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書房裡的旅人 Travels in the scriptorium

書房裡的旅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327134
保羅.奧斯特
趙丕慧
皇冠
2010年10月04日
83.00  元
HK$ 70.55  






* 叢書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HOICE系列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保羅.奧斯特與你的神祕連動遊戲!展現華麗說書技巧的夢幻傑作!

  遺忘過去,卸下身分,剝除關係。
  直到我們一片蒼白,直到我們都變成「無名氏」,直到我們大聲探問「我是誰?」

  一個出不去的房間,
  一個遺忘過去的人,
  一個愛與責任的謎團,
  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

  故事開始了嗎?他悠悠醒來,發現自己被關在一個房間,單調寂靜,沒有多餘的家具和擺設,除了書桌上靜靜躺著的四疊手稿和三十六張照片。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他遺失身分、遺忘過去,人們稱他「無名氏先生」。他迫切地想從手稿與照片中找到蛛絲馬跡,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聯。然而如同他的身分一樣無解的是,手稿上記載了不可思議的故事,卻在最緊要的關頭戛然而止。而照片裡多是他不認識的人,卻有某些熟悉的面孔讓他心中生起沉重的罪惡感。

  不時有人前來探視,或關心無名氏先生,或幫助他指認照片中的人。房裡的時光悠長緩慢,無名氏先生的記憶時而清明、時而恍惚。有幾個時刻,他覺得自己幾乎能捕捉與這些拜訪者或影中人的生命交集,卻又在下個瞬間,茫茫然頓失記憶的脈絡。

  直到他翻開最後一份手稿《書房裡的旅人》,映入眼簾的字字句句,竟是如斯熟悉,熟悉得令人驚愕……而故事就此結束了嗎?故事也許才正要開始。

  當你翻開這本書,便進入了蒼白的房間,便無可自拔地投身至一則無休無止的故事。膠著的現況、失焦的回憶、游離的身分,無名氏先生所面臨的難題反映出人際網絡中每一個人的迷惘與徬徨。而《紐約三部曲》、《幻影書》等舊作主角重登故事舞臺,不僅讓書迷拍案叫絕,更蘊含著作者匠心獨運的巧思:我們和書中人一起在故事裡翻滾、遊蕩,如同我們被拋入世界,就此存活下去。

作者簡介

保羅.奧斯特 Paul Auster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分於一身,是村上春樹最喜愛並親筆翻譯其作品的美國當代大師級作家。

  一九四七年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在哥倫比亞大學唸英文暨比較文學系,並獲同校碩士學位。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甚至曾參加舞團的排練,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

  他早年的創作深受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紐約三部曲》則是他重新回歸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捩點。他曾獲美國文學與藝術學院頒發的「莫頓•道文•薩伯獎」,以《機緣樂章》獲國際筆會「福克納文學獎」提名,並以《巨獸》榮獲法國文壇四大文學獎之一的「麥迪西獎」。

  奧斯特的小說一貫以豐沛的想像空間,對自我與他者、孤獨與社會、心靈與物質進行沉思和反芻,充滿了智慧與迷人的丰采。其他作品包括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評論集《饑渴的藝術》、詩集《煙滅》、小說《月宮》、《在地圖結束的地方》、《昏頭先生》、《幻影書》、《神諭之夜》、《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以及《黑暗中的人》及《無形之物》(皆為暫譯名,皇冠將陸續出版)。

  一九九○年代起,奧斯特積極參與電影工作,除為華裔名導演王穎編寫「煙」的劇本(「煙」曾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國際影評人獎及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並與王穎合導了「面有憂色」,以及獨立執導「綠寶機密」(Lulu on the Bridge),深受稱許。

  目前他與妻兒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

譯者簡介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現任教於朝陽科大。譯有《幻影書》、《戰地琴人》、《少年Pi的奇幻漂流》、《穿條紋衣的男孩》、《珥瑪的351本書》與《贖罪》等等。


p的迷宮

知名作家 張惠菁

  保羅.奧斯特擅長造迷宮。

  並且他的迷宮有越來越小的趨勢。從《紐約三部曲》、《月宮》開始算,這兩部以紐約曼哈頓為迷宮範圍。到《神諭之夜》,基本上已不出布魯克林的一段街區。至於《書房裡的旅人》,這趟旅程始終在一個房間裡,一步也沒走出去。

