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9789860381634
賴錫三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3年10月16日
167.00  元
HK$ 167  





ISBN:9789860381634
  • 叢書系列:台大哲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56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大哲學叢書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道家












      本書跳脫以儒觀道的立場,發掘道家型知識分子的批判性,並揭露儒家型知識分子的困境

      更以莊子哲學為資源,為道家型知識分子的建立,開出一條清晰的思想理路



      「道家型的知識分子如何可能?」這是道家展現當代活力需要面對的哲學難題。前人多以儒觀道,不但無法驗證道家型知識分子的成分,反而因過於著重道家精神修養之意境,輕忽其逍遙美學之批判力道,而將其冠上反智論、反文化的隱者陋名。然而道家中,尤其是《莊子》的生存美學與平淡情懷所可能發揮的權力批判性,卻是有待價值重估的美學與政治課題。



      《莊子》遊觀政治、倫理與文化,經常帶有某種意味的「距離感」,但這種保有間距的超然靜觀,卻具有深刻的反思與洞察,直指政治暴力、文化意識型態的內核病癥。而《莊子》的體道之美,除了能逍遙於人間世,更能對同一性形上學合謀大一統國家暴力──如語言符號意識型態的僵化、政治暴力的宰制、地方文化系統的排他化、人類中心主義的獨斷等──加以批判,對道體、文化、語言等任何本質主義進行解構與重塑,既開發了氣論與存有、倫理、批判之共構內涵,也造就其差異流變、混雜交換的文學、文化觀,從而不斷對公共世界與文化現象,發出透澈的省思和睿智的批判。



      本書主張,知識分子並非道家哲學的附屬現象或可有可無的駢拇枝指,而是莊周人格內發湧現的圓熟姿態。希望經由本書從另一個視角的換位思考,既發掘了道家型知識分子的批判性,亦揭露儒家型知識分子的困境,重啟儒、道兩家在文化哲學上的對話。








    自序 一條「道家型知識分子」的荊棘之路

    無名之謝言感辭



    第一章 《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

    一、前言:知識分子何必專屬儒者

    二、格格不入的鵷鶵形象──《莊子》首先突顯生存美學的抉擇

    三、遊牧於權力之外的道家型知識分子──生存美學隱含的政治批判

    四、入遊其樊的庖丁形象──「在方內中遊乎方外」的綜合智慧

    五、庖丁解牛的權力解剖──遊刃有餘的微型權力批判

    六、結論:洞察局勢之變與遊牧於權力空隙來化導政治暴力──從牟宗三的「察事變」與余蓮的「勢思維」再進一解



    第二章 《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存有、倫理、政治性格

    一、前言:氣論的內聖面與外王面之連結

    二、「氣」在《孟子》中的「存有」位階

    三、「氣」在《莊子》中的「存有」位階

    四、「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存有論與倫理學的統合:冥契體驗、存有開顯、倫理實踐的三位一體性

    五、「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公共倫理之「外王」意義: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批判性

    六、結論:《孟子》與《莊子》兩種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比較



    第三章 差異、離心、多元性──《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

    一、身體觀研究視域的辯證複雜性

    二、將《莊子》放入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脈絡的考察意義

    三、同一性形上學與大一統政治論的合謀共構:畢來德對中國整體論的疑慮

    四、《莊子》對同一性形上學的返下解構:「氣化」(一)與「物化」(多)的相即

    五、《莊子》對心君和國君的身體解構和國體解構

    六、結論:「後形上學、後傳統、重視差異、重視身體」的《莊子》當代性



    第四章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

    一、道家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二、畢氏解《莊》方法的體驗與覺知性格

    三、畢氏的身體思維突破牟宗三與徐復觀的心靈思維

    四、畢氏著重在技藝層面的身體經驗

    五、畢氏以身體思維取代形上思維

    六、畢氏的身體思維缺乏氣論支援:從何乏筆看畢來德與余蓮的異同

    七、畢氏缺乏梅洛龐蒂「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八、畢氏嚮往的嶄新主體(語言主體)未必與氣論相衝突

