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織品的歷史中,無論東西方均有編織畫毯的發展,但在十八世紀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大量機器生產的物品欠缺美學價值,因此出現「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旨在強調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德國也在一九一九年成立包浩斯設計學校,在教育中提倡藝術與工藝技能的融合,發展出結合純藝術與應用美術的纖維藝術,並在許多先進國家持續發酵。七○年代,「纖維藝術」一詞在美國正式確立,這些去除實用功能意義的作品,加深了藝術的形式與創作概念:由地面走向牆面、由牆面走進空間環境,成為獨立的畫作、雕塑或裝置藝術,跨越傳統染織工藝的藩籬,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一環。
每個地方發展出的頂針紀念品,普遍都是以當地的著名風景圖像、國家旗幟或徽章來表現,同時也很容易在頂針的內側,看到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樣或貼紙,但我其實不想讓收藏自異國的頂針都來自中國製造。若仔細觀察這些頂針便能發現不同之處,例如古巴的頂針,是手工製的陶頂針,上面有三猴「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的雕刻,是正道的象徵,而我在古巴也常看見這三猴的形像;立陶宛是以當地盛產的琥珀石頭釘鑲在頂針上,很有當地的特色;位在北美、景觀壯麗的加拿大,則選用了森林裡的熊來象徵自然環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