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瞭解解剖學真的對描繪人體有幫助嗎?縱使不懂解剖學,只要照著模特兒姿勢臨摹就可以了吧?「北齋漫畫中的人物,絕頂巧妙的動作令人驚艷,但這絕非因為北齋在學校學過藝用解剖學。」大家有這種想法是理所當然,相信北齋肯定累積許多素描經驗,才能在腦中構築清晰的人體結構與精細的人體動作。每天睜大雙眼仔細觀察人體、勾勒成千上萬張素描,年復一年的累積經驗,終能全盤掌握人體結構。但現在,若擁有解剖學知識,便能「抄捷徑」學會前人費時費力才發覺的大量人體構造知識。
學習解剖學的優點之一是能在腦中存有骨骼與肌肉的形狀、位置、運動等基本概念,有助於描畫出自然生動的人物。事實上,葛飾北齋曾於1806年左右,約40歲後半時拜接骨師始祖名倉彌次兵衛為師,致力於鑽研人體骨骼,他曾說過「我終於學會描繪人體的真正手法了。」
除此之外,學習解剖學還有助於瞭解「解剖學專業術語」。對人類來說,能以語言呈現的東西比較能夠喚起注意。只要將「尺骨莖突」、「解剖鼻煙壺」等名稱和所在部位的用語匯入我們腦中,並在人體模特兒身上一一對照,下次再聽到「尺骨莖突」等詞彙時,便能迅速喚醒腦中記憶且清楚想起相對應部位。而相反的,只是單純以「那個凹洞」、「那個突起」去稱呼人體特定部位,不僅容易遺忘,也無法明確傳達給對方知道。因此記憶部位名稱,也是加強觀察力的手段之一。
相信有些人看再多骨骼或肌肉圖片,也難以將這些部位立體成像於腦海中。因此本書不僅收錄平面圖片,也嘗試使用3D列印機輸出列印立體骨骼,並透過在骨骼上勾勒肌肉的方式製作三維人體模型。前陣子剛好有機會在長崎大學醫學部演講,我讓二名學生體驗使用3D列印筆在事先以3D列印機輸出列印的手骨上畫「內收拇肌」。學生的反應相當好「好有趣,好想嘗試畫其他肌肉。」無論3DCG技術多精進,仍舊比不上三維立體模型的質感與真實比例感。能隨心所欲在三維空間中描畫立體物件的3D列印筆真的是相當好的工具。使用3D列印筆,用自己的手在三維空間中畫血管和神經;畫出有精準起點和終點的肌肉、肌腱,相信這樣的「3D列印筆解剖學課程」將來勢必越來越普及。
市面上有不少藝用解剖學書籍,大致分為兩類。一為偏向「解剖學用書」的類型,書中盡是介紹肌肉的起點、終點、功用等;一為「骨骼•肌肉畫冊」類型,收錄許多圖片,但說明內文偏少。然而本書添加「自我練習」部分,期望能成為新類型的藝用解剖學書籍。本書收錄的內容或許不如專業藝用解剖學書來得包羅萬象,但針對限縮後的項目,提供詳細解說並培養大家具備「仔細觀察人體的敏銳眼力」。期望大家透過這本書,瞭解解剖學對描繪人體有功不可沒的貢獻。大家或許覺得書中的解說內容有些瑣碎,但累積這些瑣碎的描繪經驗,肯定能讓大家在短時間內提升畫功,將人體畫得更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書中隨處有從解剖學觀點解讀畫家、雕刻家作品的小專欄。其中一篇2700年前古老亞述帝國人的壁畫,就解剖學來看,當初的壁畫能畫得如此精準,實叫人感到驚訝。
本書是「藝用解剖學LESSON」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內容為「手」和「手臂」的主要骨骼與肌肉。解剖學中的「上肢」除手與手臂外,還包含鎖骨、肩胛骨的「肩胛帶」,但在本系列書籍中,關於肩膀周圍的構造將於續篇的「胸廓與軀幹」中介紹。
最後,感謝擔任本書人體模特兒的Mer先生、中山翔太先生、米田博一先生,以及實驗?MUDAI。也衷心感謝為書中解剖學術語進行校對的高橋研一先生、青幻舍編輯細田繁先生、協助書中圖片與照片拍攝的折笠正史先生、協助插圖製作的田中李奈先生以及助理谷川宗壽先生。
2016年11月
原島廣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