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詩與心的距離-品賞岩上的100首詩作者林廣先生為本縣縣籍作家,進入詩人岩上的詩,須要理性的思維與交流,將詩中本就存在的感性與理性,挖掘出來,讓讀者更能體會詩與心之間微妙的距離。「打開一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新世界」。透過閱讀進入文字的世 ...更多
情深南投作者李玉屏女士在杏壇服務滿30年時,選擇退休,開始以寫作為專業。本書蒐集南投有關的藝人、藝事的報導,充份展現南投的藝術環境與生活。「打開一本書,你就啟動了一個新世界」。透過閱讀進入文字的世界,讓想像飛翔、視野更寬廣,讓我們打開心靈 ...更多
桃園縣第18屆文藝創作獎得獎作品集,內容包括短篇小說、散文(大專成人組、高中組及國中組)。每個城市都有用文字構築的面貌,做為地方文學講的濫觴,桃園縣文藝創作獎歷年來的作品不僅堆疊出桃園縣重要的文化基底,也讓許多文藝創作者有了展露才能的舞臺 ...更多
本書以高雄的風土人情及地景地貌入詩,取材範圍涵括歷史傳說、人物事蹟及地景描繪,從海濱到山林,從先民到今人,作者行腳遍及城鄉,感受在地的風俗民情,觀察在地的自然人文,以淺顯易讀、樸實近人的台語文,栩栩如生的呈現大高雄豐沛多采的風情樣貌
每個人新中都有夢想,第十二屆文薈獎以「我的夢想」為主題,讓身心障礙朋友們透過文字、圖畫、繪本,表達內心奔馳得想像,成果令人驚喜。本次徵選活動共計1606件參賽,無論徵件數量、表現內容、創作風格,都叫歷屆更上層樓,深刻傳達了參賽者的夢想願望 ...更多
以鯉魚潭為定點觀察,長時間觀察此地自然景觀與生態。從四季的變化來感受,從當地人文、歷史的演變與生態、環境的變化,反省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文化就是生活」,文化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
撰寫關於花蓮一些小地方之地名由來及歷史。本縣山明水秀,族群多元,文風鼎盛,有氣勢磅礡的太魯閣峽谷與壯闊蔚藍的太平洋及秀麗綿延的縱谷,原住民族群、客家、閩南、大陸各省等族群,及近年加入的外籍新住民,族群彼此融合,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安居樂業。 ...更多
融和文獻資料、神話傳說與族人的生命歷程故事,創作詩劇,以文學創作發揚阿美族口傳文學與神話故事的傳統。「文化就是生活」,文化源於生活,也融入生活, 活是一切文化滋長的泉源。
介紹有關花蓮光復鄉大和村之蔗糖產業歷史,以文學手法呈現這個村落再次誕生的故事。本縣山明水秀,族群多元,文風鼎盛,有氣勢磅礡的太魯閣峽谷與壯闊蔚藍的太平洋及秀麗綿延的縱谷,原住民族群、客家、閩南、大陸各省等族群,及近年加入的外籍新住民,族群 ...更多
利用飛行載具(輕航機)從花東縱谷北端往南飛行,至台東縣境的鹿野溪作為巡弋紀錄的起始範圍。透過飛航觀察與寫作,以人文聚落為核心,寫作的觸角往四周輻射,涵蓋地理及歷史事件。
北美館2012年重要紀事及業務成果。北美館自開館以來,持續在藝術專業領域耕耘,累積了許多成果與經驗,2012年亦是成果豐碩的一年,共推出22項展覽,有7項國際展、5項當代策劃展、6項申請展、1項競賽展、2項典藏展以及一項雙年展。
2013 臺北設計城市展:Adaptive City(不斷提升的城市)是臺北市申辦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理念與訴求,本次展覽以它作為主題,?動社會設計的設計城市展,透過精彩的策展內容,讓參觀民眾充分了解這座城市是如何將設計導入城市治理之 ...更多
本書選錄彰化文人吳德功之古典詩人、傳記與詩話作品。
吳德功( ...更多
陳維英(1811~1969),號迂谷,臺北大龍峒人,咸豐九年舉人。
...更多
施士洁(1856~1922),字澐舫,號芸況,晚號耐公。
清 ...更多
