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練習,讓自己更快樂:破除快樂迷思,讓生活更快樂,人生更充實

練習,讓自己更快樂:破除快樂迷思,讓生活更快樂,人生更充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20344
索妮亞•柳波莫斯基
謝明宗
久石文化
2016年8月03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9320344
  • 叢書系列:Learning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Learning


  • 心理勵志 > 快樂學

















    正向心理學家索妮亞•柳波莫斯基繼《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另一傑作

    破除傳統,打破迷思,透過練習,構築更幸福的人生!

    綜合心理學研究成果,讓讀者可以更科學地過快樂的生活!





    推薦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黃貞祥)

    自 序:快樂的迷思



    第一部分:人際關係

    第一章:只要跟對的人結婚,就會快樂?

    第二章:婚姻破碎,就無法快樂?

    第三章:只要有小孩,就會快樂?

    第四章:單身,就無法快樂?



    第二部分:工作與金錢

    第五章:找對工作,就會快樂?

    第六章:破產,就無法快樂?

    第七章:有錢,就會快樂?



    第三部分:回首過去

    第八章:健康出狀況,就無法快樂?

    第九章:夢想破滅後,就無法快樂?

    第十章:輝煌歲月後,就無法快樂?



    結論:真正能找到快樂的地方

    致謝



    ?









    〈快樂工作學〉作者: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




      近期研究顯示,不滿意工作的美國人達到前所未有之多。有些人是因為工作讓他們筋疲力盡或厭倦,其他人則認為他們與職業上的成功無緣。財務狀況的壓力(對許多人來說等同於職業上的成功)是不滿的主要來源。確實,當人們被問,假如他們現在可以擁有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大多數人都回答想要「更多錢。」職業上的不快樂可能導致我們質疑我們的判斷力、勤奮或積極性。於是,找新工作的誘惑就顯得難以抗拒,但是新工作真的能讓我們更快樂嗎?



      一個開創性的研究顯示,答案是不能。研究人員追蹤高階經理人長達五年,並記錄他們在自願換工作(比如升職或調到更有吸引力的城市)前後的工作滿意度。這些經理人大多是白人男性,平均年齡為45歲,平均年薪是135000美元。他們做得不錯。然而,研究發現,即使這些經理人在換工作後馬上體驗到一陣的滿足感,他們的滿意度在一年內會暴跌,回到他們原來還沒換工作前的程度。換句話說,他們經歷了所謂的宿醉效應(hangover effect)。相較之下,選擇不換工作的經理人在同樣的五年間,他們的滿意度幾乎沒什麼改變。



      我們會對居住的城市、新居和新車、人際關係、甚至是性愛變得習慣。這項在生活中適應正面改變的能力是強大的,並且是天生就有的。即使是那些我們確定將帶來長期成就感的事件,比如,晉升到夢寐以求的職位或贏得獎項,也往往會讓我們失望。我們會立刻感覺到驚喜,但驚喜後面往往跟隨著厭膩、期望提高、甚至是失望。



      即使金錢上的獎賞也是如此。在開始時,更多財富帶給我們更高的生活標準,奢侈也帶來額外的滿足。但是經濟學家發現,收入增加的好處有三分之二在僅僅一年後就消除了,部分是因為我們的花費跟新「需求」隨之增加,部分是因為我們開始跟收入(比我們)較高等級的人往來。



      有這麼多因素似乎對長期工作滿意度不利,專注在我們有機會得到的真實快樂所在就更為重要。當我們覺得我們受夠了工作,我們應該到他處尋求工作滿意度嗎?或者,有另外一條不同的路可走嗎?



      研究人員建議,與其幻想一些不存在的夢幻工作,我們當前應該專注在追求有意義的目標。通常,我們的職業生涯是專注在有形的目標,如更多錢、廣泛的認可,但許多研究顯示,努力(不一定要完成)的人更快樂。



      就我們的事業而論,假如我們喜愛一路奮鬥過去,單純地朝目標前進,將會獲得快樂與滿足。通過這樣的做法,我們能理想地發揮技能,發現新機會與挑戰,成長、努力、學習,並變得更能幹與專業。以這種方式,簡單的目標追求將為我們提供被賞識、欣喜、滿足發揮所有潛能的內在需求之機會。不論我們重視的目標是發明特別的東西或完成學業,它都會給我們值得努力和期待的東西。



      為什麼追求目標會帶來內在酬賞?因為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條理與意義,創造責任、最後期限與時間表,以及精通新技能和跟其他人交流的機會。因為它幫助我們獲得有目標的感覺、在進展期間有能力的感覺,以及對我們自己時間的掌控。所有這一切都讓人快樂。而且一旦我們往前邁進一步(比如,完成實習或一篇文章),我們在往下一個新目標前進前,應該好好回味已經完成的次目標。我們應該專注在(並盡可能地享受)執行取得進展所必須的幾個小小步驟,而不是在一開始過度專注於終點線。最完美的工作可能不是提供最高薪的職位,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在高升或取得行業上的重大成功之間的時間)提供最大的個人回報的地方。



    推薦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黃貞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句老話,是經得起時間歷練的智慧,可是要做得到那有多難呢?



