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

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90560
加藤諦三
楊鈺儀
世潮
2018年10月03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2590560
  • 叢書系列:暢銷精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暢銷精選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

      是披著「愛的面具」的施虐者

      直面親子問題,拒絕當隱性加害者

      從顛倒的親子關係中解放人生



      ◎「長不大的父母」一生折磨孩子

      「你真沒用,沒有我你該怎麼辦,我討厭沒用的孩子。」——向孩子要求感謝,並用言語霸凌、洗腦,讓孩子自卑,並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



      「你為什麼不懂體諒我的心情!」————應該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要鼓勵與體諒孩子,卻相反了,變成父母要求孩子體諒、來哄自己。



      「出人頭地什麼的很無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自己在社會上無法出頭地,只好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藉由抬高家庭的價值,而不用去面對自我價值被剝奪等問題。



      長不大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就被迫成為大人

      孩子必須處處照顧父母的情緒、承受父母的言語霸凌

      而他們的父母則像小孩,依靠孩子「為生」



      ◎形成「親子角色逆轉」的原因

      「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經歷極度缺愛的童年,

      他們的內心也還是孩子,

      當成為父母而無法通過工作或愛情自我實現時,

      就會想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滿足自己的幼兒期望,

      他們無法向孩子付出愛,而是向孩子索取愛,

      利用了在經濟、肉體和心理上都沒辦法自立的孩子,

      療癒自己「舊時的心理傷痛」,

      孩子成為父母的玩偶。



      ◎「親子角色逆轉」對孩子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承受過大的情緒壓力,影響身心健康

      因長期受到父母「施恩圖報」,使孩子價值觀扭曲,不相信他人的善意

      讓孩子自卑,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當孩子成為父母,他們會複製同一套作法,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當事人必須覺察到扭曲的親子關係

      否則,只會一再複製同樣的家庭悲劇



    名人推薦



      花蓮縣兒童暨家庭關懷協會諮商心理師 林秋芬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


     





    前言



    第1親子角色互換

    1 父母的角色

    2 不認同自己

    3 沒被滿足的基本需求

    4被壓抑的憎恨

    5 撒嬌的過程

    6 精神官能症的「親子角色逆轉」

    ?

    第2父母內心的小孩

    1 基本的不安感

    2 深刻的傷痛

    3 不被理解的痛苦

    4 感受不到被愛

    5 道德騷擾

    ?

    第3不得不成為大人的孩子

    1 退化的需求

    2 父母的玩偶

    3 戀母情結

    4 依賴孩子

    5 無法確立自我

    6 依賴與敵意

    7 真實的自我

    ?

    第4章? 教養的真相

    1 過份寵愛

    2 隱性虐待

    3愈積愈多的悔恨

    4 轉變成孩子的父母

    5 施恩圖報

    6偽共生假說

    ?

    第5面對現實

    1 強迫性行動的原因

    2 牽拖旁人

    3 家庭依賴症

    4 支配的愛

    5 否認現實的親子

    6 被稱為好孩子的犧牲者

    7 被否定的人生

    8 為了獲得幸福

    ?

    後記





    前言



      約翰•鮑比以研究兒童心理聞名,他曾提出「親子角色逆轉」這個現象。



      所謂的「親子角色逆轉」是指「父母向孩子撒嬌」,但正常來說應為孩子向父母撒嬌,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雙方角色相反了。也可以說是「顛倒的親子關係」。



      本來是父母必須滿足孩子撒嬌的慾望,但卻反過來,變成孩子背負「滿足父母撒嬌需求」的責任。



      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傾聽孩子的聲音,滿足孩子「得到讚賞」的需求。



      但有時,孩子卻必須聽父母自吹自擂,並佩服地說「好厲害!」這就是「親子角色逆轉」。是父母在向孩子撒嬌。



      孩子必須傾聽父母的自我炫耀,並給予讚美,若不這樣,父母就會表現不高興的態度。「親子角色逆轉」對孩子來說是很辛苦的。



      例如母親做了料理。若孩子不說:「哇!真好吃!」母親就會不高興。



      例如父親買了車。若孩子不說:「哇!好酷喔!」父親就會不高興。



      傾聽父母的炫耀成為孩子的任務。



      也就是說,本來是孩子需要父母的愛,卻反過來變成父母向孩子索求這份「必須的愛」。他們就像是「長不大」的父母一樣,向自己的孩子撒嬌。



      若是如此,孩子與其說是被愛,更像是被搾取愛。



      身處「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在育兒上不可能做得好。因此,會演變為育兒失敗,孩子遲早出現問題。



      形成「親子角色逆轉」的問題是,父母本身以為自己是理想的雙親。



      例如母親會說:「我總是會親手做料理給孩子。」



      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親子間形成一體感是最理想的。但是,孩子不會向母親索求一體感,而是母親向孩子索求一體感。



      母親沒有發現,自己在索求一體感的內心有著不安。這就是鮑比所說的「不安全型依附」*。母親內心的不安,會驅使她對孩子撒嬌並想支配孩子,以期在孩子身上索求一體感,但她不會察覺到這件事,而會認為自己做得很好。



      *出自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當我們和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對象互動,對方總是可獲得的、支持的,我們就會充滿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他人也是值得信任的,如此發展出來的內在運作模式是正向的,即為安全型依附;但是當安全感未被滿足,我們會開始擔心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此時我們就會採取不安全型依附(又稱為次級依附策略,secondary attachment strategy),也就是所謂的焦慮型依附與逃避型依附。