    九、畢氏缺乏傅柯、德勒茲式的域外思考,拒絕海德格的存有思維

    十、結論:道家身體觀的三面向—禮教規訓、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第五章 《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

    一、商代之「神話身體」與周代之「禮教身體」的雅�俗轉變

    二、《山海經》的「怪誕身體」與春秋時期君子的「威儀身體」

    三、《莊子》的流動身體與流動語言之支離策略:醜怪、技藝、卮言

    四、巴赫金的雅俗顛覆之狂歡文化理論:廣場空間中怪誕身體與流動話語

    五、結論:《莊子》與巴赫金對文化的批判與更新──脫冕與加冕的帽子戲法



    第六章 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

    一、前言:巴特〈法蘭西就職講演〉與莊子〈齊物論〉的旦暮之遇

    二、巴特要的是快樂而非榮譽:語言、權力、主體的網羅與逃逸

    三、莊子的「逍遙之樂」與老子的「寵辱若驚」

    四、生命之流(不斷流變的內容)與我之虛構(不變的亞哥號艦艇之名)

    五、巴特要在權力之中活出權勢之外:無所不在與永久長存的權力揭露

    六、既無所逃於權力廚房,那麼便得學會庖丁解牛的技藝

    七、巴特看出語言結構的法西斯主義,從此走向符號的離心遊戲

    八、莊子說:與其落入是非二元的爭辯耗損,莫若以明而走向兩行之道

    九、結論:巴特與莊子在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中的旦暮相遇



    第七章 《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的互文性閱讀

    一、貶謫哲學�重返文學:文哲一體新景觀

    二、謬悠、荒唐、無端崖:虛位、漂浮、差異化的書寫策略

    三、環中是第三條路:解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語言法西斯主義

    四、無何有之鄉與夜總會:語言遊戲中的烏托邦

    五、弔詭之夢:書寫是為了「改變主體」並創造「夢的文本」

    六、為女妄言,女且妄聽:理想的書寫與理想的讀者

    七、水可以裝壺蘆外面:想像虛構對意識型態的顛覆力量

    八、「支離」其形、其德,還有支離「文本」:插科打諢的轟然力量

    九、巴特文學符號學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法蘭西就職講演〉的再分析

    十、《莊子》對巴特深層文學力量的迴響:修辭、遊戲、欲望、批判

    十一、巴特與莊周在文本中旦暮相遇:氣韻生動的文本與庖丁解牛的空間

    十二、永未完成的結論



    第八章 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

    一、前言:「以道觀之」的省察視域

    二、從「道體」到「體道」的詮釋轉向與後續發展:牟宗三與海德格

    三、道體的初步解構:《老子》的「道沖而用」與「有無玄同」

    四、道體的徹底解構:《莊子》的「氣化流行」與「物化差異」

    五、「造化無主」與「變化常新」

    六、空虛、流變、多元、日新的「非主體之主體」

    七、支離、流動、氣化的身體

    八、流變之文:氣化流行的卮言書寫與氣韻生動的文本空間

    九、《莊子》式的人文化成:統合結構與非結構的文化更新

    十、結論:儒、道人文觀的差異兩行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序



    一條「道家型知識分子」的荊棘之路(節錄)



    賴錫三




      「假使莊子生活在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繁華破碎年代,東西跨文化交流頻繁,他會如何回應眼前更複雜也更豐富的當代世界?」這種想像式的自我詢問,總是徘徊不去。筆者的興味當不在回溯千年去考古《莊子》,而要使《莊子》這一永未完成的開放文本,透過古今、東西視域的經緯交織,說出「活語」而非「死句」。任何一本經典,都可能淪為「死句」,也可能再度訴說「活語」,這是禪宗古德早就洞悉的平常事。筆者多年來的《莊子》詮釋,就一直有這種焦慮,或許是一種動力,或者也可說是對未來的想望。本書就是在這樣的精神辯證之皺折反覆中,迂迴曲折地走向崎嶇小徑、荊棘之路。



