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袪寒除萬病全書:痘痘不停、老是有痰、便祕、肥胖、貧血、頸椎痠或緊、糖尿病……你以為是燥?其實是寒,大國醫教你斷根小祕方。

袪寒除萬病全書:痘痘不停、老是有痰、便祕、肥胖、貧血、頸椎痠或緊、糖尿病……你以為是燥?其實是寒,大國醫教你斷根小祕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12306
楊力
大是文化
2016年3月08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5612306
  • 叢書系列:EASY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
    EASY


  • 醫療保健 > 中醫 > 疾病診斷


















      隨書附贈:人體標準經絡穴位圖、

      人體手足耳部反射區全彩示意圖。

      讓你自己也能診斷受寒部位,輕鬆趕跑數十種體寒導致的病狀。

      中央電視台對13億人放送,正統中醫自癒良方與美味食療食譜。





    推薦序? 許多找不到原因的病症,可能都源自體寒 / 陳峙嘉

    前言? 寒為百病之源

    ?

    第一章? 我明明不覺得冷,中醫怎麼會說我體寒?

    1. 體溫下降1?C,免疫力下降30%

    2. 嗜食生冷讓你食而無味

    3. 體寒的人更容易疲勞

    4. 寒氣入心,面色無華

    5. 體寒導致乳腺增生

    6. 脾胃虛寒,臉上痘痘冒不停

    專題? 寒氣與其他病因結合後,更棘手

    ?

    第二章? 寒由何來

    1. 判斷體寒的標誌

    2. 身體最易受寒的六個部位

    3. 營養不足或過剩都會使體內生寒

    4. 熬夜耗氣血,是寒氣入侵的內應

    5. 久坐不動,血流不暢而體寒

    6. 沒事多喝水?小心又冷又毒

    7. 精神壓力過大,也是體寒原因之一

    8. 衣著暴露,寒氣侵身

    專題? 受寒涼的途徑

    ?

    第三章 ?哪些病狀會隨「寒」上身?小祕方助你快速自癒

    1. 失眠和頭痛:寒氣來臨,頭部首當其衝

    2. 咳嗽痰多:寒氣讓體內水液運行不暢

    3. 頸椎病:寒邪是致病的真正根源

    4. 腰痛:寒冷使脊椎壓力倍增

    5. 關節腫痛:袪除寒濕,血液暢通就無礙

    6. 貧血:根源就在於脾胃虛寒

    7. 肥胖:身體越寒,脂肪堆積越多

    8. 尿頻:腎受寒影響,使得膀胱無力

    9. 便祕:受寒使腸胃傳導功能失常

    10. 痛經:罪魁禍首是受寒

    11. 月經不調:寒瘀在身,當然會不調

    12. 不孕:宮寒是重要根由

    13. 冠心病:寒冷時節最是高發

    14. 中風:血管受寒收縮引發中風

    15. 腸胃炎:寒入肚臍,腸胃功能失常

    16. 糖尿病:低體溫使糖分不能充分燃燒

    17. 肺炎:寒邪入體,首先犯肺

    18. 癌症:體寒造成的癌症患者急劇增多

    19. 憂鬱症:體溫越低,症狀越嚴重

    ?

    第四章? 不同年齡性別,防「寒侵」方法不同

    1. 老年人陽氣變虛,四季都要防寒侵

    2. 切勿包緊緊,年長者如何提升抗寒侵的體能

    3. 敲背撞背晒背生陽氣

    4. 年長者春季養陽,防五傷、六忌

    5. 五類年長者尤其要注意防寒

    6. 防寒侵,常犯的七種誤解

    7. 年長者防寒保暖的小妙招

    8. 女性問題,99%來自體寒

    9. 十女九寒,別讓體寒冰凍了健康

    10. 低體溫,導致皮膚問題多多

    11. 飲食宜均衡,不應完全吃素

    12. 甜食和水果是造成體寒的重要因素

    13. 時尚女性,要美麗也要溫度

    14. 女性最實用的袪寒食療小建議

    15. 小腳丫保暖,寶寶防寒的重中之重

    16. 寶寶防寒的三個重點部位

    17. 寶寶防寒別進誤區

    18. 碳酸飲料,降低孩子的抗寒能力

    19. 「受凍」訓練,增強孩子的抗寒能力

    ?

    第五章? 經絡袪寒自己來,神效有如大國醫

    1. 灸神闕穴,溫陽袪寒功效顯

    2. 四肢怕冷,灸灸足三里穴、昆侖穴

    3. 胃腹受寒,灸中脘穴、太沖穴緩解不適

    4. 頭部受寒脹痛,揉揉太陽穴、風池穴

    5. 肩胛老寒痛,肩井拔罐來袪寒

    6. 懸灸關元穴、血海穴,寒去經不痛

    7. 宮寒不孕,灸灸子宮穴促懷孕

    8. 冠心病溫經散瘀,按按巨闕穴、心俞穴

    9. 肺寒常咳嗽,按按肺俞穴就解決

    10. 溫陽健腎兩大穴—命門穴、腎俞穴

    11. 袪除寒濕,迴旋灸大椎穴

    專題? 經絡袪寒常用穴位圖解

    ?

