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病患未必能得到好治療
假如有一天,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的病患突然覺醒,都不去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因為他們發現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治好疾病,因而拒絕吃下過多的藥物、接受不必要的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與現實完全相反的情況,那會怎麼樣?
這樣的假設在現今的醫療風氣下,應該會被斥為無稽之談吧!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了呢?是病患會感到困擾?還是醫生會很傷腦筋?不,我想無論是病患或是醫生,都不會感到頭痛才對。
我這人有個怪毛病,腦子裡常會出現一些奇妙的想法,盡是天馬行空,想像一些根本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事,我會在腦海中將這些想法不斷擴大,然後漸漸的,幻想不再是幻想,甚至陷入幻想成真的錯覺,不知不覺中,不可能會發生或存在的事,竟然成為能夠改變窘境的創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就在我的幻想正要進入最後階段、迎向幸福之際,總會有人催促我趕快看下一個病人,讓幸福的感覺如朝露般迅速消失,就像有人從背後扯了我頭髮一把,立刻把我的思緒拉回現實世界。不過,幻想卻已經從此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了。
這次的幻想是在我進行診療時,突然從我腦中閃過的靈感,而且這次幻想延續的時間,居然比以往都來得長。是因為我看診的空檔太長了嗎?還是下一個病患臨時取消看診了呢?我也記不得了。只要沒人把我拉回現實,我的幻想就會繼續無限擴大。
喜劇疾病與悲劇疾病
其實,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疾病,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
話說回來,我身邊的人通常都會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痛風、便祕、頭痛、腰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疾病,歸類為「喜劇疾病」。會取這樣的名字,理由很簡單,因為通常悲劇裡的主角,是絕對不會罹患上述疾病的。請大家想像一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這部電影,如果女主角罹患的不是白血病、而是新陳代謝症候群的話,故事還會這麼轟動嗎?
從事醫護工作的人會把喜劇疾病和悲劇疾病分得非常清楚,因為這兩種疾病是截然不同的。喜劇疾病基本上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治癒,如果說有需要借助醫生的地方,充其量不過是從旁提供一些建議罷了;但悲劇疾病卻不行,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靠醫生和病患密切溝通,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關係,尋找出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法,一起努力朝著治癒的目標邁進。
你是醫院眼中的「好」病患嗎?
日本有非常多的肥羊病患,即使保守估計也有三千萬人;多的話說不定會比這個數字再多出幾千萬人。雖然無法掌握確切人數,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肥羊病患正在逐漸增加中。
所謂的肥羊病患,其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指的是某些醫生眼中的好病患。但到底是哪一點是讓醫生覺得「好」呢?
首先,這些病患總是定期前往醫院看診,從不抱怨。對醫生來說,碰上這種病患的確值得高興。最近無論是哪間醫療院所,都忙著吸收病患,站在醫院的角度來看,那些總是定期回診的病患簡直就是超級好客戶,而且這些病患總是乖乖吃藥、接受檢查,讓醫院賺進大把鈔票,實在值得院方好好感謝一番。
第二,這些疾病都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又不會完全根治。「不會威脅生命」和「無法根治」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醫生面對生死關頭的病患,把人救活了固然很有成就感,但相對的壓力也很大。越是認真負責的醫生,背負的精神壓力就越大。這些醫生全心全意的治療生死交關的病患,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過度投入而無法自拔。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醫生其實很多。這種認真負責、心思細膩的醫生,常常會在某一天突然脫下白袍、辭去工作、從醫療的第一線退出,甚至親手結束自己性命的也不在少數。醫生面對生死邊緣的病患,壓力其實不輕,必須有投入龐大時間心力的覺悟。
但儘管這些醫生付出這麼多,卻往往得不到應得的金錢回報,使得醫生在面對所生的病「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好病患時,雖然對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抱持著很大的疑問,但至少心情上是輕鬆的;而且這些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也是一項利多,無論多輕微的疾病,要是可以立刻治癒,病患就不會回診——回流了,如此一來,醫院不就沒賺頭了嗎?
