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
當方偉達教授希望我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時,我謹想到我的好朋友、同事,以及兄弟偉達對我的信任。我們於 2011 年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濕地會議上相識,我強烈感受到圍繞著我們在教學、研究,以及生活的理念的一拍即合。從那時起,我們一直討論新的研究想法,到現在我在臺北擔任客座教授,和偉達共事。我想,他是最適合寫這本書的人選,因為他的學位和工作經歷涵蓋了各項主題。偉達學歷包括了國立臺北大學(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地政系法學士、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以及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哲學博士。他曾經在政府和學術界工作,自2011年起擔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最近當選為「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我想不出其他更有經驗的人可以來撰寫這本書。
這本書定名為《闇黑研究方法》,是一個基於科學和歷史,攸關氣候變遷辯論的故事。故事情節圍繞著來自波士頓地區,一位貌似愛因斯坦的教授莫思因博士,以及他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所面臨挑戰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學術界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作為一位學者,我們都可以與我們在研究所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類似情況的故事情節。
我們甚至還記得,本書人物情節會讓我們想起謝爾頓、拉杰、雷納德,以及霍華德式的同事。這是一本類似電視節目《生活大爆炸》(另譯:《宅男行不行》)的印刷插圖版書籍。
在這個故事中,莫思因教授經常與妻子為了細胞自噬理論爭論不休。這種理論是由 201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博士所提出的。「自噬」是人體為了消除死細胞、舊細胞,或是弱細胞,並且再生新的健康細胞的方法。莫思因博士的妻子堅信這一概念,自從提出這一種假設以來,這對夫婦就進行了多次激烈的辯論。莫思因博士顯然有種不同的感受。此外,加諸在莫思因身上的問題,包含了世界目前正在經歷的全球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問題,以及始終存在的大學政治議題。莫思因博士擔任所長,但是在大學校長的一聲令下,被他以前的研究生所取代所長職。這些問題壓力,都融入了本來就充滿緊張的家庭生活之中。本書點出了背叛、愛情,以及在學術環境中醞釀的友誼。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這些故事很重要呢?因為偉達和我都是科學哲學和健全科學的愛好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概念可能看起來就像平衡您的支票簿,或是只是一種學習統計數據。但是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向社會大眾展示和解釋複雜的科學思想、為何這很重要。我還是需要提醒社會大眾,科學家只是遵循一系列規範和價值觀社群中的一份子。
有時改變現狀的新想法或是假設,通常不會受到社會大眾,甚至是科學界的青睞。這並不表示上述這些想法是錯誤的,或是太瘋狂,而是社會還沒有準備好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接受新的想法。因此, 方教授寫這本書的方法清晰明確,闡釋健全的科學方法論和藝術,不僅可行,而且亦能講述讀者難以忘懷的生活故事。
我們都熟悉「一張圖抵上千言萬語」。本書擁有 687 幅插圖,講述的故事會在學術界引起了共鳴,但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似乎有一點難以置信。作者遵循了一種閱讀圖畫小說的風格,以故事的寫作模式,闡述遵循合理科學實踐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在學術生涯中學習到的科學過程。這本書涉及到權益關係人參與、有效溝通、社會規範,以及價值觀等層面議題,說明教學法不必侷限於類似於羊皮紙的教科書,以及教師的筆記。接下來我們可以討論這本書,以及為什麼偉達是撰寫這本書的最佳人選。
2022 年 1 月 27 日誌於臺灣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