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來自巴拉圭的情人

來自巴拉圭的情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47229
楊惠君
商周出版
2006年8月14日
100.00  元
HK$ 85  







* 叢書系列:iFiction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iFiction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最冷淡不帶情感的記錄,還原了最真實的時光;
獨裁者與情婦的亂世情緣,重現了歷史的光華與慘烈!

  1854年,在巴黎,巴拉圭未來的獨裁者佛朗西斯科.索拉諾,憑著一件斗蓬、一支巴拉圭樂隊和一匹叫做瑪蒂達的馬兒,對年輕、美麗的愛爾蘭交際花艾拉.林區展開追求。

  艾拉隨著佛朗哥來到亞松森,無名無份,卻以情婦之姿,成為獨裁者身後最具影響力的女人。在這個新世界裡,孤獨無依的她,一心一意地相信情人心裡那個注定要毀滅的帝國之夢!最後,燃起這個夢想的那種輕率的傲慢,終於令巴拉圭舉國邁向毀滅之路……

  藉由艾拉之口,這段巴拉圭壯烈的歷史忠實呈現,最冷淡不帶情感的記錄,還原了最真實的時光;那遙遠異國的慘烈戰事,卻重擊了人心深沉的不堪!作者混合了史實與虛構,創造出一股史詩般的濃烈詩意……

各方推薦

  「張力十足、文字優雅……塔克筆下的角色栩栩如生。對巴拉圭的描繪更不遑多讓,活靈活現;剛開始還察覺不出來,直到整個巴拉圭的聲音、味道和色彩,滲透了書頁。」
──波士頓全球報(Boston Globe)

  優雅的細節和生動的意象……閱讀《來自巴拉圭的情人》,感覺就像在看一顆水晶球:看見一座花園的片片段段,暴風雲不斷累積,生命逐一消逝。」
──《洛杉磯時報》

  「塔克的散文筆調優雅,題材經過詳盡的研究。」
──《紐約時報書評》

作者簡介

莉莉.塔克(Lily Tuck)

  生於巴黎,曾經寫過三部小說──《訪問馬締斯》(Interviewing Matisse)、《走在水上的女人》(The Woman Who Walked on Water),和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的決選作品《暹羅》──以及短篇小說集《地獄邊緣,和我住過的其他地方》(Limbo, and Other Places I Have Lived)。她的小說作品散見於《紐約客》、《小說》(Fiction)、《巴黎評論》與《安提阿評論》(Antioch Review)。目前住在紐約市。

譯者簡介

楊惠君

  政大英語研究所碩士,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豐富,包括《20世紀的書》(合譯)、《建築的故事》(合譯)、《建築世界七十奇蹟》(合譯)、《飲食與愛情》、《法律與文學》、《建築的表情》、《完美的房子》、《城堡》、《金字塔》、《城市》、《雅典》、《里斯本》、《莫斯科》等。



介於歷史與小說間的書寫  文/陳小雀

  一八六四年十一月,巴拉圭逮捕一艘合法航行於巴拉圭河的巴西輪船,隨後入侵巴西的馬托格羅索省。十二月,兩巴宣戰。烏拉圭甫上任的佛羅雷斯總統親巴西,於是加入巴西陣營。巴拉圭擬向阿根廷取道進攻巴西,阿國回絕,巴拉圭便侵犯阿國的科林提斯省。巴西與阿根廷長期為了爭奪烏拉圭而處於敵對狀態,此時決定聯合起來對付巴拉圭,形成三國同盟。

  三國聯軍注定了巴拉圭失敗的命運。然而,巴拉圭總統兼大元帥佛朗西斯科.索拉諾.羅培茲卻不服輸,強行徵召十一歲到六十歲的男子上前陣,婦女也加入後方工作。戰火持續了六年,以佛朗西斯科戰死為收場。誠如佛朗西斯科所言:「我和國家生死與共」,巴拉圭也因他而毀於烽火,割地賠款並遭聯軍佔領,約五十萬的巴拉圭人戰死,佔全國總人口二分之一,死者中有九成是男性。戰後,倖存的男人為了尋求生機只好逃亡國外,一切僅能以蕭索形容之:

  巴拉圭河沿岸的農田乏耕種,橘子樹也早被砍掉或連根拔起,房屋似乎都被劫掠燒毀了,牆上到處是子彈孔;他們看到的動物:寥寥幾頭牛、幾匹馬、和流浪狗,不是生了病,就是餓著肚子。原本將近一百萬的人口,現在只剩下不到二十萬人;而且只剩婦女跟小孩、沒有男人。