施瓊芳(1815~1868),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初名龍文,考中舉人後改名瓊芳。道光25年(1845)考取進士,成為臺南第一位本土進士。施瓊芳性格恬退,考中進士後,旋即辭官返臺,後掌教臺南海東書院,是道咸同時期臺南代表詩人。本書所選 ...更多
吳子光(1819~1883),字芸閣,號鐵梅老人,生於中國廣東省嘉應州(今梅州市),1842年來臺定居淡水廳苗栗堡銅鑼鄉(今苗栗縣銅鑼鄉),築「雙峰草堂」,課徒為主。其詩作散佚不少,目前僅存約80首,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散文方面。他因為博覽 ...更多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觀,號靜齋,臺灣噶瑪蘭廳頭圍保(今宜蘭頭城)人。咸豐9年(1859)中舉。此書選注李望洋詩67題78首,佔《全臺詩》中李望洋作217題274首約四分之ㄧ,希望能呈現出李望洋詩作的特色。
許南英(1855~1917),清臺灣府人,光緒朝進士出身,字號窺園主人等。其生平經歷頗為特殊,他不但是1895年臺灣割台戰役中,最後離開台灣抗日領袖,也長期在中國擔任官職,尤其在陽江縣知縣時期推行新政,可畏政績卓著。本書所選錄作品,以《窺 ...更多
鄭經(1642~1681),乳名錦,字式天,號賢之(一作元之),自署潛苑主人,成功之子,明崇禎15年生於泉州安平(今安海)。本書選注其詩、文、賦,取材於《東壁樓集》、《延平二王遺集》、《臺灣通史》、《臺灣外記》、《臺灣鄭式紀事》、《重修臺 ...更多
王松(1866~1930),字友竹,新竹人,乙未時曾出逃中國,返臺後字號滄海遺民,王松為前清生員,並曾入北郭園吟社,日治後又率先出版《臺陽詩話》受全臺關注,故不論在文壇輩分或成就上都相當受推崇。然而王松能在漢學衰微的日治時期先後完成《滄海 ...更多
胡南溟(1860~1933),名嚴松,官章殿鵬,字子程,號南溟。臺南人。曾與許南英等人組「浪吟吟社」。本書自《全臺詩》中,選錄胡南溟詩三十七題六十七首,注釋賞析,內容包含臺灣歷史風土、中國山水歷史、時事、酬唱、詠新物、時令等主題。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號饒耕,新竹縣新埔人。日治時期任教職達20年,之後曾擔任記者,社會處科員、大同工業學校教師,後轉調職業工會,直到退休。本書以呈現詩人之生命歷程、思想、情感為編選原則,共計詩作97題共173首。吳濁 ...更多
周定山,本名火樹,字克亞,號一吼。生於光緒24年(西元1898年),卒於民國64年(1975年),享壽78歲。定山一生靠著自學、不斷創作、頻繁參與文學活動,彌補了現實的匱乏與資源的不足,為自己所處的時代,留下了深刻的見證。本書選擇定山詩作 ...更多
張李德和(1893~1972),字連玉、號羅山女史、琳瑯山閣主人、題襟亭主人、逸園主人、桃城散人、武巒女史。本書選注張李德和詩八十首,詞十一闕、散文五篇、賦一篇。內容涵蓋家居生活、感興及時事抒懷、詠物、寫景記遊、題贈文友、或祝壽、或題畫等 ...更多
駱香林(1895~1977),新竹人,名榮基,字香林,號月舲,又號「與木石居」、「百石室主人」。年十六隨父北上,居臺北市大稻埕,投入趙一山「劍樓書塾」門下,與同窗共組「星社」。中年移居花蓮,啟迪花蓮文風,影響甚鉅。駱香林詩、文、書法、攝影 ...更多
林景仁(1893~1940),字健人,亦字小眉,號蟫窟,或署蟫窟主人,臺灣板橋人,為板橋林爾嘉長子。臺灣割讓,林景仁隨著家族離開臺灣時,定居廈門鼓浪嶼鹿耳礁。身為名門之後,再林爾嘉刻意栽培下,林景仁深湛國故、兼擅英、法、日文,尤好傳統詩文 ...更多
陳虛谷(1896~1965)與莊遂性(1897~1962)不僅生年與卒年都相近,也同樣都出身今彰化縣內,同樣留學日本明治大學,同樣受到現代性思潮的洗禮,同樣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運動,同樣能創作漢詩與新文學,同樣在戰後都隱居鄉間而吟詠自娛 ...更多
由於臺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事實,使「日本漢文學」與「臺灣古典文學」產生交集,此集學界新興的研究領域-「在臺日人漢文學」。本書選錄日本統治初期四位具有漢學背景的在臺日文;中村櫻溪、?山衣洲、館森鴻、佐倉孫三等四位與台灣相關的詩文作品。這些作品 ...更多
