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雜食者言
筆者從1993年開始從事國內外少年小說研究。二十五年來,為作品撰寫字數不一的導讀文字超過三百五十冊,學術論文將近二十五篇,已集文成冊,提供後輩參考。讀過的好作品多為國內外得獎作品。一邊欣賞傑作,一邊研究名家創作手法,是人生一件樂事。外國作家通常不受傳統手法節制,筆下常有令人驚豔之作。閱讀作品時,難免在喜愛之餘,順便歸納分類,並加以評論其優劣之處,不論創作手法或訴求目標均在其中。本書的撰寫沿用上述兩個主要內容,將筆者樂讀的優秀作品,以通順的文字介紹,希望能激起喜愛少年小說的大小讀者的共鳴。
筆者喜讀雜書,先後在台美四間大學專研英語教學、大眾傳播、社會學、政治學、文學批評等。上述專業的一些專書均略有涉獵,在行文中,不知不覺將所學的有限知識融入。這並非賣弄,而是想藉助這些學科的專門知識,採用「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方式,使得行文容易閱讀,而且樂在其中。
作家創作時多半隨心所欲,極少感受到固有形式的困擾。不論應用何種形式,往往均是隨手拈來,自然融入。每本書的主題也同樣不受限於單薄的一二種。筆者在細讀過後,將文學性及藝術性較高的作品,稍加篩選、歸納、詰問、分類,並思考較佳的切入角度,細論其高人一等之處。原本切入角度可能近乎偏見,但詳細詮釋後,說不定會變成共見,這也就是撰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
台灣推廣閱讀多年,但文字閱讀推廣工作始終不理想。我們都瞭解,文字閱讀常常必須把抽象文字在腦海中轉化成想像的畫面外,還需要大量閱讀。不巧的是,可能是急於展現閱讀效果,當前的閱讀教學常在教學策略著墨過多,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閱讀樂趣。目前一般小學及國中學生的閱讀量偏低,再加上升學主義掛帥,學生只知追逐有限的教本知識,而不懂得從優秀作品中擷取無窮無盡的立身寶藏。
這二十一講並沒有容納所有少年文學可以議論的空間,筆者只是選擇最熟悉和最有把握的議題,予以詳細剖析。部分涉及專業知識的作品,例如某些作品中的智障身障描繪是否準確,筆者抱持「不知為不知」的誠實態度,不敢冒然故作有學問狀,書寫一些讓自己心虛的空泛文字。
長期並定時的大量閱讀是每個人的畢生工作,筆者當然不例外,甚至樂在其中。由悅讀、樂讀而延伸的作品研究更讓筆者終身不悔。期待並歡迎有志推廣閱讀工作者能加入研究者行列。
最後感謝前民生報童書總編桂文亞小姐、小魯沙永玲總監、小天下李黨總編、前麥克余治瑩總編、聯經童書主編黃惠鈴小姐、東方張月鶯主編、親子天下張文婷副總監、幼獅林泊瑜主編、國語日報陳素真主編的長期合作。這些年來,她們不斷的邀稿,使得筆者有機會細讀無數的優秀作品,並勇於抒發一己之見。最後也要讚佩新學林公司的勇氣,在此景氣不甚良好的年代,敢於出版這樣「硬實」的半理論書。
張子樟於北投唭哩岸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