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基礎是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旗下的BBC Radio 4聯袂打造。緣起於館長麥葛瑞格受BBC電台邀請,上節目解說幾個館藏,不料大受聽眾好評,2011年5月創下高達一千一百萬人收聽新紀錄,於是產生了用電台節目介紹大英博物館館藏的偉大計畫,而這本書就是創下歷史紀錄的成果。
本書共分二冊,上冊從作者序到第五十章,下冊從第五十一章到第一百章
本書官方網站大英博物館《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www.britishmuseum.org/system_pages/holding_area/explore/a_history_of_the_world.aspx
作者簡介
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2002年起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
他1946年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在牛津大學研修德文與法文。後來在法國巴黎高等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讀哲學。然後在愛丁堡大學讀法律,1972年取得蘇格蘭律師執照。但他取得律師資格後,轉向童年時代的最愛藝術,1973年在英國首屈一指的藝術史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暑期班研修藝術史,該院院長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看出他的天分,將他收入門下。
他是英國著名的藝術學者,身為300年歷史的倫敦古物專家學會成員,獲得英國女王頒贈功績軒章(Order of Merit)。
一七五三年四月,大不列顛王國及愛爾蘭國王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於西敏宮議會(Palace of Westminster)熱情支持,以英格蘭著名收藏家漢斯.史隆(Hans Sloane)的藏品為中心,承購並改建倫敦市區附近的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歷經長達六年的籌措準備,終於在一七五九年一月十五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並堅持「博物館應該是全體人類共享的教育殿堂」的營運理念,直到今天,仍對絡繹不絕的旅客不收分文。
今天,你從大羅素街(Great Russell St.)極具庶民風格的前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讓人聯想到雅典帕德?神殿的壯麗立面。一八五三年由官方印行的《大英博物館概要》中寫道:「……文明大幅度的進步,三角楣飾的東角傾斜的象徵是數學,暗示著追求永恆的科學原則;西角傾斜的主題側是戲劇、詩、音樂與美術,整體雕刻主題的呈現在於強調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平衡 … 全體物件以雕刻為主,因為這是最有力的表現形式。……」許多人不了解,精緻莊嚴的三角楣飾雕刻,隱含著「文明帶動世界向前」的人文主義思維。
穿過希臘愛奧尼亞風的幽暗門廊,就好像歷經了智識的闇瞽蒙眛,緊接而來的,是宏大開闊的中央大廳。這座正式名稱為「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Queen Elizabeth II Great Court)的明亮空間,洋溢著後現代的藝術感動。參與這座中庭建築設計的兩位大師:諾曼.佛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與艾德蒙.哈波德爵士(Sir Edmund Happold),透過自由輕盈的空間,向我們傳達了學術無國界、學海無涯的開放訊息。更特別的是,伊莉莎白二世大庭院雖是後工業時代的前衛設計,卻一點也?有減損它古老而美好的維多利亞時代氛圍。
除了充滿知性與美的公共空間外,大英博物館高達八百萬件的收藏品,更為整個空間增添深厚雋永的故事性與藝術性。除了大家所熟知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雅典帕德嫩神廟(The Parthenon of the Athenian Acropolis)的大理石雕刻、波特蘭花瓶(Portland Vase)、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的頭像、清宮祕藏的《女史箴圖》長卷、復活節島的荷瓦巨石像之外,還有許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典藏,正在角落等待你來發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