面對生死交關的病患,醫生固然傷腦筋;但要是病患只需診治一、兩次就會痊癒,對醫院的經營而言也是個頭痛的問題。因此,這些罹患慢性疾病的病患(也就是肥羊病患)在醫生眼中,其實是最棒的病患。
如何自保健康
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希望病患不要過度依賴醫生及藥物。身為終日與疾病為伍的醫生,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的醫療工作、嘗試發現值得反省地方,從令人不安的現代醫療現況中,尋找保護病患的對策。如果大家能夠放棄對自身健康毫無意義的診療,我相信長期下來將有助於於改善病患的用藥情況,提升檢查方式趨於僵化的醫療現狀,並希望能有更多的讀者閱讀這本書。
凡事都有例外,為了顧及文章的流暢明快,我是在明白有少數例外的情況下寫下這本書的。如果讀者能體諒這一點,我會相當感激。
推薦序一
吃藥不是治病的唯一方法
台灣目前醫療是舉世稱道的,原因無他,醫師努力進修加上健保資源太方便了,如果各位有到過國外,就知道台灣醫療方便性的可貴。不過,這情形卻造成了民眾藥物使用過於浮濫的結果。
我在33歲就接耳鼻喉科主任,曾經創下中區醫院組耳鼻喉科門診人數的冠軍,一個月有將近3,000人次的看診紀錄,每日忙於開刀、看診、評鑑、教學、念研究所、行政等業務,直到40歲,自己罹患了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經過西醫標準的胃鏡、吃藥、復發、胃鏡、吃藥的循環半年後,我認真問腸胃科主治醫師:「這毛病到底可不可以斷根痊癒?」結果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當時我的內心就吶喊:「我自己吃藥吃得都不耐煩了,怎麼老叫我的患者吃藥呢?」
之後因緣際會,念了營養醫學研究所以及博士班,經過研究、自我實驗、廣查資料,這才發現許多疾病不能只靠藥物,甚至有些藥物是無效醫療。而我自己的胃酸逆流症,也透過生活調理、營養醫學補充而獲得根治。當然,因為認同不用藥的大方向,我開始在醫院開設自然營養療法門診,從剛開始沒有患者的窘境,到目前初診患者必須預約半年以上的盛況,我知道,許多患者已經認同「吃藥已經不是治療疾病唯一的方法」。
在看過岡本裕醫師《90%的病自己會好》一書後,發現他許多觀念與我的「疾病,不一定靠藥醫」很雷同,例如:
•?? ?生病不是不需要吃藥,而是吃藥一直不會好的話,醫師以及病人就應該要檢討原因了。
•?? ?不是一發現血壓高就必須長期吃藥,而應從壓力緩解、飲食、睡眠等方法調理才是根本。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應從飲食的調整來做。
•?? ?膽固醇高不必立刻吃藥,因為藥物也有副作用,應從飲食、營養來平衡膽固醇。
•?? ?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我常說:「若要抗衰老,腸道要先不老。」
•?? ?制酸劑並不能根治胃潰瘍,因為壓力、細菌感染才是主因。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越吃越不開朗。
書中他同時提出壓力釋放的重要性,許多人想不開,猛鑽牛角尖,這是會造成摧毀自我的強大後座力,不管是癌症患者或自體免疫疾病的朋友,都應該注意這點。還有適當穴位的按摩拍打,也是岡本裕醫師所推薦的。的確,適度的對於重要穴道按壓,對於活化經絡、促進健康,有相當大的好處。當然,他也認同以重要營養素調理身體的重要性,因為我是學營養醫學的醫師,所以我可以大膽說,只要用對營養處方,疾病,是不一定得靠藥醫的。
岡本裕醫師這本《90%的病自己會好》,寫得相當好,不會過於艱澀,也易於理解,而且能夠將您所不知道的藥物與疾病關係,一語道破,相信是重視養生、追求健康的您,所需要的「平安書」。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劉博仁醫師
(本文作者劉博仁,現任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營運長,曾任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營養醫學門診主任。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專刊推薦醫師。著有《疾病,不一定靠藥醫》、《營養醫學抗癌奇蹟》、《過敏,不一定靠藥醫》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