      「親子角色逆轉」的雙親,將自己小時候想要和父母在一起的心情,轉換成想要和孩子在一起。父母用自己童年「對愛的飢渴」去攻擊孩子。



      例如小時候想要一起去家族旅遊卻去不了,因此自己成為父母後就會帶孩子去家族旅遊,但這麼做目的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



      也就是說,這些父母利用在經濟、生理和心理上都沒辦法獨立的孩子,療癒父母「舊時的心理傷痛」。

      孩子成為父母的玩偶。



      「親子角色逆轉」的雙親把孩子放進「搖籃」中。因為父母自己在兒童時代沒有被放在搖籃中好好搖過。



      他們想要藉由自己的孩子來滿足那分需求不滿。



      「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會向孩子索求「搖籃」的呵護。



      而「親子角色逆轉」的特徵是,所有本質上的東西都會受到隱蔽。



      「親子角色逆轉」是父母透過「無意識的必要性」*來育兒。孩子成為解決雙親心中糾葛的工具。也就是說,對孩子來說,那是最不理想的成長環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將人的精神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三層。無意識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進入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懼等。



      每個人都有基本需求*,所謂的基本需求,包含人會本能地向自己的父母索求其所擁有的父愛與母愛。



      *請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若這分基本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將來他們成為父母,面對孩子時,就會形成「親子角色逆轉」。對「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來說,孩子成為父母,父母成為孩子。



      就像孩子會緊黏父母,於是父母變得緊黏孩子。



      有些雖結婚生子成為父母,但不代表幼兒期望就消失了。成為父母後,會想在與孩子的關係中,滿足自己的幼兒期望。他們會對孩子採用各種哭鬧、恐嚇、自殘、道德騷擾、情緒勒索等手段,讓孩子滿足自己的願望。



      這就是鮑比所說的「親子角色逆轉」。



      幼兒期望沒得到滿足的父母會向孩子撒嬌,聽見外人稱讚孩子就會覺得受傷,並因而發怒,無法發怒則會鬧彆扭。



      父母成為無理取鬧、愛發脾氣的「小孩」,而孩子成為照顧父母生活和情緒,滿足父母各種期望,不斷自我犧牲的「父母」。

      本來應該是父母要滿足孩子的撒嬌,但親子的角色卻逆轉。亦即,孩子變得必需要滿足父母的撒嬌。



      此外,我們都認同,合格的父母首要的就是體諒孩子的心情。即便孩子再難受,但只要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就會感到安心。因此孩子會放鬆情緒、發奮圖強。



      但在「親子角色逆轉」中,也是反過來──父母會冀求孩子體諒自己的心情。



      依附心強烈的父母,會不停地向孩子傾訴自己生活上的苦惱,他們無法直視自己心中的煩惱和問題,而將孩子捲入了自己心中的糾結。



      若是在生活中「被捲入事件」,我們可以報警,讓警察解決;但若是被捲入負面情緒中,警察是不會前來救援的。



      在「親子角色逆轉」中,父母會用自己的情緒攻擊孩子。將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怪罪到孩子身上,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人身攻擊。



      「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雖打造了一個家,卻不想讓任何人踏入家中一步。雖有自己的家,卻沒有作為共同體的家人。

    ?




    其 他 著 作
    1. 我決定不在意:培養不被負面情緒影響的鈍感力
    2. 焦慮斷捨離:唯有面對焦慮,才能得到幸福
    3.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三版)
    4. 誰的人生沒有挫折:即便陷於不幸,也能再度獲得幸福
    5. 與你的潛意識和解:肯定真實的自己,開啟幸福人生
    6.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愛藏版】: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
    7. 別再假裝當好人很快樂:摘除情緒面具,接納脆弱的自己
    8. 穩:學會接住自己,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
    9. 學著,變幸福:在負能量爆表的路途中,改變觀點翻轉人生
    10. 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為什麼我們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
    11. 你不必活給別人看:覺察謬誤的價值觀,典範轉移的練習
    12. 你的溫柔要有底線:丟開愧疚感,愛自己的練習
    13. 為什麼他只想到他自己:渴求關注、無視他人,你我身邊的常見自戀者
    14. 提分手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好評再版)
    15. 愛上工作:讓你找回奮鬥熱情與生存價值的職場心理學
    16. 人生的悲劇從當個「乖孩子」開始
    17. 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18. 心安就好眠: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如何破除失眠魔咒
    19. 道德騷擾心理學:逃脫「都是為你好」的陷阱
    20. 提分手的勇氣:為什麼我們離不開討厭的人
    21. 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莫名恐慌、容易焦躁、缺乏自信?一本缺乏安全感的人都在看的書!
    22. BYE BYE失眠人生:「心」才是讓你一夜好眠的關鍵
    23. 不做衰神︰成功扭轉六大失敗心理
    24. 別找藉口啦!- 瞬間改變,成就無限
    25. 別跟豬比懶-積極行動讓你與眾不同
    26. 做個真正成熟的人
    27. 敞開心胸•走出鬱卒
    28. 做個真正有自信的人
    29. 找回自信:重建獨立果決的自我
    30. 愛與被愛該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