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

反思現代:近代中國歷史書寫的重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966165
黃克武
昌明文化
2024年12月01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4966165
  • 叢書系列:近現代中華文化思想叢刊
  • 規格:平裝 / 298頁 / 17 x 23 x 1.4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近現代中華文化思想叢刊


  • 人文社科 > 歷史 > 歷史概論











      上世紀九○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出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歷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產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十六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歷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產生出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借鑒。


     





    目次

    典範轉移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歷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003

    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005

    現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012

    多元現代性的反思 019

    結 語 025

    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重要轉折 027

    「文明」與「文明史」 031

    「文化」與「文化史」 036

    文明、文化與科玄論戰 044

    結 論 047

    翻譯、啟蒙與中國現代性 049

    翻譯研究的兩種取徑 051

    廣告與翻譯 053

    翻譯與啟蒙:魯迅 059

    翻譯與啟蒙:梁啟超 061

    翻譯與啟蒙:嚴複與新觀念、新語彙的譯介 063

    結 語 068

    從「士大夫」、「士紳」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紀西方漢學界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070

    「東方專制論」下的國家代理人 073

    艾伯華與士紳社會理論的建立 075

    對於明清士紳角色的辯論 076

    施堅雅的理論架構與區域研究的興起 078

    「孔飛力學派」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形成 079

    Esherick、Rankin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建立 082

    世俗化理論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085

    何謂世俗化?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094

    結 語 104

    建立史學典範的一個努力:論余英時《史學評論》「代發刊辭」 106

    晚清史的反省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125

    「經世文編」簡介 127

    「經世文編」思想內涵之分析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142

    研究展望 145

    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147

    評介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1738—1801)》 169

    評柯文著《歷史中的三個基調:作為事件、經驗與神話的義和團》 182

    前言:著述背景 182

    理論架構 188

    實例展演 193

    反省與評估 198

    文格德與西方眼中的中國形象:論《一個騎士在中國》 206

    評潘英著《革命與立憲》 214

    民國史之檢討

    從晚清看辛亥革命 223

    序言 224

    思想動員: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225

    革命黨與立憲派共造共和大業 232

    辛亥革命的意義:代結論 237

    評劉禾著《跨越語際的實踐:1900至1937年間

    中國的文學、民族國家文化與被翻譯的現代性》 238

    胡適檔案與胡適研究 251

    胡適紀念館藏檔案簡介 256

    穿透迷霧:如何利用胡適檔案從事胡適研究 264

    以胡適檔案解決問題的一個案例:陳之邁致胡適函 271

    結 論 277

    記憶、認同與口述歷史 279

    前言:眾聲喧嘩的歷史場景 279

    口述歷史所面臨的困難 281

    口述訪問工作的社會面向 283

    集體記憶理論對口述工作之啟示 284

    歷史記憶與現實利益之幹擾 286

    口述記錄之挑戰:從語言到文字 287

    結 語 290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