  空間範圍最小的《書房裡的旅人》,和保羅•奧斯特先前的作品連繫甚深。很像是一間密室入口,通往地下隧道,隧道連結了奧斯特所有作品。

  《書房裡的旅人》有個「記憶拼圖」式的開頭。

  一位身分不明的老人,既像囚犯,又像房客,也可能是個病人。他好像有記憶上的障礙,身上壓著來自過去的重負。他好像在害怕想起一些事,但總會有人跑來要他負責。他在使用藥物。按時送餐送藥來的人說那是「治療」。但這?治療?似乎不是為了幫助他把記憶串連起來;正好相反,是為了打散他的記憶。

  奧斯特總有辦法隨時就地起迷宮,召雲喚霧,動員日常的家具、書本、環境,一下子布置成謎團。老人很被動,在這房裡他像是被迫、被禁止、被規範的。到後來我們才發現這種生活好像是老人自己的選擇。有時候,人會希望自己是被迫、是沒有選擇的。絞盡腦汁作下安排,讓自己看起來沒有選擇,不知所措。

  老人為自己造了一座無形的迷宮。記不得自己是誰,弄不清他創造的角色,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遭遇。時間斷裂。迷宮內外,幻影幢幢。他在裡頭摸索徘徊,被逼到沒辦法了,忽然口述出一段連貫的情節來,醫生趕緊抄下。這些情節就是老人的下一本書。

  他基本上是一頭故事乳牛。按時吃藥,按時被?醫生?催情節。不過來找他的不只醫生,還有他從前的角色們。沒錯,這是個權力互換的狀況。說故事人反過來被故事裡的角色公審。

  角色跑出故事外,反過來找上作者的門,這情節不是第一次發生,至少有電影「墨水心」、?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小說《天大好事》也可以算上一筆。不過奧斯特的迷宮,絕對是其中最冷酷的。

  在奧斯特的迷宮裡──這是老人自建的迷宮,也是奧斯特為他建的迷宮──說故事人失憶失能,故事散架,角色們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了。他們的經歷沒有目標、沒有傳奇,只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只有苦難。小說裡大時代兒女一眨眼就過去的十年,改用斗室裡的時鐘來計算分秒,怎麼可能不漫長?蠻荒、邊境,都不是浪漫的未知之地了,只有苦刑犯會被流放到那裡。於是書裡的人物都回來了,來跟作者算帳。

  可是,時間變漫長,蠻荒變危險,或許只是因為作者老了,老到連房門都不想跨出去?

  說到底,人物角色還是從作者身上生出來的。如果作者年輕的時候不介意出門旅行,會浪漫地想像投入一場大事業、大冒險,他創造出來的人物,或許也會充滿從他筆間流洩出的激情。當作家自己變宅男,那些被他幾行字寫得有去無回、浪擲一生的人物們也困惑了,想回家,想不起當初為何出門,想清算這一生究竟有何意義。

  希臘哲學與基督教神學都有過這樣的說法:個別的人類身上,存在著?神性的流出?。如此說來,這部小說寫的莫非是一種?神性倦怠」的狀態?在作家之上,如有一個造物者、超越個體性的存在,倦怠的源頭或許是祂,從祂開始,神性的流出開始乾涸。作家首當其衝,他的故事像旱季的河床。沒有了故事的流動,角色只是河床上的石礫。意義?那是三小?

  老人選擇宅起來。藥物、圍牆,打散的記憶,老人的房間、奧斯特的迷宮,那是個機遇無處容身的地方。謎團包覆一切,不會有意外闖進來,不會像角色們的生命曾被作者任意書寫。但書寫也是賦予,他曾經賦予過意義。但現在,他,他的角色(他們),或許還有他背後的大老闆(祂),都他們害怕、怪罪這賦予。

  奧斯特最小的迷宮,也是有史以來最難的迷宮。因為它困住的人並不想出去。

  張惠菁

  2010年9月20日於台北家中




其 他 著 作
1. 幻影書 The Book of Illusions
2. 無形之物 Invisible
3. 黑暗中的人 Man in the Dark
4. 紐約三部曲 The New York Trilogy
5. 我曾以為父親是上帝 I thought my father was God, and other true tales from NPR’s National Story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