    第六章? 吃對了,讓你的身體暖起來

    1. 寒性體質大暖身營養素

    2. 體寒的飲食調養法則

    3. 生食辣味食物驅春寒

    4. 羊肉:補益暖身,增強免疫力

    5. 牛肉:暖脾胃,補中氣

    6. 雞肉:溫補脾胃,補虛健體

    7. 鰱魚:除脾胃寒氣

    8. 生薑:解表散寒,潤肺止咳

    9. 香菜:溫暖腸胃,袪風解毒

    10. 大蔥:發汗解表,通陽利肺

    11. 南瓜:健腎補血,溫補脾胃

    12. 韭菜:溫補肝腎的起陽草

    13. 荔枝:益腎暖身的果中佳品

    14. 桂圓:滋養脾腎,補中益氣

    15. 核桃:補血養氣,補腎溫肺

    16. 大棗:補中氣,養血

    17. 糯米:補氣暖胃佳品

    18. 紅糖:健脾暖胃,活血化瘀

    專題? 袪寒食物宜忌

    ?

    第七章? 身體怎麼動,袪寒最神速?

    1. 肌肉有力量,身體熱乎乎

    2. 輕鬆走一走,火力自然有

    3. 赤腳觸地,接地氣,延壽命

    4. 腳跟走路,增腎氣,能袪寒

    5. 多踩鵝卵石,身體暖起來

    6. 動動腳趾,健胃袪體寒

    7. 清晨拍拍手,袪寒保暖有奇效

    8. 頸椎與寒的關係

    9. 踢打腿肚預防老寒腿

    10. 下蹲運動升體溫

    11. 五禽戲,舒展肌肉關節

    專題? 袪除臟腑寒氣的小運動

    ?

    特別收錄? 居家暖身小妙方

    洗浴——促進血液流動

    日光浴——太陽幫你升體溫

    熱水泡腳——暢通氣血

    吹風機——快速升體溫的好工具

    熱敷——消腫減痛最簡單

    薰蒸——排寒濕,通經絡

    睡前按摩——睡得好,不再失眠





    推薦序



    許多找不到原因的病症,可能都源自體寒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陳峙嘉




      從中醫學的觀點看來,氣血是人體臟腑、經絡正常運行的基礎和能量來源。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解釋,「氣」就是一種流動的能量,一旦人體的氣不足,便會形成「虛」的體質,在具體表現上,有畏寒睏倦、排便不順、手腳冰冷等。



      體虛的種種症狀,從西醫的觀點來看,並不算真正的「生病」,只是渾身酸痛、人精神不好,卻說不出哪裡不對勁,因此許多民眾會長期忽視和忍受這些不舒服。但實際上,身體已經處在不平衡的狀態之中,若是繼續置之不理,任其發展出真正的病症時,才想要治癒,就不是三、五天可以見效的小事情了。



      在各種會造成體虛的因素中,身體受寒氣侵襲是相當常見的一項。尤其台灣位於亞熱帶,一年四季炎熱潮濕的日子居多,美味清涼的冰品飲料隨手可得,很多人恣意貪涼,殊不知寒氣早已入侵身體,正在一點一滴的耗損元氣、危害健康。



      在中醫理論中,提到「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因此受寒之後,常會使氣血的循環受阻,無法將營養順暢的傳遞到身體各部位,也難以將廢物完全排除,接著就會表現在身體比較虛弱的部位。因此有人會說「寒為百病之源」,許多令人不解的病症,其實都源自寒邪入侵。然而民眾並不需過度擔心,剛發現症狀時,通常只要採取簡單的袪寒方法,根本不需服藥,就可以迅速恢復健康活力。



      而楊力的《袪寒除萬病全書》,就是一本以體寒為主軸的養生保養書籍,詳細說明了體寒形成的原因,像是比較難聯想到的如熬夜、久坐、壓力過大等。而體寒可能造成的症狀,更是讓人意外,像是肩頸、腰、關節痠痛,其他還有肥胖、腸胃炎,甚至連憂鬱症,都是體寒惹的禍。



      了解體寒的成因和可能導致的疾病後,作者更進一步指出老年人、女性和小孩是最容易受寒的族群,並且提出這三類族群禦寒的方法和錯誤觀念。接著對於已經有症狀出現的人,從經絡穴道按摩、飲食和運動三方面,各自詳細提出袪寒的方法。



      作者的筆調平易近人,將中醫概念解釋得簡明易懂,加上提出的方法都很容易實行,只要稍微改變一些生活習慣,相信任何人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良多。



    前言?? ?



