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現金的經營者才是「人格者」
對員工來說,有錢、對數字有概念的經營者才是人格者。不然就算再怎麼重視員工,沒有錢也無法讓員工獲得幸福。如果經營者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只會帶給員工以及他們的家庭不幸。
以公司的經營來說,「數字即人格」、「金錢就是愛」。
具體來說,就是經營者要擁有可以應付緊急狀況的現金,以及理解這些現金數字是從哪裡來的能力。只要懂得這兩件事,公司就不會倒閉,也能讓員工得到幸福。但很遺憾,在這世上有不少經營者完全不懂財報數字。
我待的武藏野公司以經營樂清公司(Duskin,製作清潔產品、提供清潔服務)的加盟連鎖事業,所累積的 knowhow經驗為基礎,針對中小企業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我們服務的對象超過七百間公司。前來拜訪的公司老闆中,有七到八成的人從不看自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他們對於公司現在到底有多少現金、還有多少錢可以拿來投資,一點概念也沒有。可以說懂得掌握營業額和利益的老闆,算是很稀少難得了。
下田茜是喜芳園公司的社長,其公司專門提供辦公室租賃觀葉植物服務。她曾問我們:「毛利是什麼? 為什麼利益分那麼多種?」可想而知,她的公司的財務狀況是虧損。說白一點,她的公司還沒有倒閉,只是運氣好而已。
像這樣的經營者,在中小企業並不少見。連老闆都這樣了,更別提底下的幹部或一般員工,每個人對數字的態度可以說毫不在乎。所以大家才會無視利益、毫不在乎的降價賣掉產品、採取沒有效率的工作方式等。這就是中小企業的實際狀況。
「我原本就對數字很不拿手,現在才開始學這個也來不及吧。」
「我們公司員工的教育程度都不高,教會他們看這些數字根本是天方夜譚。」
每次我提到「數字是人格」時,很多老闆或幹部都用上述的推託之詞,舉白旗投降。但了解數字真的很困難嗎?
我想大概是他們以前念書時,為了學會數學而吃了不少苦頭,導致現在一聽到數字就害怕。但經營公司用到的數字,和在學校學習的數學完全不同。在做經營判斷時,不需要困難的計算。只要會加法和減法就夠用了。
經營者甚至不必去記一些莫名其妙的財務指標,因為那只是顧問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聰明,所製造出來的數字而已,在實務上一點用處也沒有。至於必看的數字只有兩個,一個是現金,以及產生這些現金的必要數字,其餘都只是附加的東西。
只要重複理解這些重點數字,每個人對數字的掌握能力都會變得更強。就連一開始很灰心、連毛利都不懂的下田社長,現在看到數字也完全不害怕。出租觀葉植物這門行業的勝負之處,在於植物的存活持久度。活的越久,就可以減少進貨,也能降低售價,於是毛利便會增加。
下田社長在理解毛利的意義後,設法把植物放在空調不會直接對著吹的場所,成功延長植物的壽命。光是這麼做,下田社長不僅大幅改善公司的毛利,原本赤字的經常利益到了本期(2017年度)轉虧為盈,還多了兩千萬元的盈餘,成功成為了不起的「人格者」。
經營公司?你得懂得借錢
「我學過財務報表,而且我對數字的概念很強,不用擔心。」完全不看數字的經營者很可怕沒錯,但像這種自信滿滿的主管更要多加注意。
由稅理士或會計士(按:日本的稅理士指稅務師;會計士的專業則是審計。而臺灣的會計師須具備這兩項能力)撰寫的財務書籍中常會提到:「自有資本比率高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因此,千萬不要借錢。」
所謂的自有資本比率,是指包括借貸金額在內的所有資本中,不用還款的自有資本所占的比例。假如是零借貸,就表示自有資本比率為百分之百,他們認為這樣的公司才健全。
偏偏有一些經營者堅信這種似是而非的數字觀念,不加思索的全盤接受這個主張,即使現實上公司需要錢,他們仍以為減少借貸金額才是正確的做法。
但這種想法對公司經營來說是致命的。
堅持零借貸,就無法按照經營者想法增加能自由運用的現金量。以開頭提到的森中公司為例,若現金太少,萬一遇到緊急狀況,就沒有多餘的錢來拯救員工的性命,或是投資設備、併購等。
也許有人認為,假如遇到非花錢不可的狀況,到時候再向銀行融資就好了。說實在,這個想法太天真了。「我有員工在國外病倒了,想要包機去救他,請借我錢。」我敢肯定的告訴你,沒有一間銀行會因為這個理由,答應借錢給你們公司。
一旦現金不足,不只無法應付個別狀況,還會增加因為籌措資金困難而倒閉的風險。明明有賺錢,卻因為缺少現金而倒閉的公司比比皆是。公司倒閉的話,員工和他的家人都得喝西北風了。
經營不是看「率」,要看「額」
再舉一個經營者對數字囫圇吞棗的常見錯誤:不看「額」,只看「率」。
假設有兩個事業部,一個是毛利率20%、營業額一億元的A事業,一個是毛利率5%、營業額10億元的B事業。各位覺得對公司來說,哪一個事業部比較重要?
