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壞胚子

壞胚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98039
麥伊?荷瓦兒,培爾?法勒
柯清心
木馬文化
2020年6月17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3598039
  • 叢書系列:馬丁?貝克刑事檔案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


  •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歐美懸疑/推理小說











    是誰,他心想。會是誰?

    躲在窗簾後的男人右手一揮,掀開簾子,左手同時抽出刺刀。

    長長的刀刃上泛著冷光。生病的男子立刻認出對方,他張嘴欲叫。

    刺刀沉重的握把立即擊中他的嘴,男人的唇頓時裂開,齒板應聲而斷。

    那是他最後感覺到的事。割開的氣管冒出啵啵泡響。



      斯德哥爾摩,四月三日凌晨,一輛黑車停在伐沙公園旁的人行道上,一個男人下了車。夜色中的他看來無助而惹人心疼,神情卻又隱隱透著狡黠。在他充滿怨恨的冷峻面容下,其實有著近乎童真的神情,就像個蒼老的孩子。



      薩巴斯山醫院,一點四十五分,一名病患遭人悄聲持刀割喉剖肚,慘死病房內。隆恩和馬丁貝克趕到現場後赫然發現,死者是警界同僚,名為尼曼。警界資歷頗深的尼曼是妻兒眼中的好丈夫與好父親,為何有人要奪其性命?



      當天中午,伐沙公園旁的噴水池畔傳來數聲槍響,人在現場的柯柏與剛瓦德?拉森共同遭遇了驚險的生死關頭,卻也目睹到眼前瞬間發生的悲劇。隨後,事發現場瞬間聚集大批警力,準備圍捕這名可能的殺警兇嫌。而這一切的劇烈發展,全發生在十四個小時內。



      隱身在對街高樓的開槍者是誰?他為何只鎖定警察攻擊?當馬丁?貝克自願上樓去解開一段長達十年的恩怨與心結,他在屋頂迎上的那雙藍眼睛,是否將成為他此生最大的夢魘?



      通往地獄的路,有時竟由自命良善者所鋪成;自詡正義之士的偏執,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高舉正義大旗而恣意妄為的執法者,與為爭取公道、不惜玉石俱焚的行凶者,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惡人」? ?

    ?

      ★ 暢銷全球半世紀,系列銷量突破千萬冊,開創北歐犯罪小說風潮之始祖。

      ★ 俐落流暢,影像感十足,跳脫古典推理窠臼,寫實反映社會及深層人性。

      ★ 國際中文版全新修訂,推理經典傑作重現,犯罪推理迷及影劇愛好者必讀。



    ?


     





    ?編者的話

    ?導讀一? 壞胚胎造就了壞胚子

    ?導讀二? 無知者構築的瘋狂世界

    ?斯德哥爾摩城區圖

    ?壞胚子





    導讀



      壞胚胎造就壞胚子——關於《壞胚子》

      《馬丁?貝克刑事檔案》是瑞典創作組合麥伊?荷瓦兒與培爾?法勒兩人,自一九六五年自《羅絲安娜》為首出版的一系列小說。該系列以斯德哥爾摩凶殺組警探馬丁?貝克(日後榮升組長)與其周遭的探員們為書寫對象,藉偵辦案件過程反映瑞典當代的時局與社會,至一九七五年《恐怖份子》劃下句點,期間共推出十部作品。



      綜觀作者兩人筆下的「犯罪剖面」,那些警察可視為一把把鋒利的手術刀,他們所到之處,隱藏在福利國家外殼下的瘡疤、瘢痕與病灶,被鉅細靡遺地剖開呈現。



      如首作《羅絲安娜》由一具女性裸屍開始,藉由描寫與死者接觸過的人物談論其種種,揭露隱含在社會背後,對於性自主女性在思維、言語上的不平等對待。這些現象並非大剌剌地展示著,而是得透過手術刀切開,讀者才得已窺見一小叢病根。



      雖這麼說,《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絕非是那種議題性大過娛樂性的作品,筆下人物的塑造與成長、劇情該有的起承轉合無一不缺。毋寧說作者兩人想剖析的對象只有一個,即資本主義下的瑞典社會──只是花了十年時間,身為社會主義信徒的他們,近乎每部作品中都是以偶爾左割一道、偶爾右剜一塊的「凌遲式」手術,去揮舞作者手中的刀,也因此,或許讀者在讀完一本書後,會有「好像想說什麼,卻只是點到為止」的感受。



      然而到了第七部《壞胚子》,這樣的狀況有所改變。



      不是手術刀,而是剁刀

      《壞胚子》有個簡單的案件開場:一位警界高層的刑事組長,因病提早退休並住院接受長期治療,某日午夜病房遭人闖入,歹徒持刺刀切開他的咽喉後揚長而去,現場死狀甚慘、不忍卒睹。馬丁?貝克與其同僚展開調查,挖掘出死者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



