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攝大乘論世親釋記要(共二冊)

攝大乘論世親釋記要(共二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643039
李森田
蘭臺網路
2021年10月01日
600.00  元
HK$ 540  






ISBN:9789860643039
  • 叢書系列:佛教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1032頁 / 19 x 26 x 5.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佛教研究叢刊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大乘佛法中,要能從唯識行證的實踐立場,統攝大乘法要者,莫如《攝大乘論》。而能闡明無著菩薩之本意,應以世親釋、真諦譯為主。此論安立阿黎耶識;以三性三無性為主軸;以唯識觀行成就能緣所緣平等之無分別智,入見道位;並勤修六波羅蜜;斷除諸地障;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法身。此是完整的大乘修學體系。此論是早期瑜伽行派之核心傳承。



      本書之論文及《世親釋》以陳真諦譯本為主,多處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唯識三十頌》,以其傳承相同,時代相近、思想體系一致故。

    ?


     





    【上冊】

    自序─唯識學與《攝大乘論》???? 2

    前言???? 7

    序分???? 24

    世親序頌???? 24

    甲一?? 總標綱要???? 27

    正宗分???? 37

    甲二?? 應知依止勝相第一???? 37

    甲三?? 應知勝相第二???? 141

    甲四?? 應知入勝相第三(卷七)???? 277

    甲五?? 入因果勝相第四(卷九)???? 355

    甲六??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第五(卷十)???? 389

    甲七?? 依戒學勝相第六(卷十一)7???? 454

    甲八?? 依心學勝相第七(卷十一)12???? 470



    【下冊】

    甲九?? 依慧學勝相第八(卷十二)???? 500

    甲十?? 學果寂滅勝相第九(卷十三)???? 538

    甲十一?? 智差別勝相第十???? 553

    流通分???? 659

    結說勸誡???? 659

    參考資料???? 664

    壹、無著與攝大乘論之正依經論(佐佐木月樵)???? 664

    貳、婆藪槃豆法師傳(真諦譯)???? 721

    參、真諦三藏傳之研究(宇井伯壽)???? 726

    肆、安慧說與護法說之根本分別何在?(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762

    伍、唯識思想基本三概念的意義(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778

    陸、關於古唯識說與新唯識說的不同(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08

    柒、pratibh?sa與pari??ma(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16

    捌、唯識說與唯識觀(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應知入勝相第三】?? 841

    玖、以三性說明唯識理【應知勝相第二】?? 877

    拾、唯識與無心(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83

    拾壹、初期瑜伽行派的「知」能知與所知的關係(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96

    拾貳、顯識論(從無相論出)(真諦譯)【應知勝相第二】?? 913

    拾參、攝大乘論疏 卷五(真諦)【應知依止勝相第一】?? 939

    拾肆、攝大乘論疏 卷七(真諦)【應知入勝相第三】?? 954

    拾伍、唯識之實踐(早島理)【應知入勝相第三】?? 970

    拾陸、大乘莊嚴經論度攝品(波羅頗蜜多羅譯)【入因果勝相第四】?? 984

    拾柒、比丘比丘尼戒與羯磨法(聖嚴)【依戒學勝相第六】?? 1000

    科判表???? 1003



    ?









    唯識學與《攝大乘論》




      唯識之說在《解深密經》、《大乘阿毘達磨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都有敘述,但一直缺乏有組織地總括全部學說,有的只是片斷或一鱗半爪的散說。直到無著的《攝大乘論》,才彙集全體學說理論,並加以組織。《攝大乘論》因此是第一本總括唯識說的書,影響極大。不論從印度哲學史全盤或從佛教整體來看,對此論之根本而詳細的解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遺憾的是《攝大乘論》之梵文本至今尚未發現。



      現存漢譯本則有四:



      (1)北魏佛陀扇多譯《論本》二卷。

      (2)陳真諦譯《論本》三卷和《世親釋論》十五卷(或十二卷),另作《義疏》八卷。

      (3)隋達摩笈多和行矩等譯《世親釋論》十卷。雖未譯出論本,但可從《釋論》中擷取論文,稱《大業論》。

      (4)唐玄奘先譯《世親釋論》十卷和《無性釋論》十卷,後譯出《論本》三卷。



      真諦以弘揚《俱舍論》、《攝大乘論》為生命,其學說保存了護法以前瑜伽行派之說,也包含安慧、難陀之想法。玄奘新譯則全是依據《成唯識論》所述護法之說,而以真諦譯為謬誤,尤其窺基等更是諸多駁斥。此種「非己即彼」的排他對立立場,在往後漢傳佛教產生諸多問題。要了解護法之說當依玄奘所傳,但若只以此為據而求回溯無著原意,恐易生偏頗。



      我們探討唯識說的根本構造時,如果不借助《攝大乘論》和《世親釋》,很難獲得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因為過去之理解都只依據《成唯識論》,或依據阿黎耶識說的如來藏緣起說,此等並不是唯識無境說。然而我們看到真諦譯諸書,尤其是《攝大乘論》中如何呈現根本思想時,才會理解這些並不是譯者真諦的說法,而是原著者無著、世親的說法。



      真諦譯「能分別是識、是依他性,所分別是境、是分別性」的根本特色,在《轉識論》、《三無性論》中都有清楚的敘述。此二論雖佔有重要地位,但仍不及《攝大乘論》和《世親釋》重要。總之,真諦譯《攝大乘論》及《世親釋》才是教知我們古唯識說根本構造唯一無二的論著。



      《攝大乘論》總攝大乘修行義,提出「十勝相」:



      (1)由教由理安立阿黎耶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所依,由此有生死,由此有涅槃。廣明一切種子果報識(阿黎耶識)之種子義與熏習義。



      (2)以依他性、分別性、真實性三性廣成唯識義,明辨三性非一非異、以三性成立分別所分別、以三性明三無性。



      (3)以唯識無境及境無識亦無之二方便,以三相入觀法(入唯量、入唯二、入種種)證入分別性、依他性及真實性之唯識真觀,得無分別智、入見道。



      (4)以勤修世間六度為因,圓滿出世清淨六度為果。



      (5)由所入因果修差別立十地,除十種無明成就法界十種功德。



      (6)於修差別中依戒學、心學、慧學圓滿大乘三學究竟。



      (7)捨離惑與不捨離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即是菩薩無住處涅槃,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淨品一分為體,涅槃是依他性淨品一分為體。



      (8)以十門廣分別法身體相,成就法身(從而是佛三身),知智果差別。



      大乘佛法中,要能從唯識行證的實踐立場,統攝大乘法要者,莫如《攝大乘論》。而能闡明無著之本意,應以《世親釋》、真諦譯為主。此論安立阿黎耶識,以三性三無性為主軸,以唯識觀行成就能緣所緣平等平等之無分別智,入見道位,勤修六波羅蜜,斷除諸地障,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法身。此是完整的大乘修學體系。此論是早期瑜伽行派之核心傳承,與後期之《成唯識論》不同。



      此書為《攝大乘論》之學習記要,所用之論文及《世親釋》以陳真諦譯本為主,多處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唯識三十頌》,以其傳承相同,時代相近、思想體系一致故。此等諸論雖然所重各有不同,但能互相補強闡釋。近代學者中,除了大量引用上田義文著述外,亦借助宇井伯壽之研究。



      在我學習及整理記要四年多來,常常法喜充滿,總希望能與他人分享此法喜。願此記要能方便學者學習《攝大乘論》,願學者也能法喜充滿,早成無上道。

    ?
    李森田

    2021年3月于台北




    其 他 著 作
    1.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5冊
    2.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