      承認吧,我們天天無時無刻都是「以物喜,以己悲」,不是嗎?看到鄰居換了新跑車、看到討厭的同事升遷、看到別人的小孩拿第一名或者新車被撞了、被老闆當眾辱罵、自己小孩被記大過,別說還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真的能夠,那別再往下翻了,來當作者告訴我們秘訣吧。



      我從前是個很不快樂的人,最難過是失戀時,愛一個人愛得要死,得不到她的愛,人生沒了任何意義,我再也不可能再快樂了,那為何不乾脆去跳湖?不過過了幾年,又換了個人傷心,現在過去讓我傷透心的女生們,有些都當了人妻和媽媽了,她們和我還不是都過得好好的,那些輾轉難眠的夜,真是白失眠了。



      以上當然是冰山一角,人生中總是充滿大大小小令人快樂、令人心酸的事。很多我們爭得半死的事,得到了不想要的或失去了想要的,過了幾天、幾年,卻往往無足輕重,當時為何會那麼傻呢?然後再來一次又一次輪迴。快到不惑之年了,人生中少數學到的教訓之一是,真的沒有什麼人或事物是失去了就永遠無法快樂的。



      很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不外是「現代五子登科」:銀子、妻子、孩子、房子、車子。就算已五子登科了,人生要爭的還多的是,爭地位、爭榮譽、爭排場、爭名於朝、爭利於市。小時候,讀了英國大文豪查爾斯.狄更斯的《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小說揭示了愛、忠誠和良心比財富和社會地位要更為重要,可是社會現實明明就是相反,搞得我好亂啊。看著小說和電視劇演的很多東西,如愛情、誠實、良心、正義比錢重要,問大人為何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天天把「錢不是萬能,沒錢是萬萬不能」掛在嘴邊,大人就說那只是演戲別當真,但是他們明明也感動到要死。



      錢,究竟買得到快樂嗎?錢買不買得到快樂,要看錢怎麼花。花錢買體驗,比花錢買物品快樂,房子和車子也只是身外之物。有了賓士車又如何?人家有法拉利;住了帝寶又如何?人家在地中海有一整個島。事實上,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快樂,至少絕對比自私自利的富人快樂。有些權貴明明已經很富有了,還不知足地假公益真節稅投資,一生都花不完的錢左手進右手,落得一身罵名,他們真的會快樂嗎?



      可是沒有錢不是萬萬不能嗎?如果破產了,是否就要失意潦倒?錢不見得買得到快樂,那功名利祿呢?找對工作,就會快樂嗎?好吧,錢財和功名皆是身外之物,那妻子和孩子呢?只要跟對的人結婚,就會快樂嗎?婚姻破碎,就無法快樂?只要有小孩,就會快樂?單身,就無法快樂?



      如果都不追求五子登科了,那麼健康、夢想總是要的吧?健康出狀況,還會快樂嗎?夢想破滅後,就無法快樂?輝煌歲月後,就無法快樂?



      我還沒老到要講古,也不想要寫什麼心靈雞湯式的勵志文,身為科學工作者,為何不在科學上,看看在實證的方法上,我們能夠知道該怎麼樣才能快樂呢?這本書和勵志書不同,後者大多是出自直覺,或者作者自己的想當然爾,而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則不同,她是從心理學的科學研究裡去尋找解答。



      這本書裡頭除了她自己的一手研究成果,當然也為我們綜合了心理學過去大部分相關研究,整理出心理學門外漢都能輕鬆閱讀的書,讓我們能夠更科學地過快樂的生活。這其中有不少是反直覺的,例如經歷過一些小風雨,會比一路順遂的人快樂;而租房的甚至比買房的快樂。如果是如此,炒房的人是否該跳樓了?柳波莫斯基一再告訴我們,物質主義帶來的往往不是快樂。



      我們往往對境遇帶來的快樂或痛苦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常常把一些好事想得太美好,也把一些壞事想得太糟糕。當然,無可厚非,如果不是因為過度期望,我們也不會努力打拚;如果不是因為過度恐懼,我們也不會小心翼翼。可是,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降臨,我們很快就會習慣的。事實上,境遇只佔了我們快不快樂的一成而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柳波莫斯基在《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中告訴我們,我們的快不快樂,有四成是來自主觀行為,並且提出十二個快樂行動的方法,以及五個快樂的保鮮法,是我們能夠學會掌控的。可是,我們對快樂可能還是有不切實際的迷思,以為那一成的境遇對快不快樂會有九成的效應,所以她另外寫了這本書,用大量心理學研究成果來告訴我們,那一成的境遇不是沒有影響,而是效果真的有限,別成天杞人憂天地影響了主觀行為,而真的造成了不快樂。



      不管是這本書還是《這一生的幸福計劃》,都明確告訴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是可以經營的,有不少甚至是不費啥吹灰之力的,可是效果卻是長長久久的,何樂而不為呢?

    ?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其 他 著 作
    1.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修訂版)
    2. 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