      若是讀過前六部作品的人,可能會隱約察覺幾點:角色們那些憤世嫉俗,批判人、事、物的話語變多了,描寫他們對社會亂象所見、所聞的篇幅也有所增加。就連素來不道人是非的馬丁?貝克,在離婚後也未展現出對人生新階段的希望與期待,全篇反而漾著一股無以名狀的厭世氛圍。



      如此力道的加重若還能說是心理作用,那麼在讀完整個故事後,多少也看得出蘊含的某種創作意念。本書死者與兇手的人物肖像,乃至最後的結局安排(礙於導讀不劇透的原則無法說明太多,但可以請已閱畢的讀者思考一個問題:為何最後開槍的是這人,而不是那人?),與前述的「力道加重」不謀而合,幾乎全指向同一方向,這在過去的系列作中是相當罕見的。數個角度的手術刀結合成肢解用的剁刀,「唰」一聲朝社會的某處關節斬下。



      那個關節,個人認為便是「官僚體制」。



      不是人殺人,而是體制殺人

      閱讀《馬丁?貝克刑事檔案》時,有一樣屢次出現、卻又像是作者不經意描寫的場景總會攫住我的目光──街頭抗議。罷工、反戰遊行、學運……這些手持訴求標語的群眾,總會面對一群手持警棍,為「維護秩序」親臨現場的警察,生長在數十年來也有不少大小社運的台灣,如此場景總讓我有劍拔弩張、甚至膽戰心驚的聯想。但作者沒有在其中增添任何渲染,這些街頭活動有些並未演變成警民衝突(也可能是作者沒寫出來),路過的諸多警察們(他們是凶殺組的,自然不是維持秩序的一員)也往往沒發表太多意見,那時我總認為是礙於角色們身在體制內,刻意不表現出來。而對於系列風格的了解,縱使不藉由角色抒發,我們也很清楚作者的立場為何。



      殊不知,那或許只是因為案件性質不同,角色沒有發揮空間而已,到了《壞胚子》,便透過馬丁?貝克之口,明確地「表態」了。



      身為官僚組織的一員,這些警察們過往作品裡僅多少吐露些心聲,表達身處巨大體制當中的迷惘,然而在本作的第十三章,馬丁?貝克卻在問案時,開始明確細數體制內的惡行惡狀(儘管是用「某人是不是有做出……」這類假設語氣),這樣的轉變看似突然,但對照本書的案件結構,卻十分合情合理。



      或許,我們該慶幸有體制內的人願意用冷徹的目光,去審視自己所身處的這個組織機器。畢竟我們看過太多「體制殺人」的案例:校園霸凌、家庭暴力、阿兵哥死於軍營……這類例子的共通點,就是體制內的人會為了維護組織(及自己)的存續,選擇與加害者站在同一方,這在外人看來是難以置信、是非不分的「官官相護」,卻也反映出人性悲哀的一面。那些他人眼中春風化雨的優秀教師、疼愛妻兒的模範父親、嚴守分際的好長官,都可能成為共犯結構的一份子,畢竟人是依附著團體生存,若將自己置身於相同情境,誰又保證能做出正確抉擇?



      當然還是有的,這類人正是組織得以實行改革,抑或走上腐敗之路的關鍵。



      不是純議題,而是動作片

      說到這兒,讀者們可別認為《壞胚子》是作者兩人轉了性,寫出如前所提「只重議題,輕忽娛樂性」的小說。事實上,本作案情比起《陽台上的男子》、《大笑的警察》而言雖顯單純,卻有著系列中首屈一指的大動作場面,邁向結局時與兇手對峙、步步進逼的過程頗有好萊塢電影的味道。



      或許是看上這樣的賣點,瑞典當地片商於一九七六年將《壞胚子》改編成電影「屋頂上的人」(Mannen pa taket),由波?維德伯格執導,老牌演員卡爾─古斯塔夫?林斯泰飾演馬丁?貝克一角,該片並奪得隔年瑞典電影學院所頒發「金甲蟲獎」之「最佳影片」與「最佳男配角」獎。



      培爾?法勒與麥伊?荷瓦兒兩人雖先後於一九七五年與今年(二○二○年)四月逝世,但他們創作的《馬丁?貝克刑事檔案》剖析社會的內涵歷經半個世紀,仍不與時代脫節,歷久彌新。



      撰文——寵物先生

      本名王建閔,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會員。以《虛擬街頭漂流記》獲第一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另著有長篇《追捕銅鑼衛門:謀殺在雲端》、《S.T.E.P.》(與陳浩基合著)、《鎮山:罪之眼》等書。



    ?




    其 他 著 作
    1. 恐怖份子
    2. 弒警犯
    3. 上鎖的房間
    4. 薩伏大飯店
    5. 失蹤的消防車
    6. 大笑的警察
    7. 陽台上的男子
    8. 蒸發的男人
    9. 羅絲安娜(博客來獨家贈品版)
    10. 羅絲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