魏清德(1886~1964),號潤庵,新竹人。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曾任公學校訓導、臺灣日日新報社記者,後升任漢文部編輯主任。一生勤於著述,有《滿鮮吟草》、《潤庵吟草》、《尺寸園瓿稿》傳世,又有各類文章及通俗小說作品刊於報端,是臺灣文學史 ...更多
為啟迪學生的獨創力、技法,開展兒童多元美學的視野
本書以「二二八事件」為界,分析事件前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以及民間文化人如何在黨政軍的報刊上爭奪文化場域的發言權,說明戰後初期社會改革思潮與台灣文化重建的關係,描述作為主潮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復甦。
本書主在探究台灣大眾文學中不同類型的脈絡發展,關於類型的研究過去的論述者已有共識。本書採用林燿德與孟樊的分類為基礎,以「愛情」、「武俠」、「恐怖」、「科幻」、「推理」五個類型,作為台灣大眾文學的代表性類型及發展史的主要架構。
本書採取巨觀視角,俯瞰台灣報導文學在歷史脈絡中呈現的流變,提供可以尋波探源,也可以緣徑識途的地圖,藉以了解台灣報導文學的總體面貌,並清楚其起伏興衰,從而勾勒了二十世紀台灣報導文學的發展歷程。
1990年代啟動的台灣文學年鑑之編纂,迄今已出版17本(1996-2012),從文建會到文學館,從委外製作到自行辦理,台灣文學年鑑已成為文學館的年度工作,預計將持續編下去,則這個為文學史及文學研究史奠基的工作,堪稱一項偉大的人文建設。 ...更多
主要內容為102年高雄青年文學獎得獎作品及得獎者感言、評審委員的評審意見。這次得獎作品中,有大多數的作品都具有世界觀,以及關懷社會弱勢的想法,甚至也有帶有諷諭性的作品,十分令人驚嘆。除此之外,在情感書寫上也比往年豐富,除了詠物自白、抒發愛 ...更多
艾雯之生平小傳、照片、手稿、作品目錄、年表、研究綜述及重要評論資料。
以台灣戲劇館典藏之《西遊記》掌中戲戲偶為主題, 所出版的文物圖錄專書。 ...更多
尋道-洪美玲個展展覽專輯
為落實文化部「藝文發展泥土化」的理念,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文化部輔導設置的地方文化館在102年6月到11月合作辦理「傳藝鄉見歡—偏鄉地方文化館活化計畫」系列活動。一方面以經典傳統表演藝術為內容,一方面以地方文化館為舞台,向民眾推出精緻藝文展 ...更多
為推動行政院所屬機關機構學校文化性資產清查工作,文資局特別以歷史場所精神為主題,經由實地的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所得到的珍貴史料,挑選出深具臺灣近代化代表性意義的糖業、水文、鐵路等三種近代文明類型,以八個場域的文化意象採集,呈現臺灣文化發展的 ...更多
臺北詩歌節自2000年起至今,是臺灣少數以跨領域的創意為核心的藝術節慶,不僅成為國際及國內詩人引頸期盼的交流平臺,也成為年輕人發表創意和作品的管道,更累積和增加了許多青年詩社、愛好文學與藝術的民眾共襄盛舉,此為2013臺北詩歌節詩選。一座底蘊深厚的城市,才能 ...更多
為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度館員研究論文集結成冊,全書共收錄論文7篇。不同於文學館過去之出版品大多委託學界或民間文學社團研究辦理,「臺文館叢刊」之編輯、策劃皆出自內部館員之手,集稿完成再委請專業印刷廠商美編、印製。除聚焦、彰顯文學館內部文學研究、文學推展之成 ...更多
何肇衢老師,生於1931年,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曾任教於北師附小美術科老師,並曾榮獲中國畫學會最優油畫「金爵獎」、連續三次榮獲台陽美術展最高獎、法國坎城國際美展「國家榮譽獎」及「中山文藝獎」等殊榮。本館辦理「光景寫意─何肇衢八十近作油畫展」,展出 ...更多
