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卓權教授推薦序
欣聞卓克華教授又有新著問世,他著述之豐,領域之廣,即使在競爭激烈的台灣史學界也是堪稱少有的異類。拜讀克華兄的大作,可以發現他所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年代的跨距更從明鄭、清代、日治到現代,他的研究區域也遍及台灣中、北部與金門地區。這種近乎拚命式的研究取向,套用他常對老友同道的自我揶揄「是為生活謀,不得不爾的專業打工研究」。然而,這些「打工研究」的成果,由於他對史學專業的執著與絕不草率的治學態度,不但讓他逐漸累積了豐碩的著述,也讓他在家族史與古蹟調查研究的領域中,卓然有成,自成一家。我們透過這本《台灣家族人物與古蹟歷史》一書,便可以略窺一二。
本書為家族與古蹟系列著述的第二部,共收入大作十三篇(含附錄四篇),內容涵蓋了台灣傳統家族四篇,分別是新竹北門鄭家、宜蘭員山周振東家族、彰化社頭劉氏宗族、桃園大溪內柵埔尾簡氏家族等;兩篇有關馬偕的淡水理學堂大書院與墓園調查;另三篇分別是戴炎輝行誼與老屋、明寧靖王在台事蹟與墓園調查、畫家楊三郎伉儷的藝術創作與其永和網溪別墅;附錄四篇,其一為陳星聚與台北建城,其一為《台北知府陳星聚評傳》之書評,其一為施琅在台現存史跡,其一為台中張廖家族與家廟。由於這些作品大都為克華兄歷年參與古蹟或歷史建築修復調查案的「打工研究」成果,往往無法按照自己的興趣取向與專長領域做選擇,當然更無法把每篇研究都按學術論文的規範來進行。這固然是克華兄的無奈,但從另一角度視之,這種無奈,反而讓他得以更接地氣的拋開學術規範的限制,讓這些作品沾染更多的感性,讓讀者可以輕鬆的開卷閱讀。
由於家族組織是華人社會結構的主要元素,而且台灣的地方發展、社會流動以及目前在歷經劫難後倖存下來的古蹟文物,大都與當地的家族發展和特出的家族菁英,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所以從事家族、人物與古蹟歷史的研究不但是重建社區史以及地方史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了解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的重要依據。我們更可藉此閱讀中,讓先來後到的下一世代台灣人民,能夠了解各自不同的與相同的處境,從而產生脣齒相依,生死與共的情懷。這才是我主動為克華兄自請寫序推薦的深層期盼。
我與克華兄相知相惜將近三十年,他為生活「專業打工研究」古蹟的年月,也是我為了沉重的房貸「業餘打工導覽」古蹟的年月;不同的是他的「打工研究」,為我們留下一篇篇研究導覽的素材;我的「打工導覽」,卻讓我走上了台灣史研究的不歸路。這種有點意外的交集,也該稱得上台灣史研究的一段佳話吧 ! 其實拜讀本書,正因為這種交集,令我突生不少感慨。因為他在書中所暢談的新竹北門鄭家,曾經一連好幾年都是我導覽解說的重點古蹟;他所談到的戴炎輝先生,我曾因研究《淡新檔案》之故,多次拜訪他的溫州街日式官舍,蒙他親自指導檔案的運用,他時任總統府資政,所以大門口還派有警衛駐守,當時的資政都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之士,深受總統倚重,可不像現在那樣窩囊。至於附錄所寫的台北知府陳星聚,在淡水廳同知任內與我的先祖黃南球頗有公務私誼的關係,台北府城興建時應該也被「義捐」了不少築城經費,我撰寫「黃南球年譜」時,還給陳星聚下了一句「精明幹練、老於官場」的好評。正因如此,拜讀本書更令我的血液加速流動。
居於上述的種種因緣際會,我樂於為克華兄的大著寫序推薦,希望台灣史的初學者和從事古蹟導覽的文史工作者都能把本書作為案頭參考之作,好好拜讀;看他如何應用史料文獻,看他如何抽絲剝繭從細微處下功夫,更要學習他如何從古蹟與建築中發現歷史。
?
黃卓權
寫於關西廣泰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