用「率」來思考數字的經營者會認為A事業是優良事業。因為,A事業的成本為8000萬元,B事業的成本為9億5000萬元,投資B事業要花比較多錢,而且毛利率低,資金效率低,所以當然A事業比B事業還要優秀。
但是大家只要計算利益額,就知道這個看法是錯誤的。A事業所產生的利益是2000萬元。相較之下,B事業的利益是5000萬元。以金額來看,B事業帶給公司的貢獻遠高於A事業。
不理解這件事的經營者,就會把精英員工集中在A事業,使B事業變得搖搖欲墜。當重要的支柱產生動搖後,公司也會跟著步入衰退。
額(量)比率更重要的道理,不只適用於金錢。
以日本拉麵店的座位安排為例,因為拉麵店最主要的顧客是單獨用餐的客人,多數的店家都是以吧檯座位為主。設置兩人桌、四人桌只會浪費空間,所以設置吧檯座位最能提高效率。
但是,位在拉麵激戰區東京五反田的人氣店「拉麵 Nagi」五反田西口分店,卻刻意把所有座位改裝成效率較差的桌型座位,結果大獲成功,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其他拉麵店內無法好好放鬆的情侶與家庭客層,一口氣大量增加。當然,來店的客人不可能剛好把所有桌子的座位數塞滿,一定會出現一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座位。但空間效率不高沒關係,只要整體來客數增加即可。這就是因為不在意「率」只在意「量(客數)」而贏得勝利的例子。
支撐經營最大的力量不是「率」而是「額」。附帶一提,許多稅理士和會計士都喜歡強調「率」。他們最常用來評價企業的指標,如資產報酬率(ROA)、自有資本比率、總營收營業利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每一個都是率。
說穿了,理解這些指標一點意義也沒有。
比如說,所有業別的資產報酬率(ROA,淨利�資產)平均為3%(製造業為4%、非製造業為2.6%左右),超過這個數字的就是優良企業,但這只適用於擁有龐大固定資產的大公司。靈活的中小企業如果只有2%到3%的程度,絕對在一般水準以下。
大家注意到了嗎?這些指標會因為企業規模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義。對經營者來說,若把這些指標當成標準,很難當作經營的工具使用。
前面提到,經營者看數字只要懂加法和減法就很夠用了。率是除法,不懂沒關係。會怕數字的人可以不用看率,相反的,對於已經習慣看率的人來說,應立刻回歸到基本的「+」和「-」。
推薦序
手上的「錢」,絕對比營業額做了多少還重要
當我看到本書第2頁,忍不住在臉書上分享:「每個老闆、員工都該懂的數字觀念!」我每次出去講財務會計時,總是再三強調,看報表一點都不難,只需要懂加法跟減法,這個你小學就會了。
會計是將企業的營運活動分類、記錄,並編制成報表的學問,但經營者只需要看懂報表的每一個項目代表什麼意思,根本不需要學習怎麼編報表。
一般常見的錯誤認知,就是「營業額等於我賺的錢」。以健身房為例,老闆預收了一年會費很開心,馬上就大手大腳的花掉,覺得自己好會賺錢,完全忽略接下來一年還有租金、水電、教練的薪水沒付。
事實上,預收會費等於「負債」,因為健身房還沒有提供服務給會員,也就是說,這筆錢根本不是扎扎實實、心安理得已經賺到的錢。缺乏淨利觀念的企業很容易倒閉,而不懂現金重要性的企業,不管有多賺錢,也同樣面臨高昂的流動性風險──只要一跳票、只要員工的薪水付不出來,即使損益表的淨利為正,公司依然會關門大吉。經營主手上的「錢」──現金存量,絕對比你這一檔促銷營業額做了多少還重要。
雖然我屬於常被眾人恥笑的「會計師創業」,做生意相對保守,但我和廠商往來喜歡用現金結算,而且我選擇在公司現金仍然充裕時,就向銀行貸款,以免萬一突然看到一個機會,或者臨時需要資金周轉,才不會碰到銀行不認識你,或不敢借錢給你的窘境。
良好的數字觀念不是只有經營者需要,而是全體員工都得有這樣的概念。我除了幫同仁們上課,平常公司各種決策大都是計算的結果。
例如紙盒一次要做3,000個,還是1萬個划算?假設主管和員工沒有數字觀念,很容易會選擇做1萬個紙盒,因為他認為這麼做能壓低紙盒的單價,成本比較便宜。然而他卻忽略紙盒也需要大量的倉儲空間,倘若公司的銷售速度不夠快,那麼紙盒的倉儲費很可能比製作費還貴。
又例如,同仁的績效是以營收計算,而非毛利計算,「金錢會改變人的行為」,很有可能造成業務同事接了大量低毛利的單,卻浪費了企業的關鍵資源。
本書裡面說了很多觀念,除了需要各位細細體會,也必須落實在企業的大小決策上──少犯一點錯誤,多做一些正確的決定,就能幫助企業活得更長久。
?
執業會計師、童顏有機創辦人�潘思璇(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