、《幽冥的火》、《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等。

自序者簡介

崔宏立

  臺大心理系畢,現任專職翻譯。



1. 求生之戰
2. 體內世界
3. 淋巴系統
4. 神經系統
5. 細胞
6. 遺傳工程
7. 愛的行為
8. 子宮
9. 心臟
10. 血液
11. 消化道
12. 大腦



維持體內恆定的機制

  《生命的臉》(How We Live)首度出版時,用的是另外一個名字。我在初版的前言有解釋,當初為什麼要選用「身體的智慧」(The Wisdom of the Body)作為書名(請參見二二至二三頁),然而一年後出平裝本時,我把書名換了過來。接下來的這幾十年間,我多次翻閱此書,愈來愈覺得兩個書名之間有著十分巧妙的連繫。我們能夠存活下來,正是依靠身體的智慧。

  若要仔細解釋這個說法,我們必須回溯至西方醫學的源頭,也就是今日科學化醫療的起始之處。在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開始行醫授徒,以及有一幫人擁護他的理論之前(約為西元前四六○至三六○年之間),希臘的醫者普遍認為疾病以及病症的治療,都是在神明的掌控之下,主要是阿波羅的兒子埃斯科拉庇俄斯(Aesculapius),以及後者的兩個女兒:海吉納(Hygeia)與帕娜瑟(Panacea)。治病的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對這些超自然的神祇誠心祈求,還有唸咒之類的儀式,這些行為主要是在祭祀埃斯科拉庇俄斯的神廟之內,或在廟的附近舉行,當然也有些人會向其他神明求助。這些神廟都設在清風吹拂的山崗上,附近還有透澈、流動的小溪和湧泉。

  希波克拉提斯那一派的醫師引進一個觀念,他們認為疾病的起因是自然的,最好的治療方式也是尋求自然之道。這些人並不認為人會生病是因冒犯了神祇,他們信任的原則是,人體會設法尋求維持一個穩定狀態,且持續不斷地調整身體的正常組成,並讓這些成分保持均衡。若是均衡狀態遭受破壞,人就會生病。依據這些原則,醫師的功用就是協助人體重建平衡狀態,具體作法是開立處方(通常是藥草或其他植物),供給身體所欠缺的成分,或把過多的成分排出體外。抱持這種觀念,人體的療癒能力即能維持體內成分的平衡,同時在失去平衡的時候有辦法重建均衡。

  當然,希臘人並不曉得上述療癒能力的運作法則,因為他們對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傳訊分子、受體,或是為數眾多的其他化學物質、構造及其活動一無所知;而如今我們曉得,體內的細胞是藉由上述種種機制,持續調節胞內與胞外的環境,以維持健康。歷經二千年的研究與演進,直到一九二○年代,科學家才得到一個詞彙,可用來涵括身體維持內在均衡的所有方法。我所說的就是「恆定」一詞,它是由兩個希臘字組合而來,原意是指「維持不變」。因此,現代生物科學的詞彙不但和約莫二千四百年前希臘人的理論相符,就連所運用的文字也與古人一致。恆定是延續生命所必要的內在平衡。

  人體共約有七十五兆個細胞,其中只要有部分稍微失去平衡,附近或別處隨時待命的構造,立刻就能採取與此相對應的行動。一旦傳來必須採取行動的訊息,人體幾乎會馬上展開修正,並知道要如何因應。所謂「身體的智慧」,正是這個意思,而我們也藉此得以存活。不論是體內哪一個器官裡的細胞發出求救信號,也不管它是藉著血液、神經、細胞或局部的體液傳送,位在他處的腺體、神經中樞還有血液,都會接收到這個訊息,知道要提供協助。如此一來,就啟動了確保安全的種種機制。

  若出於某種遺傳、感染、代謝或其他原因,重回穩定的修正機制無法達成任務,人就生病了。有時過了一陣子之後,人體就會適應新的狀態,並在稍後不久重拾恆定。如果真能如此,疾病就會緩和消退,不需醫療介入,病人也能不藥而癒。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身體沒辦法修正失衡狀態,疾病持續進展,直到病人自己也有感覺了,此時就需要醫療處理。不論是藉藥物補足、排出、甚至是摧毀過多成分、透過外科手術除去發病的根源、藉由放射線治療把病灶消滅,或是結合多個或全部的上述作為,醫療團隊均想方設法要重建體內的恆定機制。如果成功了,就能重拾健康。要是不幸失敗,疾病仍在,就有可能會走向死亡。