    寒為百病之源




      風為百病之長,寒為百病之源,就是說寒邪是一種極重要的致病因素。寒為陰邪,最易傷陽,寒性凝滯,滯則易閉阻經脈,寒性收引易致經絡攣急而疼痛。寒傷人,有外傷寒邪及寒從中生兩大類。從中生者,陽虛則寒,尤可致臟寒;寒邪從外入侵者,可傷害人體的血脈、筋骨及五臟,從而誘發多種疾病。冬天寒邪易傷心,是誘發心絞痛、中風、憂鬱症等疾患的元兇。冬春之交,寒邪入侵,還易引起外感發熱,繼而導致多種疾病,漢代大醫家張仲景的《傷寒論》就是一部以寒為主的外感熱病專著。



      寒邪尤其易傷腎,經《黃帝內經》曰「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寒邪還易傷肺,經《黃帝內經》曰「寒傷形」、「形寒飲冷則傷肺」,足見寒邪傷人危害之至。



      寒體的人,更易受寒,其感受寒邪,猶如雪上加霜,危害更大。女性、老人、兒童、疲勞之人、有慢性病的人……都是寒邪的易感人群。所以體弱受寒、體強防寒,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溫陽袪寒,才能寒去而無病。



      本書對寒邪的危害作了精湛的論述,又全方位的對內外寒邪的防範、治療,結合藥食、針灸、運動等介紹了非常有效的、實用的措施,相信該書將給廣大讀者對怎樣防寒、如何袪寒等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啟示。





    其 他 著 作
    1. 老中醫不說你不懂的養生經:教你補氣血、調陰陽、防大病,祛除濁、瘀、火、毒體質
    2. 老中醫不說你不懂的養生經:教你補氣血、調陰陽、防大病,祛除濁、瘀、火、毒體質
    3. 補身體的虛:陽虛、陰虛、血虛、氣虛、濕虛,調養五虛體質【暢銷紀念版】
    4. 中醫養心【養生篇】:心累、心悶、防心病,名醫楊力45年臨床驗方首度公開!
    5. 中醫養心【對症篇】:名醫楊力教你控三高,保護心臟,遠離心血管病
    6. 治癒假象:小病為何被治成大病,找對病因才能治好病
    7. 頌?與身心療癒
    8. 養生,你的人生才能從退休後開始:辛苦了大半輩子,你該做的不是養老,而是享受下一個三十年
    9. 中醫養心【養生篇+對症篇】:心累、心悶、防心病,名醫楊力45年臨床驗方首度公開!
    10. 養生粥膳大全
    11. 病從寒濕來:從飲食、穴位按摩入手,將寒濕一網打盡
    12. 艾療:最實用的8堂艾灸居家保健入門課
    13. 濕寒虛熱五招搞定:只要一本書就能祛濕、清熱、補虛、排寒
    14. 對症滋補養生湯(全新修訂版)
    15. 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16. 排子宮的寒:拒絕經痛╳氣色好╳求好孕╳逆齡抗老
    17. 有氣才有力:老中醫給男人的健肝強腎指南
    18. 微養生奇蹟:用平凡小細節,守住你的健康
    19. 小信號防萬病:頭暈、打鼾、腳麻、盜汗、便祕、眉毛脫落…… 都是身體在求救的訊號,最精準的中醫疾病預測學。
    20. 男人四十不能虛! 45年經驗老中醫給男人的強肝健腎壯陽指南
    21. 醫食:中醫師的健康廚房(二版)
    22. 養生名醫教你居家養肺,從此不過敏、遠離肺癌
    23. 五穀雜糧養生粥(二版)
    24. 補身體的虛:陽虛、陰虛、血虛、氣虛、濕虛,調養五虛體質
    25. 胸腔名醫教你如何養護肺:飲食、運動、按摩,全方位照料指南
    26. 醫廚:在廚房裡遇到李時珍(二版)
    27. 我們的那時此刻:華語電影五〇年流金歲月(附贈珍藏版書衣海報+特殊裝幀拉頁年表)
    28. OH卡與心靈療癒
    29. 活不到100歲,那是你的錯:健康活到天年,6成靠自己!
    30. 五穀雜糧養生粥
    31. 不同體質之健康專案
    32. 對症滋補養生湯
    33. 中醫師怎麼吃(全二冊)
    34. 青春:獻給他們的情書
    35. 寶貝,別太快長大:導演楊力州寫給女兒的未來書
    36. 醫食:中醫師的健康廚房
    37. 拔一條河:甲仙的人情與美味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38. 察顏觀色
    39. 心寬病自去
    40. 醫廚:在廚房裡遇到李時珍
    41. 十二時辰自然養生
    42. 易經養生,就是這麼簡單
    43. 易經養生,就是這麼簡單
    44. 大台中紀事3:翻玩台中(光碟)
    45. 易經的養生祕密(隨書附贈易經養生揭祕VCD)
    46. 楊力抗衰老36計
    47. 楊力四季養生談
    48. 楊力養生23講
    49. 智力測驗指引-軍事院校招考
    50. 千古智聖
    51. 千古漢武
    52. 奇蹟的夏天
    53. 奇蹟的夏天(書+1張電影票)
    54. 千古孔子
    55. 千古一帝
    56. 千古英雄
    57. 千古傳奇
    58. 千古絕戀
    59. 有容乃大-連戰從學者到閣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