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觀人經:識人為成功之本

觀人經:識人為成功之本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85141
劉邵
好讀
2020年2月28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1785141
  • 叢書系列:經典智慧系列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智慧系列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讀心/識人

















      識人為成功之本!

      一本世界上最早的人才心理學專書!

      講述識人之術、用人之法及對人性的剖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精彩內容】

      ●九徵:學習如何從人的九個外在表徵來鑑別人的優劣本質。

      ●八觀:你知道有哪八種觀察人品格與才能的方法嗎?

      ●七繆:小心看人時最容易犯的七種錯誤。

      ●流業:人才分成十二種類型,你屬於哪一種?



      【名句摘錄】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

      「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實,各有所濟。」



    本書特色



      ●原文:三國品評人物專家劉邵經典原文。

      ●譯文:逐字逐句白話譯文,便於理解。

      ●事典:相關歷史人物事例,鑑古推今。

      ●人物:事典中歷史人物生平介紹,深入認識。

      ●釋評:闡述原典,解析精要,發人深省。

      ●佳句:蒐羅古今名言,佐證觀人之道。


     





    【導讀】一套品鑑人才、鑑定資質的系統

    【序】



    ●九徵卷

    ●體別卷

    ●流業卷

    ●材理卷

    ●八觀卷

    ●七繆卷





    導讀



    一套品鑑人才、鑑定資質的系統



      《觀人經》內容與作者簡介




      《觀人經》(原名《人物志》),是三國魏初劉邵所著,為漢、魏以來中國最具有系統性的一部品鑑人物的代表性著作。劉邵,字孔才,三國魏廣平邯鄲(今河北邯鄲)人。約生於西元一六八年,卒於西元二四九年。初入仕途,擔任廣平縣計吏,歷任太子舍人、秘書郎等職。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受詔命搜集五經群書,將之分門別類,編纂為《皇覽》。又參與制訂律令的工作,撰寫成《新律》十八篇。曹魏正始年間,專門講解經學,賜爵關內侯。卒贈光祿勳。



      所謂品鑑人物,就是識別人物的性格、才能與品德優劣高下,其目的是要為朝廷選拔傑出的人才。換言之,就是為了朝廷任用人才的需要,選拔適合的人才,賦與與他們才能相應的職位。劉邵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寫了《觀人經》,以儒家道統為其判定人才高下優劣的標準,符合《中庸》之道的即具備聖人的資質才能,否則就是偏重於一方的人才,簡稱為偏才。大多數的人都是屬於偏才類別,符合聖人標準之人從古至今寥寥無幾。《觀人經》是繼承孔子與《中庸》思想,建立的一套品鑑人才與資質高下優劣的系統性理論,針對了人的才能、性格、品德等方面作鑑賞、評論。



      《觀人經》的歷史脈絡與學術背景



      《觀人經》展現的是魏晉時代品鑑人物的思想,蘊含豐富的哲理性。然而,一本著作的產生必然與它所處的歷史脈絡與學術背景緊密相關,它不可能是脫離歷史脈絡而憑空出現的著作。因此我們想要了解《觀人經》的思想,必須要先了解它的歷史脈絡與學術背景。



      從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一直到魏晉時代,都是處在一個政治黑暗的動亂時代,這個亂象是源自於東漢末年的外戚與宦官的權勢之爭。從東漢和帝開始,都是年幼的皇帝即位。且因他們年紀很小,無法親政,都由太后聽政,而太后所能依靠的只有娘家的勢力,所以就會重用外戚,導致外戚專政的局面。皇帝長大後,想要收回權力,但勢單力薄,所能信任的只有身邊的宦官,只能與宦官合作扳倒外戚,這就造成宦官專權,把持朝政的局面。



      東漢靈帝駕崩後,年幼的皇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想要誅殺當權的宦官,於是召董卓軍隊入宮,董卓軍隊尚未抵達,因消息敗露,何進被宦官所殺。袁紹因為這件事帶兵入宮誅殺宦官,董卓抵達後,廢劉辯,改立二皇子劉協為漢獻帝。此時的皇帝如同魁儡,權力都掌握在董卓手裡,但董卓這個人殘忍嗜殺,魚肉百姓,引發全國郡守和刺史討伐董卓的戰爭,後來聯軍互相內鬨,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古代的讀書人大多以入朝為官為理想,認為只要擔任官職就能施展抱負,所謂「學而優則仕」,但因為朝政敗壞、官場黑暗,無論是外戚專政或是宦官弄權,以及後來那些擁兵自重的軍閥,他們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地位,不惜一切代價剷除對手,所以才引發一連串的戰爭,而很少有人是真正為了黎民百姓著想。當時的知識份子對此一現象很失望,再加上朝廷對讀書人濫施刑戮,於是紛紛放棄從政,有的乾脆選擇退隱山林,明哲保身。