      本書核心重點在於:透過《莊子》來重建道家型的知識分子性格和內涵。筆者愈來愈拒斥道家被誤讀為消極避禍的逃亡之學,相反地,到處看見《莊子》散發敏銳又深刻的權力批判與文化省察。長年投入《莊子》多元創新詮釋的過程中,一直有一課題懸念未決,待以十字打開,那便是: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如何可能?或者說,《莊子》在消極�積極、出世�入世、方外�方內、美學�政治這兩端之間,如何擺放它綜合而圓通的位置?這不僅是學術史問題,更是道家思想要展現當代活力不得不迎向的哲學難題。



      術史經常存在一種流行觀點,亦即在儒家(方內)、道家(方外)的「方內方外不相及」對比模式下,「士」的身分主要歸諸儒者,儒士的政治參與成為知識分子的典範作為。在漢代受到「儒家法家化」、「儒者官僚化」的扭曲前,孔、孟所突顯的儒者行動,幾乎樹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原型。知識分子和儒者參政身影總是名實相連,道家則相對性地成為隱士之代名。而在回應政治的行為上,儒、道似乎也呈現兩端:一者周遊列國、積極問政,另一則超然物外、無用於世。這種儒、道的形象對比,似乎是不爭的既定事實,但也可能是僵化而片面的成心定見。而本書便想要流變這樣的僵化圖像。



      學界另有一種流行,若不是強調道家的美學情調(如勞思光、徐復觀、牟宗三等,偏向強調道家呈現的是美學主體),就是強調道家的體道經驗之宗教冥契特質(如關永中、張榮明,偏從宗教經驗描述體道內容);這兩種詮釋角度差別不小,各有所據與道理,但一樣不曾考慮道家型的知識分子一課題。宗教詮釋角度容易遠離政治社會、人間世界,自不逮多言;而採美學藝術角度者,也有另類的超越傾向,並未能將其與權力批判的人間向度相連結,甚至主張藝術心靈境界之成立正好在於對政治、社會、文化的全然否定上。



      如上觀察,前輩學者多將重點放在道家精神修養的生存美學單向性,卻忽略了生存美學的批判可能性。即《莊子》是否可能兼具權力批判和美學拯救的綜合課題?他們幾乎未曾思考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的綜合性,總是認為生存美學的成立正好立基在政治、文化、倫理價值的取消上。將生存美學和權力批判視為二律背反的主張,雖然也有它的理路和根據,但筆者懷疑這會是圓教型的《莊子》風範。筆者認為,綜合型的道家智慧,可以統攝生存美學與權力批判於一身,因為生存美學的本真性獲得,可能同時對政治暴力的異化和意識型態的規訓,產生敏銳覺察和批判力道,否則難以解釋為何老莊會有諸多批判性言論。舉凡文化建制的語言結構、政治暴力對他者的壓迫、道德倫理僵化的宰制、人類價值中心主義的狂妄、文化符碼的二元性、微型權力的無所不在等等,《莊子》幾乎都對它們進行價值重估的批判工作。換言之,《莊子》的生存美學、平淡美學,其中可能發揮的權力批判性,本身就是一項有待當代重估的「即美學即政治」課題,這也是本書寫作的一大因緣。



      若以儒家對政治參與、文化建構的顯性立場,作為單一檢證的指標,那麼道家不但不容易被檢證出知識分子性格,甚至還容易被冠上反智論、反文化的「反知識分子」性格。如此一來,對比於儒士的道家,自然要被簡單化地貼上隱士標籤,淪為方外逃兵、消極避禍的代名詞。因此本書也會重估《莊子》哲學和隱士的間距,並重新反省知識分子是否只能有儒家這一類型;倘若可從另類視角發現道家型態的知識分子,那麼或許也可產生換位思考,轉從道家角度來反觀儒家型的知識分子,看看它是否有其限制和困境。換言之,道家型的知識分子之發現與重估,可能重新促進儒、道兩種知識分子的「兩行」對話。