作者來自美國的玻璃藝術家作者來自美國的玻璃藝術家萊恩史道伯 (Ryan Staub),他喜歡四處旅行,行跡訪遍亞洲、美洲、歐洲,15年的研究學習讓他對於玻璃的創意美學,有著獨到的見解。兼具威尼斯傳統吹製技藝與北歐的簡潔現代感,呈現他獨特的美學風格。 本次他以 ...更多
陳淑芳老師以熔合、彩繪、鑄造等技法,探索玻璃世界的單純意象。她以畫筆彩繪在平板玻璃進行創作,讓作品展現純粹的手感。光線直接穿透玻璃媒材,襯托彩繪畫作的色澤與線條,引發觀眾最初的悸動。作品「初秋」以大片的黃色色塊,提點秋天的涼意。「春天」著墨於藍綠,展現天地萬 ...更多
台文館開館迄今10週年,累計已出版文學史料、作家文集等四百多冊書籍,為記錄全館共同努力的成果,特編印本書,提供關心台灣文學或有相關需求之民眾、專家學者參考。本書詳盡地演示台文館從其前身--文資中心籌備處文學史料組時代,歷經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國家台灣文學館 ...更多
台文館開館迄今10週年,累計辦理展覽兩百餘檔次,為記錄全館共同努力的成果,特編印本書,並作為本館後續、其他館所以及陸續籌辦成立之地方文學館之參考依據。書中將歷年展覽區分為館內館外二大類,在館內舉辦的展覽分為常設展、國際交流展、主題特展、捐贈展、兒童主題特展、 ...更多
本書呈現國立臺灣文學館自2003開館營運以來至今的發展軌跡,涵蓋本館十年來在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共服務、行政等各面向的具體成果。研究典藏組從文學研究、徵集與典藏、文學業務的數位化三大面向,撰寫本書前三篇文章;展示教育組針對如何藉有展示與教育活動的策劃, ...更多
收錄210個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資訊及簡介,及其重要作品介紹。分別為:「戲劇」、「傳統」、「舞蹈」、「音樂」,其中「戲劇」類,「屏風表演班」創立於1986年,在藝術總監李國修先生帶領下,堅持原創劇作,共發表四十回作品,紀錄臺灣的生命故事,開創多元舞台劇藝術風貌, ...更多
「山外山:周瑛畫旅」約刊印150件不同時期之作品,除了「石之頌」、「木之讚」等版畫系列,也有未曾發表過的綜合媒材創作,尤其是一批首度曝光的速寫更是彌足珍貴,正可藉此追溯藝術家一生完整之創作脈絡與風貌。這批1939-1948年間的手稿,係因當年政局丕變,其弟為 ...更多
位於台北的國故宮博物院,收藏著舉世矚目的無價珍寶與中華藝術品精華,凡是到台灣的國際旅人,總要前往一睹真跡。其中瓷器與書畫是台北故宮最豐碩的收藏,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很少能出其右,經由故宮推薦,我們精選出近60件代表作品,從新石器的原始質樸,宋金元的典雅,裝飾紋樣 ...更多
本書乃是邀請五位傑出表演藝術家成為研究參與者,經由深度訪談及蒐集相關文件資料的方式進行複式個案研究,據以瞭解傑出表演藝術家之創作與生涯歷程。傑出表演藝術家之藝術生涯歷程及影響因素可分為家庭環境因素、藝術工作之養成教育、從事藝術工作之歷程、生命中的貴人之引導與 ...更多
儒家從孔子始,均因天下崩裂之故而被迫離開家園,同時離散於大地空間,他們其實對於家園卻恆是具有與土地相和諧融一的深情,然而由於禮崩樂壞以及戰亂分裂,不得已在大地上離散,在大海中漂泊,可是卻在其等心靈中和生命裏,堅持儒家的志節,持續發揚儒家的德學,於漂泊離散中堅 ...更多
由《全台詩》中揀選以海洋與山川為主題之台灣古典詩。飲食、人之命脈,王者以民為主,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念,它也可以專指吃與喝的行為,也可以泛指吃、喝相關的文化,包含了食物與飲料,烹飪方式等等,從解決基本民生問題的果腹,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料理 ...更多
本書結合了繪本與水土保持知識,繪本故事中,利用鳥兒與漂流木擬人化的對話,傳遞生活 中處處都與水土保持息息相關,人類更是水保供應鍊中的重要一環。接續的知識頁則結合了知識和實驗活動,讓孩子明白水資源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對我們生存的環境多一分關心,進而能落實水土保 ...更多
