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
擲地有聲的華文新約導論
我經常建議已經牧會一陣子的牧師,回學校旁聽開給道碩新生的新約導論課。他們的反應通常是訝異與不解,想要知道為什麼。我認為,孫寶玲博士的這本新約導論,恰恰好可以回答他們的問題。
我很有幸,在近期講授新約導論的課堂上,能夠使用德席爾瓦(David deSilva)經由校園書房出版社翻譯、出版的《21世紀基督教新約導論》。這本相當優秀的導論,英文版發行於二○○○年初,我常常感嘆,從那時起此領域便沒有更新的著作。再者,等到這些來自西方的作品翻譯完畢,學術研究的重心必定已經向前發展。這是為何,我很高興看到一位華人學者肩負起重任,為中文世界引介當前新約研究的最新發展。在本書中,孫博士援引使用許多西方的原始資料。閱讀中文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閱中文文獻,但相對來說,英文較不精通的讀者定能從書中孫博士對英語相關研究的概述,以及他與之互動交流中受益良多。此書能帶給讀者與學生的益處,說明如下。
第一,孫博士利用當代的例子來闡釋古時的某些處境。談到聖經的寫作者時,他往往會共同提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與我們所處的時代。他在這方面的努力恰到好處,沒有讓所舉的例過分延展而顯得不合時宜。對學習新約的學生而言,這很重要,因為我們時常在問:所有的這些資料與現代社會有何關聯?孫博士在本書相當多處揭示出經文如何適用於我們的時代。
第二,孫博士畢生都在研究敘事(narratives)。他將敘事學的取徑引入新約導論整體的研究中,在這種方法之下,他得以看見文本背後的敘述。因而本書不僅僅是探討新約成書的背景,而是將新約每一本書的敘事紋理呈現出來,書信當然也包括其中。藉由這個作法,他企圖幫助讀者理解新約書卷與書卷之間連貫的邏輯,以及共通的情節主線。在這點上,這本書與其他較為傳統的新約概論著作比較起來是較為不同的。舉例來說,他對加拉太書的解讀包含了以下幾種敘事:以色列、加拉太人、上帝和基督。孫博士認為,是這些敘事主題的相互交織產生這封書信。更有甚者,在書中他先是論述每封書信的敘事主題,而後說明當中的神學思想,為的是要顯示敘事主題(narrative themes)如何透過這些書信創造了一種敘事神學(narrative theology)。其中特別有幫助的是他閱讀啟示錄的方式,他仔細研究了文本中關於上帝以及信仰群體的種種敘事。我相信,這種方法在不遠的將來會激發另一波採用文學取徑來研究啟示錄,更但願我們能徹底打破舊有(還往往不怎麼有用)的研經典範。
第三,孫博士沒有迴避具有爭議性的主題。他放膽地在書中探討保羅新觀,這在西方已經是普遍的作法,但在華人教會圈還不那麼盛行。此外,他使用後現代的視角討論某些經卷,而這幾本書在傳統論及後現代的解讀上,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他指出「讀者回應」(reader response)以及「文化鑑別」(cultural criticism)對閱讀啟示錄造成的深刻影響,尤其這一卷書歷來於華人教會中只剩下深奧和難以理解一種面貌。孫博士恰如其分地與不同觀點對話,同時也將它們各自的優點容納於他自身的詮釋之中。
第四,孫博士在書中提供自己對新約每一本書神學上的理解和看法,由此看得出他與最新的神學詮釋趨勢保持同步。在每一章的末尾,他逐一闡述每位作者所談論的神學主題,藉此勾勒出個別作者與其他作者的不同,從而讓同一個文本在神學上產出相當豐富多樣的解讀。敘事閱讀法有助於他塑造神學結構,這對敘事取徑有興趣的讀者和學生也很有幫助,可以在釋經的時候仿效孫博士的作法。
至此,我已經指出這本新約導論的各樣好處。有沒有可能將之與德席爾瓦的舊作結合起來使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德席爾瓦的書提供許多相當好的練習機會,學習如何在實際詮釋中應用批判方法,而孫博士的著作則完美地與之互補,因為後者更關注神學論題,這和知道如何使用批判方法同樣重要。有幾位牧會了一段時間的牧師,確實採納我的建議,回到學校旁聽新約導論,他們幾都認為這門課程的內容和構想與幾年前第一次接觸時完全不同──這是因為知識會發展與進化。毫無疑問,這也是為何我們需要閱讀孫博士的這本新書。
曾思瀚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