      隱者在老莊思想的分位到底被放在什麼位置?「隱」之類型和內容也有待檢討。有沒有一種既「隱」又「用」的綜合可能?用《莊子》的話說,「格格不入的鵷鶵」和「入遊其樊的庖丁」可否同時成立?若能「出而不出」、「入而不入」,那麼這種「即隱即用」的「隱」,就不宜再用隱者之「隱」去理解,因為它已被轉換為不被權力收編而能保持批判性格的遊牧空間之隱喻,並非退避山林的實際空間之隱退。澳洲漢學家文青雲(Aat Vervoorn)曾指出,中國隱士傳統是個複雜而豐富的傳統,其中存在各式類型:有真誠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不食人間煙火的極端主義者、沽名釣譽者;有與統治者不合作而帶有抗議色彩者,也有融入體制輔助君王類型的隱者;有遁跡山林棲居岩穴者,也有隱於市隱於朝的大隱者。換言之,先秦老莊和隱者之間的距離到底如何檢定,端視我們心中的隱者內涵而定。倘若我們可以適度承認,道家仍帶有隱之特質,那麼《莊子》這種古「隱」新義所發揮的政治批判和文化關懷,都是本書感興趣而嘗試回應的課題。總之,老莊思想和隱逸關係的間距,已重新被本書放進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這一新脈絡來考察。



      余英時曾將《老子》的政治立場定位為「反智論」。言下之意,《老子》不但不具知識分子性格,反而處處站在統治者立場,提供一套愚民思維和君王統御幫傭術;孔、孟、荀這一類的儒士,大體才能合乎他所謂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然而,筆者想重探或質疑的正是這種界定是否是唯一準據?知識分子性格是否唯有積極參與政治、建構文化一途?批判政治暴力、治療文化符號的意識型態,是否也可以成為另一種類型的知識分子?間接性、反思性甚至帶有破壞性的批判治療,可不可能隱含另一種深思熟慮的文化治療和人性關懷?



      總之,本書立場一則認為道家絕非枯槁山林的逃亡者。就算老莊面對政治、社會、文化,經常帶有某種意味的「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在筆者看來,反而給出更深刻的反思、洞察的遊牧空間。並由此間距的超然靜觀,找出政治暴力、文化意識型態的內核病癥,一針見血地給予批判。這種批判並非全然的瓦解與摒棄,反而帶給文化更新活化和拯救契機。可見,道家人物可能呈現出「即破壞即創造」、「即治療即更新」的知識分子型態,若不從此善解老莊,那麼我們如何理解那一系列對政治、文化、語言、人性、存在的深刻描繪、批判和治療之道?



      用〈天下〉篇的「內聖外王」概念說,老莊的生存美學(修養)可以被視為一種內聖之學,而內聖學也會展現出它自身的外王學(批判)。亦即體道之美除了能逍遙人間世之外,更要對語言符號意識型態的僵化、政治暴力的宰制、地方文化系統的排他化、人類中心主義的獨斷等等,進行批判、解構和再創造。不斷對公共世界、文化現象發出深刻省思和批判睿智。本書認為知識分子性格並非道家哲學的附屬現象,不是可有可無的駢拇枝指,而是老莊人格的內發湧現和圓熟落處。正如筆者再三強調的,倘若無法把道家型的知識分子性格紮實穩立,那麼《老子》、《莊子》這兩個文本中的諸多文獻精華,將難得善解。單看老莊對語言與權力關係的反省細察,以及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就知道老莊對文化、符號、人性的觀察剖析,屬於先秦時期最複雜而深刻者,從中發出的批判治療之方,恐怕也最為深思熟慮。






    其 他 著 作
    1.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2版)
    2. 公民道家的可能
    3. 余英時與自由主義(思想45)
    4.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
    5.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6. 當代新道家
    7.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8. 莊子,漫遊
    9. (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
    10. 自然概念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