  悲劇肇因為何?其一,巴西皇帝培德二世拒絕將公主下嫁佛朗西斯科,引起兩國交惡。其二,佛朗西斯科企圖挾制烏拉圭,以建立拉布拉他河的霸權。若要佛朗西斯科馱負全部過錯,似乎有欠公允,當時四國的疆界不清,紛爭不斷,再者,巴拉圭正邁入浪漫時期,強調重視個人的氛圍助長了佛朗西斯科的軍國主義:「每位國民的內心都深信,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神聖的。」質言之,這場戰爭堪稱「羅培茲的戰爭」,而巴拉圭人民效忠領袖、英勇抗敵的精神,值得傳誦。但是,這一切都是巴拉圭「卡拉伊主義」(kara?smo)使然,換言之,「領袖主義」。

  瓜拉尼印第安人崇敬覡師,凡事言聽計從,稱之「卡拉伊」(kara?),係「先生」之意。西班牙殖民時期,為了迎合瓜拉尼信仰,耶穌會傳教士於是化身為「kara?」,透過宗教儀式、各種知識,使瓜拉尼人俯首帖耳。獨立後,卡拉伊主義發酵成為獨裁主義:

  絕大多數的民眾都相當無知,相信他們何其有幸,得到一位值得萬民擁戴的總統。耶穌會、獨裁者佛朗西亞、還有羅培茲父子的統治,已經充分灌輸民眾對權威懷有最深的尊崇。

  佛朗西亞位在二十六年(1814-1840),被稱為「至尊」(El supremo),其鎖國政策讓巴拉圭維持光榮孤立。卡洛斯.安東尼奧.羅培茲被稱為「至優」(El Excelent?simo),十八年總統(1844-1862)任內逐漸打破孤立形勢。佛朗西斯科.索拉諾.羅培茲的野心顯然更大,他自詡「美洲拿破崙」,鋪設南美洲第一條電報線,向歐洲國家購買軍備,以兩年時間訓練一支精良部隊,準備擴張巴拉圭帝國,卻沒想到為自己、也為國家帶來災難。

  佛朗西斯科一生充滿戲劇化,情婦艾拉也是傳奇人物,兩人的愛情故事與巴拉圭戰爭向來是巴拉圭文學追逐的材題。《來自巴拉圭的情人》問世後,震驚文壇,塔克並非拉美作家,卻以拉美歷史為主軸,喚起這段日益淡忘的愛情故事,同時盡情書寫巴拉圭的自然風光,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栩栩如生,頗有海明威描寫古巴的味道。鸚鵡、煙草、瑪黛茶、奇帕麵包、巴拉圭湯、木豎琴、繡花蕾絲……,甚至詰屆聱牙的瓜拉尼語,一切都散發出奇異的巴拉圭情調,使文本不失單調,也沖淡了戰爭殺戮的氣氛。

  在人物鋪陳上,不論是歷史人物、抑或虛構人物,塔克均精心雕琢,透過艾拉的縷述,陸續登場,人物眾多儼如一部壯麗史詩。其中,主人翁正如艾拉所言:「今天溫馴得像個小孩,明天又像一頭野獸般不可理喻。」佛朗西斯科性情陰晴不定,他可以喊子民為「mi hijo」(我兒),也可以將他們視為畜牲鞭打至死,如此對比手法不僅刻畫出一個歷史人物,同時也勾勒出拉美獨裁者的原型,頗具黑色幽默。

  狂妄自大、苛虐無道、猜忌狐疑是拉美獨裁者經久不變的原型,佛朗西斯科當然不例外,跋扈性格展現在歐化品味上:「我要蓋歌劇院、圖書館、間戲院、鋪滿石面的林蔭大道、樹木高聳蒼鬱的公園……」、「起居室裡的家具擺在巴黎最適合不過了」甚至妄想以白金漢宮為藍本興建宮殿,編織帝國美夢。此外,音樂是獨裁者展現排場的工具:「佛朗哥不管到任何地方/…/他都帶者隨行的僕人和私人的巴拉圭樂隊。」即使窮途末路,樂聲依然響起,以維持最後尊嚴:「如今只剩下這些,還是得繼續彈奏,達答達答達答答答。」

  塔克刻意筆墨,以幽默情節揶揄獨裁者:在地板上學游泳、騎騾馳騁、牙痛難耐。荒謬行為也隨著戰事失利變本加厲,於是,暴飲暴食、徹夜踱步、頒贈勳章等情節,凸顯獨裁者面對挫折的反應,預知死亡的來臨,同時譜寫輓歌。

  至於艾拉,被喻為巴拉圭的龐巴度,分擔了「美洲拿破崙」的起落,除了美豔、優雅、聰慧、野心、浮華外,天上還賦予她勇氣和情義。戰爭爆發後,她可以遠離煙塵回到法國,卻留下來陪伴佛朗西斯科,生寄死歸,最後還親手挖坑埋葬他。經歷生死後,瑪黛茶成了她的嗎啡,唯一的慰藉。啜著吸管,瑪黛茶苦澀的味道讓她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在回憶中找尋佛朗西斯科的影子。

