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閱讀之旅的反思
1
每個人對於自己讀過的作品都有特別的想法,總是依據自己過去的閱讀總經驗來形塑己見。談起我的閱讀經驗,往往覺得不知從何說起。記憶中的小學學習過程,除了模糊不清的黑白教本外,接觸最多的是破殘幽暗圖書館中的幾份報紙。少得可憐的零用錢捨不得買零食,全給租書攤了。
?? ?
我出生在偏遠澎湖小島上,從未奢求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也相當貧乏。我不敢自稱為「文藝少年」,雖然當年《中央日報》的副刊是我的最愛。在飢不擇食的年代裡,可以細讀副刊上的每一篇文章,懂不懂並不重要。也曾經試寫數篇小文,投給家鄉《建國日報》的兒童版。雖然不敢說言之有物,但還算是通順,所以篇篇上報,同學不勝羨慕。可惜的是,不懂得剪報留存,至今什麼也沒存。
?? ?
上了初中高中,慢慢懂得動筆抒懷。胸無大志,筆下盡是瑣事陳述,磨練文字,內容卻未臻於完美。進了大學,學習重心變成英語教學,但文學課程帶來不少衝擊,無論是小說、詩歌、?劇或散文選讀,都刺激我的閱讀口味,?我更能區分文字之高下,內涵之有無。
?? ?
畢業後開始漫長的教書生涯,在解析文法結構、命題與批閱作業和試卷中度日,乏善可陳,大學時代的文藝氣息逐漸消散。進了新聞研究所,傳播理論和社會學成為主修課程,幸好博士論文以研究文革後小說為主軸,重新回到文學世界,只是研究取代了創作。先後在四間大學(師大、政大、文化、威斯康辛)攻讀不同的學科,感受到異於他人的心智衝擊,是我這輩子的福分,尤其感謝帶我撰寫論文的三位智者:謝高橋博士、侯健博士和劉紹銘博士。
??? ?
1993年教育部邀請歷屆國家文藝?得主赴金門參觀,認識了李潼。他是個很有說服力的作家,在他的力邀之下,我開始撰文介紹青少年文學作品。23年過去了,至今已出版10冊青少年文學專書,翻譯6冊繪本、10冊少年小說、1冊文化理論、1冊傳記,並編選了16冊青少年文學選集。
2
?? ?
這本閱讀之旅筆記是過去六年(2009-2015)勤讀與細讀青少年文學作品的積澱。每一篇文字都是各家出版社邀約的,因此沒有固定於某種文類,雖然其中以評析少年小說最多。
??? ?
由於閱讀是一種提升心靈層次的歷程,本書的編排借用了神話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 1904~1987) 在其名著《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中提及的英雄歷險層次:召喚→啟程→歷險→歸返。當你打開這本書時,也就是回應了作者的召喚,立即展開後面的層次。
?? ?
談閱讀同?需要理論架構來支撐,這本書的論述一再引用數位名家的說法。在理論方面,筆者偏愛以坎伯在《千面英雄》中對英雄旅程的創見做為「在家、離家、返家」(Home→Away→Home)這個基本模式的深層詮釋、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1989)在《為什麼讀經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中對青少年閱讀的敘述、羅森布萊特(Louise Rosenblatt,1904~2005) 的閱讀功能、萊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對「受過教育的野蠻人」(“the Educated Barbarians”)等說法,以及美國雷根時代的教育部長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在《美德書》(The Book of Virtue: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中的品德主題,臺大教授宋維村對品德教育範疇的說法,因此在不同文字中重複使用、刻意強調。???? ?
?? ?
23年來,我一直努力推廣文字閱讀,但在圖像掛帥的年代,我的努力往往有如石沉大海,並沒有激發多大的作用。但?事總要有人做,我儘量找各種機會撰寫相關文字,這本書就是這些文字的總結,希望能激起一些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