      因為政治腐敗黑暗,東漢時代的許多知識份子,流行清議以抨擊時政,到了曹丕篡東漢帝位,自立曹魏以後,政治更加黑暗,這個時候讀書人怕說錯話被朝廷誅殺,所以不敢抨擊時政,而轉為從事玄學與品鑑人物為內容的清談學術活動。這個時期清談風氣盛行,而清談的內容就是《老子》、《莊子》、《周易》,統稱三玄。另外有一些讀書人,為了實現理想抱負,另闢蹊徑,以不干預政事為前提,轉而替統治者撰寫與道德實踐無關的著作,以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再加上,兩漢以來的官職選拔制度產生弊病,無法有效的選拔出適合的人才。到了三國時代,曹操、劉備等人欲競逐天下,需要網羅大量的人才以為己用,幫助自己開疆拓土,這個時候如何觀察一個人的資質才能與性格品德,以遴選出合適的人才,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書就是在這樣時代背景之下應時而生。



      在思想方面,漢代董仲舒所提倡的獨尊儒學,由於經學的衰微,加上時局的動亂,所以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思想又再度興起。政局黑暗,一不留神就會性命不保,所以如何在亂世中全身保命的道家思想就受到重視,而名實之辯的名家思想就被應用到品鑑人物上面來,轉變成考察人物高下優劣的一個準則之一。



      《觀人經》各個篇章介紹



      《觀人經》一共分為十二篇,以下對每個篇章作簡略的介紹,以方便讀者快速瞭解《觀人經》架構:



      第一篇〈九徵〉,劉邵認為人的性格與本質,是可以透過這個人的行為舉止、談吐儀容等外在表現來加以鑑別的,這些外在的表徵分成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九個方面來考察,以了解人內在的性格特徵,所以稱為「九徵」。劉邵對人物的品鑑以符合《中庸》之道的人才為最高典範,這類的人是兼德的人,能夠符合這項標準的就是聖人。其次是兼才之人,同時具備數種德行才能。最末的是偏才的人,即在某一方面表現特別突出的人。



      第二篇〈體別〉,劉邵認為具備中庸資質的人,應當是性格中正平和、不偏不倚,這樣的聖人是非常少見,偏才的人佔據大多數。所以他從用人的角度,分析了各種偏才之人他們在性格與才能上的優缺點,以便領導者在選拔人才時有個參考借鑑的標準可以依循。



      第三篇〈流業〉,劉邵以道德、法制、權術為基礎,將輔助君主的人才分為十二種類型。敘述針對不同才能的人,分別具備哪些特徵,以符合君主面臨當時代需要大量人才的需求,方便他們選出符合他們心目中合適的人才。



      第四篇〈材理〉,劉邵將天下的理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道之理,有關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原則;第二種是事之理,有關法律政治方面的原則;第三種是義之理,有關禮法制度與教化人心方面的原理;第四種是情之理,有關世態人情方面的原則。人的資質才能各有不同,不同的人才適合學習的道理也有所不同,人的氣質才能要能與上述這四種理相符合,才能成為一方傑出的人才。



      第五篇〈材能〉,本篇旨在闡述人的材質與能力之間的關係,擁有什麼樣材質的人,就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根據每個人材質與能力的不同,讓其擔任適當職務,這才是對人力資源最好的運用。如果能擔當大任的人,只派他去做小事,他當然也可以勝任,但卻造成了人才的浪費。所以,大材大用,小材小用,應當依據每個人的能力去賦與他最適當的職務,才能使人才得其所用,是最恰當的用人之道。



      第六篇〈利害〉,本篇旨在針對清節家、法家、術家、智意、臧否、伎倆這六種人才,在〈流業〉篇的基礎上,探討他們待人處事與從政治國的優點與缺點,更進一步深入的剖析。



      第七篇〈接識〉,我們在和別人相處交往時,難以避免的會先入為主對別人有一個高下優劣的評判,這會影響到我們對於人才的認識,這種先入為主往往和我們自身的才能與觀點息息相關。別人的才能性格與我們相近的時候,就會很容易的接納對方;反之,則會覺得格格不入,怎樣都看他不順眼。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選拔適合的人才,首先要放下心中的成見與個人的好惡,這樣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人的才能與價值所在,而不會產生識人不清或錯用人才的弊端。



      第八篇〈英雄〉,這篇旨在闡述劉邵對英雄人才品鑑的觀點,他認為「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這句話是說:「聰明毓秀的人是英,勇猛無雙的人是雄。」前者在智慧謀略上能超凡脫俗,後者則在武力膽識上有過人表現,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的人,才能稱得上英雄。英雄型的人才可以成為領袖人物,例如:楚漢相爭時的劉邦,最後戰勝了項羽,成就帝業,開創漢朝。劉邦懂得知人善任,在智慧上他雖不如張良、蕭何,卻能令他們心悅誠服,甘願為他效忠;在武力上他雖不如韓信,但因為能夠重用韓信,所以能夠得到韓信的輔佐。雖然當時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是英雄型的人才,但他輸給劉邦最主要就是他不懂得用人,導致底下能臣紛紛離去,有些轉而投入劉邦陣營,成為他的助力,諸如:韓信、陳平等人。如果只具備英才與雄才其中之一,雖然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但只能是輔佐的人才,無法成為領導者。例如:張良才智過人,是英才的典範,可是他身體不好,不能尚武,只能跟隨在劉邦身邊輔佐他。韓信勇猛過人,是雄才的典範,但是他在智慧權謀上略遜張良一籌,所以只能輔佐劉邦,成為帶兵打仗的將領,終究無法成為帝王。



