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以我國老人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為取向
「人口高齡化」是世界已開發國家普遍所面臨的現象,臺灣的人口也同樣面對這樣的現象,一九八四年起生育率(fertility)就低於替代水準,逐漸轉型到低出生的階段,加上醫療科學的改善進步,更使得死亡率逐漸下降,老化的人口增加的比率越來越高。一九九三年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已達百分之七.一,達到高齡化的標準,而在二○一六年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七,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已超過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老化指數(老年人口�幼年人口之百分比)超過百分之一百;到二○六○年,老化指數將高達百分之四○一.五,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的四倍,年齡中位數是五十七.四歲,將是全球僅次於日本第二老的國家,臺灣人口老化程度,老人比率、老化指數不斷增高。而隨著醫療環境改善,臺灣民眾的平均壽命於二○一六年已超過八十歲,並持續升高。人口老化所引發的老人福利、退休準備及安養照顧等議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老人福利」是最迫切需要加強的福利項目。因此,有必要妥慎規劃積極落實我國的老人社會福利政策。由於,傳統重視家庭的因素,由家人或親友自行照顧年老長者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老人照顧方式,老人社會政策將照顧老人的責任歸於家庭。隨著家庭功能衰退,使得老人福利政策及立法需顧及多數老人的需求, 以發揮福利服務的效果。
本書是以老人社會工作為核心,由社會政策與福利服務兩個面向,介紹以老人為對象的社會工作,提供老人服務時需要的基礎知識。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多年來政府參酌先進國家經驗,以經濟安全、健康維護、安養照顧、福利服務等面向為政策主軸。此外,為周全對老人的身心照顧,並就老人保護、心理及社會適應、教育及休閒亦分別推動相關措施。爰此,老人社會工作的研訂和推動,應充分考量老人的屬性和社會環境因素,綜合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一、 個人及家庭因素:如年齡、性別、家庭、婚姻、教育、職業、經濟、居住、生活、健康等。
二、 政策與環境因素:如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照護體系及資源供需、市場狀況等。
三、 支持網絡的因素:如保險身分、經濟能力、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等。
四、 態度與信念因素:如健康態度、保健行為、養老觀念、個人取向及偏好等。
老人的福利議題在高齡社會到來時,是無法以傳統的角度思考,而是需以更多元的服務來面對這樣的挑戰。周延的老人社會政策需要跨部門的共同努力,譬如說,政府提供安全的交通系統,休閒服務單位維持或恢復其行動能力,教育部門提供終身學習方案,社會服務單位提供持續的溝通,醫療部門提供復健方案與疾病預防措施。透過傳統社會、老人團體、志願服務、鄰里互助、同輩互動、家庭照顧和社會服務專業者,以共同促進老人的服務網絡的建立和作為。
在高齡社會裡,健康與福祉被聯合國認定為老人的兩大迫切與普及的社會議題,借鑑福利先進國家的實況,我國在迎向老人社會的來臨,老人福利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老人服務體系,並加以落實,讓人民免於因年齡關係,遭受語言、工作、學習、婚姻、家庭、醫療的不當對待;其次是為老人打造友善的環境空間,以利高齡者的生活及互動;三是增加經費投入老年議題的系統性研究,尤其是健康保健、生活保障、生命價值、生涯安頓等等的工作,以預防代替治療的方式。政策跟隨社會潮流改變,近年來多朝向在地老化與社區、居家的政策發展;而實際社會發展也仰賴政策的擬定與落實。因此「生活照顧」的政策落實,對於實際社會的影響,除了更貼近人民的真正需求之外, 為老人、家庭、社會創造優質的安老環境。
為此,「老人社會工作」實為建置老人福利服務重要的基礎工程,亦為推動周延完整的老人社會工作所不可或缺,為能有助於高齡社會的建構,本書嘗試以經濟保障、醫療保健、安養照護、福利服務等面向為主軸,析論我國所建置的老人福利政策與法規,共計十二單元,以冀能有助於專業服務工作的落實,以期讓高齡者獲得尊嚴、合宜且妥適的生活與照護。感謝秀威數位出版公司的玉成,方能付梓呈現。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之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
民國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