  一八八○年,亨利回到巴拉圭,沒能取回母親名下產財,但要回了父親的歷史記憶。三國聯軍雖說是巴拉圭的歷史陰霾,對佛朗西斯科有兩極化的評價,然而,「愛國主義」終究昇華了佛朗西斯科的形象。亨利並於一九一七年當選巴拉圭紅黨參議員。佛朗西斯科的子孫不僅繼承了姓氏「羅培茲」,也承襲了名字「索拉諾」,暨今,「索拉諾.羅培茲」在巴拉圭開枝散葉:「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回顧這一段歷史,宛如欣賞一齣希臘悲劇,扣人心弦。這是真實的巴拉圭,塔克在事實與虛幻中,創造出精彩的歷史小說!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木谷
/ 台灣台北
2007.08.12看木谷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好吧,你或許聽過巴拉圭,知道它是位於南美洲中部一個不算大的國家,或許還知道它的首都是亞松森。其他的,你可能和我一樣一無所知。
  這個小說是基於史實所寫的,主角是十九世紀巴拉圭的一個獨裁領袖佛朗西斯科.索拉諾.羅培茲(大家都叫他佛朗哥)和他的情人艾拉。他們兩人在巴黎相遇,然後佛朗哥把艾拉帶回巴拉圭,艾拉一直陪伴在佛朗哥身邊,直到他在與鄰國的戰爭中陣亡,她才帶著幾個孩子回到巴黎。
  故事聽起來很像什麼愛情羅曼史小說,其實中文書名也翻得很像愛情小說,讓人不禁要訝異,一個關於獨裁者與情婦的浪漫史故事,為什麼可以拿下美國國家書獎的榮躍?
  事實上,原文書名「來自巴拉圭的消息�新聞」或許比較貼近作者的本意。在這個以史實為本的小說中,夾雜著戰爭和愛情,以及一個獨裁者狂妄自大、苛虐無道、大起大落的一生,而又富含著南美異國情調,如果不是寫成愛情小說,大概也很可能寫成什麼史詩般壯闊的大河小說之類的。
  不過,作者顯然完美地繼承了南美文學魔幻寫實的偉大傳統,硬是把這個古板老套的歷史題材,寫成一部精緻、可愛而又隱含著深沉幽默的動人小說。當然,她不像那些魔幻寫實的名家們走得那麼遠,在她的故事中,你不會看到馬奎斯或莫言那種華麗璀燦的誇飾描述,反而處處閃現著智慧的冷漠詼諧。
  舉個例子來說吧,當艾拉為佛朗哥生下第一個兒子時,全城的神父都拒絕為情婦的兒子施洗,所以,佛朗哥便下令為他的兒子放一百零一響禮炮,以示慶賀。而書中是這麼描述的:

  大砲的反響威力無窮,亞松森好幾棟施工中的建築物應聲倒塌;而且一架英國進口的野炮因為沒有清潔乾淨,結果產生後爆。砲架掉落在一家醫院,許多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因此死亡或受傷。

  是的,作者便是這樣謹守現實和想像的分際,她常只是這麼不帶表情地把故事推得更遠一點,讓你知道她的意圖,便將筆輕輕收回來,一點也不打算攪擾你的想像範疇,不想將你推入那個「百年孤寂」式的荒謬世界之中。
  然而,僅是這樣也就夠了,她把這段複雜的異國史實完全拆解成片片段段精美優雅的小巧散文,除了佛朗哥和艾拉之外,更吉光片羽式地刻劃出圍繞在他們身邊的諸多人物,從佛朗哥的家人到艾拉的僕人,一幕幕宛如電影場景般的畫面迅速切換,沒有讓人煩燥的冗長陳述,只有精簡聰慧、引人莞薾的生動敘述。
  無論如何,中文版還是很好心地替讀者安排了一篇導讀,陳小雀教授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關於佛朗哥的一生,以及那段巴拉圭歷史,讓我們對故事情節多一些背景資料。但我相信,作者的目的絕不止於想要重現這段荒謬的巴拉圭獨裁史,在她超然冷酷的筆下,我們其實在佛朗哥這個獨裁者身上閱讀到了諸多政治人物的典型,當然,還有艾拉和書中的諸多人物也是如此,作者真正想呈現給讀者的,或許是一幅幅的眾生像。





其 他 著 作
1. 被放逐的孩子 The Outcast
2. 為了藝術為了愛,蕭邦
3. 媒體即訊息
4. 林肯律師
5. 一分為二的童年
6. 謀殺之心
7. 班伯里十字
8. 人類文明大揭密套書
9. 辛格家族
10. 給青年律師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