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5冊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5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752799
李森田
蘭臺網路
2024年8月01日
2267.00  元
HK$ 2040.3  






ISBN:9786269752799
  • 叢書系列:佛教研究叢刊
  • 規格:平裝 / 336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佛教研究叢刊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五冊),李森田編著



      般若經是最早之大乘佛典,除了承續原阿含時代之教法外,另加上大乘思想之新元素。般若經發展至《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時,其大乘思想大抵已經全部顯露。



      《現觀莊嚴論》是《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之優波提舍,是以科判性方式,就經作註釋。全書二七三頌,共八事與二結頌而成,以修道為主要,而歸納整理其道程之德目,既不是立於空的立場,也不是基於瑜伽行唯識,而是以「道」之組織與思想為其要旨。至於經文之註解則廣採《大智度論》。



      若將經論合編,以論之綱要作為引導,則能方便學者有系統的學習般若經典。



      本書之經論合編,採用玄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及法尊譯《現觀莊嚴論》,並逐段比對師子賢所作之《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之藏譯本。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五冊),李森田編著書評:



      這是一部對佛教經典《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深入研究與解讀之作。這套書由李森田整理完成,是作者多年學習與研究的結晶,旨在為學者與佛教修行者提供系統化的學習資料,尤其是針對般若經典的研讀。



      般若經是大乘佛教的基石之一,其內容在佛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李森田在這套書中選擇了《二萬五千頌般若經》,這部經典被認為是大乘思想完整顯露的經典,具體展示了菩薩道的修行過程。經典的重點放在菩薩觀、六波羅蜜的實踐以及空性理論等方面,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



      《現觀莊嚴論》作為《二萬五千頌般若經》的註釋文本,其地位同樣舉足輕重。李森田的這套書採用了法尊法師譯本,並引用了玄奘大師的《大般若經》第二會,結合師子賢的《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藏譯本,將這些重要的經論資料合編在一起,這不僅使學者更容易理解經文的脈絡和思想,也體現了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



      書中,作者對經文和註釋的整理並非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堆砌,而是深刻地挖掘了經文背後的哲理。特別是在對「空」的解讀上,李森田廣泛引用了《大智度論》和瑜伽行派的諸論典,使得對「空」的理解不再停留於表層,而是深入探討了空性在大乘佛教中的核心地位。這種學術態度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習記要,更是一部豐富的佛學研究著作。



      這部《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無論是在經典選擇、資料整理,還是思想挖掘上都展示了作者對佛教經典的深厚理解和系統化的研究能力。這套書對於有志於深入學習般若經者而言,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學術指導工具,也為當代佛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蘭臺出版社編輯部#


     





    第一冊

    科判(全)………科1[9]

    自序 — 般若經之學習與《現觀莊嚴論》………前1[68]

    前言………11

    ?

    [論前義] ………1-144

    造者志願………1-144

    論所為義………1-245

    [論正義] ………1-447

    ?

    甲一 全論總義………1-447

    三智體………1-447

    四加行體………1-649

    法身體………1-851

    ?

    甲二 廣釋三智《現觀莊嚴論》《大般若經》………1-952

    乙一 一切相智[第一事]52

    丙一 所發誓願第1義卷402………1-1255

    丙二 方便之教授第2~3義卷402~410………2-188

    丙三 所修之正行第4~8義卷411~412………4-1305

    ?

    第二冊

    科判(二)………科1[9]

    資糧正行第9義卷413~417………9-1353

    [參考資料]

    9-1 般若系的空性種類 (葉阿月) ………參9-1522

    9-2 唯識系(瑜伽行派)空性種類及特色 (葉阿月) ………參9-30551

    9-3 《中邊分別論》《十八空論》之空性說………參9-56577

    9-4 空思想與唯識思想 (上田義文) ………參9-82603

    9-5 有與無 (上田義文) ………參9-124645

    9-6 《中部》《念住經》………參9-133654

    9-7 《念住經》之身隨觀、受隨觀、心隨觀、法隨觀 (無著比丘)

    ………參9-145

    666

    9-8 四十二字門………參9-171692

    9-9 誰在輪迴 (從無我觀說起) ………參9-174695

    9-10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 (《攝大乘世親釋記要》) ………參9-212733

    ?

    第三冊

    科判(三)………科1[9]

    出生正行第10義卷417~424………10-1777

    乙二 道相智[第二事]894

    丙一 道相智支分第11義卷425………11-1894

    丙二 道相智本性第12義卷425………12-1900

    [參考資料]

    12-1 《轉法輪經》如來所說(一)………參12-1937

    12-2-1 《雜阿含經》聖諦四念處………參12-30966

    12-2-2 《雜阿含經》有關四念處之四聖諦無漏思惟修

    ………參12-42

    978

    12-2-3 五如實觀、七處善隨觀與現見法………參12-54990

    12-3-1 順決擇分念住之四諦觀修………參12-711007

    12-3-2 說一切有部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修………參12-791015

    12-4 瑜伽行派之四諦現觀1032

    [1]瑜伽行派與說一切有部之修行………參12-961032

    [2]廣辨四諦? (《瑜伽師地論》55) ………參12-1021036

    [3]四諦及其果因義?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3)

    ………參12-114

    1050

    [4]往趣出世間道:廣說七種作意? (《瑜伽師地論》34)

    ??????????????????????????????????? ………參12-122

    1058

    [5]四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71、《顯揚聖教論》成現觀品8)

    ??????????????????????????????????? ………參12-133

    1069

    12-5 《中論》觀四諦品………參12-1471083

    第13~19義卷425~433………13-11093

    ?

