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織物地圖3:從絲繭、編染、刺繡,踏尋泰國與印度交織的金黃國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39207
康雅筑
田園城市
2019年5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739207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2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欣賞
同
類
書
推
薦
世界民藝之旅:看見手作工藝的風土與文化之美
回歸線Re-turn-Vol.007 擴延的對話
2022國際彩墨夢想家園藝術大展專輯[精裝]
臺中市第27屆大墩美展專輯[精裝]
乖,你聽畫:希臘羅馬眾神篇──聽懂神話看懂神畫,那些西洋古典藝術的超狂神蹟!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
織物地圖2:羊毛、紡線、古文明織出的秘魯纖維工藝
布頭布美
內
容
簡
介
透過台灣藝術家的觀點,認識泰國與印度的纖維藝術
旅行×手工染繪×布料雕版印刷×傳統織機
作者康雅筑以藝術創作者的視角,帶我們認識泰國與印度的織物。旅程由曼谷開始,途經素可泰的金色織物博物館,來到盛產蠶絲的泰國東北部,參訪各織布村的絲織工作室,有專為皇室製作的金箔絲線,也有以紫膠蟲與植物染出的自然色調。而後造訪西北部山區,認識高山部族的傳統棉織技藝,並在清邁的大象手抄紙園區,思考對環境友善的纖維技藝。
接著她抵達印度西部的喀期縣,這裡的遊牧民族善於刺繡,他們身上精巧的拼布與鏡面鑲繡,點綴著烈日下的沙漠;在中部的老舊編織工廠中,則看著塵封已久的提花織機,與紡線的織女一同感嘆手織工業的凋零??透過這些由纖維交織出的故事,我們得以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找出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
目
錄
作者序──如冠毛般隨風移旅
?
泰國中部地區
曼谷 Bangkok──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的融合
阿育陀耶城 Ayutthaya──舊王朝的古城風華
叻丕府 Ratchaburi──遷徙與貿易影響下的多元化
素可泰 Sukothai──古城中的磚瓦與織物
?
泰國東北部地區
素輦 Surin──大象的故鄉
烏汶府 Ubon Ratchathani──受寮國影響的文化特色
烏隆塔尼府 Udon Thani──古文明與當代的融合
坤敬 Khon Kaen──滋養棉織文化的區域
黎府 Loei──編與織結構出的生活樣貌
?
泰國西北部地區
楠市Nan──泰國傳統工藝歷史的必訪地
清邁Ching Mai──多元文化孕育的歷史古都
?
印度西北部地區
古吉拉特邦 Gujarat──民間刺繡工藝文化
喀期縣Kutch──源於大地的養分
?
印度中部地區與西部海岸
那格浦爾 Nagpur──印度的中心點
孟買 Mumbai──現代與過去兼容並蓄
?
後記──學習纖維之生命感悟
?
序
作者序
如冠毛般隨風移旅
世上每位來來往往的人們,就像是漂浮在空氣中的纖維般載浮載沉,纖維不見得會絞捻成線,就算交織成布也會有磨損的一天,再次成為生活中細小的毛屑,再次浮沉於空氣之中。
美國底特律歌手西斯托.羅德里格茲(Sixto Rodriguez)在他的〈街頭男孩〉(Stree Boy)一歌中唱著:「街頭男孩,你在外太久, 街頭男孩,難道你沒有感覺要回家…… 你回家但你不能留下來,因為有些東西總會把你拉走……」流浪在外時,這段歌詞令人心有戚戚焉。
世界太大,有太多新奇的事物等待探索,亦是激發創作靈感的泉源,而它就如洪流般滾滾而來,沖擊著我試圖要落腳的根。朋友說,我像風一樣自由,經常旅行,但我倒覺得自己像是長在蒲公英花上的一根細小的白色冠毛,當風吹來便可帶我遠行。
孤獨是藝術家在創作歷程中的課題,亦是旅行者得經常面對的狀態,而人生在每個階段對於旅行的真諦,總因著自己當下的身心靈而改變。大量行走帶來身體的疲憊,有別於創作時的勞動;同樣在身體過度使用的狀態下,創作時腦袋是緊繃地運轉,而旅行時則是恣意思考,放慢腳步感受生活,觀察來往移動的人事物,因為慢,更能體會當下。
書寫第三本《織物地圖》時,我的思緒一直是跳躍的,不斷在記憶中迴盪,流連於不同的時空與文化裡,使得思緒與身體彷若分離。這與本書的時序沒有太大關係,當我在不同國家文化中遊走,技藝的溫度、材質的背景、織作的源流與歷史的脈絡,彼此不斷交織串連,同時亦勾起那些短暫交會的人生故事。
童年養蠶經驗開啟對蠶絲織物的興趣
?