  面對破壞恆定的威脅,身體會自動產生反應。所有的修正機制都能即時採取行動,不需我們費心插手。除非細胞被無法抵禦的分子畸變完全擊潰,上述所有調節程序都一直在持續進行,我們卻完全沒有任何感覺。

  在本書裡,你會讀到許多這方面的資料。我將描述由器官組成的各個系統,比如像是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以及生殖系統,並藉由我處理過的病例,讓讀者知道各個系統究竟如何運作。另有章節專論血液、遺傳、心臟,以及人體細胞浸泡於其中的組織間液,還會討論到生命的基本單位,也就是細胞。但願藉著描述幾位最有意思的病人,能夠讓各位看出身體自己也具有智慧,且在現代醫學的協助之下,可助我們擊退對於體內恆定的種種威脅,這樣的均衡狀態正是維繫生命所需。

  本書在一九九七年首度問市。雖說這幾十年間已有很多重大發現,但書中所描述的內容並未因而失去價值。本書的內容既實在又實用,和十三年前首度問市時並無不同。

  尤其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已發現許多方法可增進身體抵禦危害的能力,或可完全避免受到這些不良的影響。我說的不僅是疫苗、減重、戒菸等作為,而是指有些直接而個人的日常活動,能夠增進我們保持健康的能力。這類活動已證實對於抵抗身體的頭號大敵特別有效,這個大敵一直被認為是相當無情而難以克服,直到最近幾年我們的認知才有所改變。在此我指的是老化的過程。

  不管我們多麼小心,注意營養均衡、避免有毒物質,並且定期做健康檢查,老化過程仍然堅定地一一取走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且逐步消弱體內維持均衡機制的能力,以致於當面對威脅時,不再能夠有效地做出回應。荷爾蒙、免疫、神經以及其他傳訊和修補的系統,就和我們的皮膚和臉一樣會老化。一八○○年,一般美國人的預期壽命是三十九歲;到了一九○○年,則是四十九歲;可是時至二 ○○○年,已超過七十五歲。然而,除了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有所改進,上個世紀最大的變化是關於公共衛生的進步,例如潔淨的飲用水,居住環境改善,衛生條件提升,良好的個人習慣及防疫措施。現在有很多人無病無痛地活到八、九十歲,甚至可以突破百歲大關,然而這當中有太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也不能獨居。

  老年人口這麼多,如今應該要關注的是,要如何在這些多出來的歲月當中,過著有活力而享受的生活,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認為,餘生都得住在療養院。我們也知道有很多方法能夠補足身體的智慧、同時照料身心,並獲致有活力而有益的老年生活。如此看來,顯然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會影響到年老之後的生活型態。這需要點智慧,亦即每個人對於周遭世界極為小心謹慎所累積得到的智慧。

  過去十年當中,有個極為根本的事實已愈來愈明顯,那就是一位老者是否能夠照顧自己,繼續維持活力,並對社會有所貢獻,最重要的關鍵即在於體能,而不是疾病本身或其他病理現象。對象的年紀愈大,像是肌力和骨質密度之類的因素也就更為重要。

  幸好,研究再三證實,年老體衰的情況不但可以事先防範,而且配合適當的運動,實際上可逆轉此過程。即使是年過八十五歲的長者,在專人指導下進行高阻力訓練以及重量訓練,仍可在六至八週內讓肌力成為原先的兩倍。更多且更強的肌肉拉動,能夠增加骨質密度,且減少骨質舒鬆症及骨折的情況,同時顯著地增強身體的平衡、行走能力,並有辦法進行戶內或室外的日常動作。沒錯,規律的運動可增加壽命。

  然而好處還不僅於此。我們已經知道,人的身體(特別是腦部)要比過去認為的更有智慧。唯一能夠對自己的老化過程有所作用的器官,就是腦子。研究人員已發現,有一類蛋白質能夠保護神經細胞對抗傷害與死亡;使得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繫更有效率,因而促進思考的交流;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量,並使得腦中能有新的神經細胞生成。要刺激這類蛋白質的製造十分簡單,亦即追求積極的智力活動:閱讀、思考、研究、聽演講,甚至像是參觀博物館之類的活動。

  透過以上所描述的方式,我們如何過生活,將可決定人體所展現出來的美好特質。這才是身體的智慧之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