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70834
黃應貴
群學
2017年9月15日
117.00  元
HK$ 111.15  






ISBN:9789869470834
  • 叢書系列:NC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 規格:平裝 / 352頁 / 25k正
    NC新世紀的社會與文化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金融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導論

    金融經濟、主體性、與新秩序的浮現�黃應貴、鄭瑋寧



    第一章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會計作為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渠道�夏傳位



    第二章

    惡債:卡債、債務人與社會傷害�吳宗昇



    第三章

    晚近科學園區周遭的反農地徵收抗爭:經濟的實質意義、無常空間,與反制性運動�蔡侑霖



    第四章

    資本的幽靈、分裂的主體:魯凱人的日常金融實踐與經濟生活�鄭瑋寧









      一般所說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是指十八世紀下半葉工業資本主義興起以來俗稱的市場經濟,它是建立在土地、勞力、貨幣三者均進入市場的這個前提上。這有別於學界所界定的資本主義:廣義的資本主義包括了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其間的差別可見於資本性質與獲利方式的改變。正如馬克思所說,商業資本、工業資本、以及金融資本都是資本主義不同階段的資本樣態,卻象徵著不同的獲利方式。商業資本是以C—M—C’方式獲利:是商人以甲地低價的商品買入,以高價賣到乙地來賺錢。但此時的貨幣並不具備資本的性質,而是交易、衡量及表現物或商品價值的媒介,其目的為促進貨物或商品流通,提高生活水準。故許多馬克思論者或政治經濟學者不認為商業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一種,如Eric Wolf(1982)。至於工業資本是以M—C—M’方式獲利:是用資本購買機器與原料,經過工廠勞工生產製成商品賣出,利用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價差來賺取利潤。這便是馬克思所說的剝削,而此時的貨幣已是可投資的資本。但新自由主義則是以M—M’方式獲取利潤:資本利得的收入明顯超越勞力生產所得,那些繼承財產越多的人,往往愈容易賺取更多資本利得。由此,金融資本的性質明顯不同於商業資本及工業資本。不過,這並不表示金融資本是橫空出世的當代資本類型。事實上,它早在十七世紀初時就出現了。



      1602年3月20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此一世界首見的股票公司,意味著一種全新經濟制度的面世,讓蕞爾小國荷蘭憑藉新發明的金融力量,逐漸取代西班牙、葡萄牙,一躍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國家。



      事實上,股票公司剛開始出現在西方歷史舞台上時,被認為是不合法的,更不存在買賣股票的場所(即今日的證券公司),而是在街上進行交易。當然,人們也無從獲得有關公司的資訊以及股市漲跌的相關知識。經歷了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這幾百年的發展,西歐及美國才出現了公開合法交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隨著投資(investing)的觀念取代了過去的投機(speculation)看法之後,股票交易才開始合法化。此時,與股市交易有關的知識,更因科技的進步與發明,如電報、電話乃至後來的網路而普遍化,促成世界股市資訊快速的流通與累積,構成必要的知識。此即日後一般所稱金融經濟學的專業知識。



      即使金融活動已然合法,早期社會科學界不甚重視金融在市場經濟或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位置。例如《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就認為金融無足輕重,更重要的是製造業(manufacture)。另如馬克思認為金融在資本主義初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所謂的原始積累(original accumulation),但是到了資本主義晚期越形重要,有其自成一格的獲利方式(即M—M’),甚至取代了所謂的原始積累。相對之下,韋伯則認為金融是確保投資者向社會收取定期上繳財富的權利(the right to receive a tribute from society),投資過程即是一種定期上繳財富的安排(tributary arrangement),金融證券則是對定期上繳財富的保證,確保其能向所有納稅人課稅。同樣地,這些投資者也要向他人支付這種定期上繳財富。由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義務之網(a web of reciprocal obligations)。就此,金融家投資於股票市場時,既展現了其對社會的依賴,更彰顯了社會的整體性。事實上,早期西方學者中最重視金融的當屬韋伯,如同他強調複式簿計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性一樣。至於同時代的宋巴特(Werner Sombart)與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等,更著重企業家的創新,而非金融。



      金融的邊緣化更可從相關知識在早期學界的發展來佐證。一開始,金融就是經濟學中的旁枝末流,只在商學院中傳授,而當時的知識相當欠缺系統性與科學性。到了1950、1960年代,開始有學者以數學公式來呈現金融市場股價的升降。但自1990年代以來,金融經濟學不僅成為商學院的熱門課程,該領域更出現了五位學者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過,由金融經濟學晚進的發展,我們發現金融理論提出了以引擎(engine)做為隱喻,來分析我們的經濟世界,而非以相機的隱喻來對這經濟世界進行忠實再現。故金融理論被視為一種經濟學的展演(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也就是,當愈多人相信並使用這一套知識來了解股市,它就愈有效。但這套知識終究不是現象本身,因此,經歷一段時間後,必定會產生許多例外,因而會產生另一套新的知識理論來加以對抗,以示對先前那一套經濟學知識的反展演性(counter-performativity)。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