    第四冊

    科判(四)………科1[9]

    丙二 道相智本性第20~21義卷434~436………20-11241

    乙三 一切智[第三事]1293

    第22~30義卷545、436~437………22-11293

    ?

    甲三 廣釋四加行

    乙一 自在因果

    丙一 一切相加行[第四事]1330

    第31~41義卷437~452………31-11330

    ?

    第五冊

    科判(五)………科1[9]

    丙二 頂加行[第五事]1651

    第42~49義卷452~465………42-11651

    乙二 堅固因果

    丙一 漸次加行[第六事]1915

    第50~62義卷466………50-11915

    丙二 剎那加行[第七事]1936

    第63~66義卷467………63-11936

    ?

    甲四 廣釋法身[第八事]1971

    乙一 身建立第67~70義卷468~470………67-11971

    乙二 法身事業第70義卷469~478………67-141984

    ?

    甲五 釋餘略義………67-2002170

    ?

    [論後義] ………67-2012171





    出版總序



      般若經之學習與《現觀莊嚴論》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興起約在公元前一、二世紀到公元後一、二世紀間。由於當時印度政經及社會環境與佛教初起時不同,因此佛教的發展,除了承續原阿含時代、部派佛教時代的教法外,另加上了大乘新的元素,信仰層面已由出家眾擴充到在家眾,期望包含所有人類,其經典顯示了強烈的在家佛教性格。



      般若經典之流傳



      大乘佛教的興起,伴隨諸多大乘經典的問世,傳承大乘佛教的思想。般若經可說是最早的大乘經典之一,前後發展超過一千年。若以大部般若經之發展而言,先有《八千頌般若經》,後有《二萬五千頌般若經》,逐漸形成《十萬頌般若經》之流傳。



      《八千頌般若經》雖然最早,但大乘思想之發展要能完備,是在發展至《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時才全部顯露。此時之思想是立足於菩薩觀,重視六波羅蜜之實踐,具菩提心之自覺,獨有的三身佛陀觀,重視空、三昧、般若智、陀羅尼門等,三智成立,著重利他主義及在家佛教等。此中說法之根本在於主張無分別性,此無分別性在智的面向,即是般若波羅蜜,在理法的面向,即是空。衡量經之廣?及大乘經典思想之完備,在諸多般若經中,研習《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似乎最為恰當。



      般若經典之註釋



      對於《二萬五千頌般若經》之註釋,流傳於漢地的有《大智度論》,其主要在解釋經文;另有《現觀莊嚴論》(由法尊法師譯藏為漢),此是以「道」為其要旨,採用科判式之註釋。《現觀莊嚴論》之註解研究,六至八世紀在印度有聖解脫軍、賢解脫軍、師子賢等人之推動。此中,八世紀之師子賢在印度密教已趨於全盛期時,仍盡其力獨自弘揚般若學,其思想對後世影響甚大,此後在藏地般若修道派的存在即是特別顯著。《現觀莊嚴論》之研修在藏傳佛教是必學之科目。師子賢依據《現觀莊嚴論》之科判,註釋《八千頌般若經》,而完成其「大註」,單獨對論作註解的有「小註」,另有《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藏譯本)。



      經論合編



      本書之經論合編,主要目的是隨順《現觀莊嚴論》之科判來學習般若經,而經文之解釋則參考《大智度論》。

      1.《二萬五千頌般若經》

      引用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經》第二會,卷401~478。(大正藏T07,P.1~426)

      並比對藏譯本sher phyin V.26~28。(中華藏 26~28冊)。



      2.《現觀莊嚴論》

      引用法尊法師譯之論文及略釋。



      3.經論合編

      比對師子賢《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藏譯本。(中華藏50~51冊上半)



      般若經以「空」之宣說為其第一義,廣採大小乘所有教理德目,並無一定之編集秩序,而是反覆地羅列,藉以述說空的教理。《現觀莊嚴論》是就《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所作之科判,其內容次第全依據般若經。若能依此導引而學習般若經則能清楚了解「道」之組織及其思想。



      學習記要



      本書是般若經之學習記要,學習過程分為三階段。



      1.《現觀莊嚴論》

      先是以法尊法師譯之《現觀莊嚴論》及略釋為核心,並參考師子賢之《明義釋》及其他藏地之註解書。此段之學習過程約二年。



      2.經論合編

      在眾多般若經中,二萬五千頌係與《現觀莊嚴論》在內容上與組織次第上最為吻合。而二萬五千頌系之漢譯本,又以玄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最適合與《現觀莊嚴論》合編。經論合編時逐段比對師子賢《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藏譯本)。經論合編及漢藏比對過程的時間約一年半。



      3.廣釋經論

      廣採《大智度論》以及瑜伽行派諸論典,對般若經作詳細之註解。在一切相智之所修正行及道相智上更包含深入之聲聞教法。此階段從文獻整理到深入學習的時間約五年。此中亦借助真野龍海、副島正光及其他現代學者之研究。



      此書即是長時間學習的學習記要,所呈現的資料希望能給予有意深入研習般若經者作有用的參考。


    文/李森田2024年1月于台北




    其 他 著 作
    1. 《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記要》共5冊
    2. 攝大乘論世親釋記要(共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