2013新北市家居生活用品設計大賽入圍成果專刊。「2013新北市家居生活用品設計大賽」的成果除了評選出得獎作品之外,也在藉由這個機會發掘更多的創意人才,鼓勵他們成為打造你我心目中幸福城市的種子設計師,喚起市民重視生活美學,從每個人的家出發,共創本市兼具幸福與 ...更多
藝術家鄭勝揚二十多年的創作歷程中,擅用悲天憫人的襟懷,將故鄉的漁港風光、古厝風情,以及在地人生活的喜怒哀樂,轉化成畫布上動人的色彩詩篇。早期的作品曾受西洋立體畫派的影響,近年來的創作則更為簡潔,頗為呼應作者二十年藝術創作的心境與堅持──悸動、抒情與稀放。 ...更多
居於蕞爾島澎湖的蔡廷蘭,擁有"開澎進士"之美名,本書以蔡廷蘭之少、青年、壯年、中年及晚年時期分序說明此位清代進士功名顯赫,富有傳奇性的一生。
台灣的美術界,在桃竹苗地區向來是人才輩出,如我們所熟悉李澤藩、蕭如松、何肇衢和賴傳鑑等西畫領域前輩,而青壯輩的水墨畫菁英則以戴光武最為耀眼,他們個個風格獨具,不僅於此區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同時亦都是臺灣畫壇上的佼佼者。審視畫家的創作,不 ...更多
I•DIE•WANT — 台灣「美景」系列是吳政璋對身處環境表達個人的觀察、體驗及意見,透過「攝影」在光、時間、感光材料的巧妙運用下,照片中這些具有「台灣特質」的場景在「美」與「不美」之間呈現一種荒謬的矛盾感受,提供觀者一連串的內在思辯與 ...更多
台灣現代自然書寫形成的原因,一般皆認為其與進入工業化、高度資本集中的社會有關,大規模的建設造成生態環境毀壞,引發書寫者的反省。本書嘗試進入自然書寫的發展脈絡,梳理文本,提出各階段發展的成果。
本書做為著重敘述1980年代母語復振運動後,所發展的母語文學事實。敘述的重點有:母語運動的過程,運動中爭論的議題,母語文學社群的形成,以及母語文學的作品與作家概況。
台灣眷村文學始自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政經、社會環境變化,生活其中的作家寫下了生命經驗、故事。本書梳理了發展脈絡及介紹相關的文本。「眷村」就其表現字義,可以泛指稱一特定機會之工作人員及其眷屬聚居之地,如軍眷聚集之地、警眷聚集之地,或者 ...更多
從中國的文化傳統來看,文言多被視為雅文學的標誌,白話則被視為俗文學的語言15,在文言與白話的兩種體系間,自然出現文士階層與俗民階層的雅俗區別,然而,相較於文人士子詩文傳統,小說一向被視為是「可通於俗」的文類。本書將就日治時期此文類的發展作 ...更多
水下文化資產是形塑海洋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環,為提升國人對在地水下文化資產的認知、保存觀念及海洋文化內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特辦理「海底新視野─2013水下考古成果展」,介紹「水下文化資產重要性」、「什麼是水下考古」、「臺灣水下考古的意義與發展 ...更多
2013年「軌跡魅影—鐵道藝術六站聯展」藝術村簡介暨聯展作品集。由於鐵道藝術網絡是如此貼近庶民生活,藝術不再僅存在遙不可及的殿堂裡,來藝術村就可看到工作中的藝術家,直接親近了藝術,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文化部讓藝術進入生活的長久目 ...更多
臺灣豫劇團自前身「飛馬豫劇隊」於1953年成立以來時歷一甲子,整整60年的旅途,無論是挑戰時代洪流、或者追求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價值,從來都是與觀眾、戲迷的掌聲同存共生!掌聲供給了臺灣豫劇團一再出發的勇氣與信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幸福養分」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