      第九篇〈八觀〉,提出八種觀察一個人的品格與才能的方法。



      第十篇〈七繆〉,指出在品鑑人才的時候,容易犯的七種錯誤。



      第十一篇〈效難〉,一個領導者急需尋找適當的人才,就必須要得知人善任,然而知人善任會遭遇兩種困難,一者是知難,即知人的困難,人心難測,單憑表面上的觀察,容易被其誤導;再加上鑑別者先入為主的觀念,也可能會有看走眼的情形發生,把蠢才當成英才;把英才當成蠢才。一者是效難,辨識出了人才,卻無法舉薦人才,使其得到任用,發揮他的才能。這就是所謂的「懷才不遇」,即便有過人的才能,卻無法被領導者認識,而無法獲得一展長才的機會。



      第十二篇〈釋爭〉,人難以避開爭強好勝之心,然而一切人際關係的紛爭都源自爭強好勝,因為想要高人一等,就必須把別人踩在腳底,但是沒有一個人願意屈居人下,於是對方就會開始反擊,到最後落入無止境的你爭我奪糾紛之中,這是社會中隱藏的亂源。歷史上許多奸臣都是因為他們不擇手段的為求上位,為了獲得名利權勢而不惜傷害別人,爭強好勝,又不甘屈居人下。這種人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例如:唐朝的李義甫,他得罪宰相長孫無忌,原本要被貶離京城,後來他向高宗奏請改立昭儀為后有功,而受到重用,後來更為武后剷除一切反對她的勢力,不惜栽贓陷害忠良。李義甫做這些事情,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權勢,而非為了實現政治理念,使他成為自私自利的小人。



      這些小人在爭權奪位實不擇手段,傷害許多正直善良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同路人也都不惜傷害利用,等到大家認清他的真面目後,就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而他的惡行被公諸於世後,更會遭到法律上的制裁,最後連性命都保不住。因此,想要獲得功成名就,只知道爭權奪利是行不通的,還必須要有「不爭」的修養,即不爭名奪利,且能夠對其他競爭者抱持寬容的態度,凡事留有餘地,是給別人活路,也是給自己活路。這種「不爭」的處世態度,是源自《老子》的思想,這也應與曹魏時期崇尚清談的風氣有關,當時知識份子喜歡談論三玄,《老子》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篇幅有限,本書無法完全收錄全文,筆者在其中六篇做完整的詮釋解析,分別是〈九徵〉、〈體別〉、〈流業〉、〈材理〉、〈八觀〉、〈七繆〉。〈九徵〉、〈體別〉、〈流業〉、〈材理〉這四篇是《觀人經》品鑑人物的基礎,透過這四篇可以看出劉邵所建立辨識人物的理論性架構;〈八觀〉、〈七繆〉這兩篇則可視為是品鑑人物的具體運用,針對在辨識人物上遇到實際情況,以及大家常犯的錯誤做詳細的解說。



      本書在每段原文後都附上白話翻譯,並以歷史故事來佐證,帶領讀者了解本書的思想。筆者在原文的翻譯上,採取的是以上下文意所形成的語文脈絡來做詮釋,而非只著重於字面上的理解。因為一個字、一個詞乃至於一句話的形成,有它獨特的語文脈絡,必須放在這個脈絡去理解,才能做出較為貼近經典原文的詮釋。此外,本書的歷史故事是參照正史,並根據《觀人經》的思想脈絡撰寫出來的小品故事;換言之,本書是以歷史故事作為詮釋的手段,其目的在於幫助讀者掌握《觀人經》的原文,而非鉅細靡遺的將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敘述一遍,因為歷史事件有其發生的社會背景與情境脈絡,這與《觀人經》的思想脈絡不可能完全一致,為了以歷史故事來作為《觀人經》的思想詮釋,無可避免的會有些虛構的成份,但這是建立在不扭曲歷史的基礎之上。在參考書籍方面,本書主要依據二十四史與清史稿,並輔以《世說新語》和《太平御覽》等書改編成白話的歷史故事,在取材方面堪稱可信。




    其 他 著 作
    1. 現代公職第90期:探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2. 教育行政學(高普考、三四等特考、研究所、各類相關考試適用)
    3. 教育行政學(教師甄試、教師資格考適用)
    4. 課程教學與評量(教師甄試、教師資格考適用)
    5. 現代公職第89期:政府人力資源規劃與召募遴選
    6. 現代公職第87期: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專題
    7. 現代公職第86期:動機理論在公共行政人員激勵與應用
    8. 課程教學與評量(教師甄試、教師資格考適用)
    9. 教育行政學(高普考、研究所、各類相關考試適用)
    10. 教育行政學(教師甄試、教師資格考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