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克華兄與我都是臺灣史學界的同行,在這個圈子裡,通常工作目標是在一級期刊發表論文,參與國際級的學術會議,或每年向科技部申請專題研究計畫,歷史學系或研究單位進行評鑑時,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年復一年,很多人身陷其中,我也在內,但是克華兄似乎走在另一條路上。
我最早注意到克華兄的作品,是他有關清代行郊的研究,啼聲初試,即受矚目。這些年來,他與建築師合作,進行臺灣各地的古蹟調查、研究,如民間的寺廟、舊宅,也有官方的衙署、館邸,近代的郵局、燈塔等,使得他的著作目錄洋洋灑灑,研究課題紛雜多樣。這樣的研究路徑見不到史詩般的大歷史敘事,不是通論數百年的長時段架構?這些「雜文」如同一塊塊紅磚或青石,散落一地,固然不成片段,但若巧手堆砌,雖不敢說是七寶樓臺,至少是便利後學的街衢巷道。
這些年裡,克華兄結集成書的作品有《民間文書與媽祖廟之?究》、《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從古蹟發現歷史:家族與人物》、《寺廟與台灣開發史》等,這些書名其實代表著克華兄對臺灣史的解讀,?及歷史研究法、文獻解讀、臺灣的歷史脈絡。今年出版《臺灣古道與交通研究─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二》,?入十篇文章,談論主題?及古道、海關、燈塔、郵局、鐵路驛站等,年代大致是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變遷,全書勾勒的是清朝統治下的臺灣走向現代化的歷程。
克華兄走在一條行人不多的研究路上,他用古蹟說故事,臺灣歷史的底蘊,靜待讀者探尋。
陳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