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我們必須傾聽顧客的聲音,才能知道顧客需要什麼,然後生產顧客所喜愛的產品,進而為企業獲取利潤。
之前,我曾經為《我懂了!六標準差》一書撰寫推薦序,現在,我又再度受到出版社的邀請,為《我懂了!六標準差設計》撰寫推薦序。我想讀者最為關心的是,「六標準差」與「六標準差設計」到底有何不同?
六標準差是著重於改善既有的設計,是從品質管制階段或生產階段著手,徹底消滅錯誤的發生;而六標準差設計則是著重於創新的設計,是從產品的發韌及流程設計開始,從源頭就免於錯誤的發生,做出符合甚至超越顧客需要的產品。
事實上,直到今日還有許多人對於品質有錯誤的觀念,有些人認為品質是生產人員的責任,也有人認為品質是品管人員的責任,否則企業設立品管部門有何意義?事實上,品質是設計出來的,是從一開始有產品設計的念頭就已經存在,就如本書上所提到,產品的設計攸關產品七○%的成本,而八○%的品質問題,則是無意間被設計到產品裏去的,所以品質是從產品發韌設計開始,並有全員的投入與重視才能達成。
我們必須從產品發韌開始,就以六標準差的高標準,做出「顧客喜歡」的產品為目的,讓顧客有驚艷的感覺,燃起愛不釋手的衝動,並願意掏腰包採取購買行動,當然前提是,我們設計出來的絕對是最好的產品,品質保證當然也是無庸置疑的。所以實行六標準差設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替顧客創造價值,也讓企業獲取利潤。
所以企業在一開始設計產品時,就必須把品質跟設計合而為一。例如,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早期到歐美拜訪顧客時,他可以僅用短短幾分鐘時間,在關掉電燈的會議室中,摸黑將所設計的筆記型電腦進行拆解再組裝,讓顧客感到非常驚訝,也因此深受顧客的肯定,並接獲許多訂單。
又例如說,許多產品將「防錯」、「防呆」設計到產品裏,讓產品在製造的過程中,不會因為人為的疏忽,或設計上的不良,導致產品出現瑕疵;另外,顧客在使用上也不會因為操作錯誤導致產品故障,而顧客根本不用花腦筋,自然就能知道如何使用這些產品,而且產品的壽命不僅長,故障率也幾近於零。
本書作者延續了《我懂了!六標準差》的風格,以輕鬆、詼諧的筆法,讓讀者可以輕鬆地認識六標準差設計,同樣的我僅用了九十分鐘就將本書閱讀完畢,我認為本書不僅是主管人員應該閱讀,其他非管理人員或專業人員也都應該閱讀。所以我樂意推薦本書給所有重視品質的讀者,也期望閱讀過本書的讀者,都能因為認識六標準差設計,讓產品從設計開始,就奠定了完美。
石滋宜博士
(本文作者為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