記得小時候養蠶的課程期間,約莫春季四月左右,校門口總是有一些販售蠶寶寶給小學生飼養的小盒子,裡面放著幾片桑葉與兩、三隻蠶寶寶,每位小朋友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地照顧牠們。飼養期間阿爸會趁假日到山區採集一些桑葉給蠶寶寶吃,萬一葉子水洗乾淨後沒有擦乾,就會導致蠶蟲生病。我們得隨時觀察蠶蟲的排遺顏色與樣態,瞭解牠們的健康狀況,同時還要避免蠶蟲們被螞蟻侵襲,算是極具挑戰的學習課程。蠶蟲蛻皮多次後,開始在盒子角落吐絲結繭,這是年幼的我們最期待的階段─努力飼養的小生物開始轉變,驚訝於牠們可以吐出纖細的絲,還變成一顆橢圓形的球狀蠶繭,接著大家又開始期待蠶蛹蛻變成蠶蛾,然而在蠶的生命最後,卻讓我忽然不知所措,因為蠶蛾下了一整盒滿滿的蠶卵。
第一次飼養小生物的經驗,成為我了解蠶繭的第一堂課,這年幼記憶也在後來研究蠶絲織物的過程中,不斷被勾起。蠶極小的生命體擁有極大的能量,與人們的關係從遠古至今依舊密不可分。
蠶絲產業在台灣曾經相當興盛,但是因為現代消費模式改變,在地購買的需求降低,加上外銷的低價競爭、原料生產的斷裂等因素,這需要大量手工勞力的傳統產業逐漸歿落。不僅是紡織業,隨著時代變遷,產業與生活總會有所更迭,當我在泰國與印度再次遇見傳統織物的溫度與故事,彷彿也回到記憶模糊的過往年代。
以藝術家的視角穿梭於各種纖維媒材
?
《織物地圖》第三集收錄的泰國與印度織物介紹,是跨越多個世紀的纖維媒材文化,其中不乏身為創作者的我與媒材們連結出的想像,用藝術家的視點串起這些關於纖維的鏈結,追尋關於生命萬物的本質與勞動存在的價值。
在泰國,我看見人們虔誠的信仰與織物紋樣之間的連結,大量竹編器皿運用在生活中、細膩處理蠶絲蘊含對生命的珍惜態度、棉紡織在社區發展下的成長、少數民族部落與環境相依的生存法則……所有的色彩與故事藉由一上一下的交織,持續書寫著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印度,我看見農人手拿蓬鬆的棉團、臉頰流下堅毅的汗滴,黃昏的夕陽灑落在蹲坐角落紡紗的阿嬤身上,以及堆著厚實棉絮、停止運作的織機紡廠,或是腳踩在堆積如山的棉花上,那彷如飄在雲端的不切實感……所有縱橫交織的棉纖透過不斷紡捻,在叩叩聲中成就為織物。
發展出相似織物文化的泰國與印度
?
如果灰塵是日常生活的痕跡,那麼製造灰塵的棉絮纖維則是貫穿古今中外、連結東西方所牽引出的全球之旅,從培育纖維植株與動物、纖維的採收與捻紡、織物的編織與生產、工業的發明及商業交易,均是一部關於生命、權利、政治、經濟的世界史,而這些旅程與記錄,也影響著我的創作發展,以及看待生命的態度。
第一集《織物地圖》廣泛介紹纖維的不同面向,包括傳統工藝、當代藝術、生活美學等層次;第二集聚焦於南美洲秘魯的動物纖維、古文明、現代編織技藝,以及其與自然宇宙的連結;此第三集則選擇同時收錄泰國與印度,這兩個國家雖然在地理環境、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均頗為迥異,但所發展出的織物文化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僅包括纖維運用方式、生活態度,亦或是觀看的角度,以及其所擷取的成分……也許因為纖維就像是蒲公英花上那一根根細小的白色冠毛,任風吹來均可帶它遠行。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織物地圖2:羊毛、紡線、古文明織出的秘魯纖維工藝
2.
織物地圖:一位藝術家的纖維染織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