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失蹤者(德文手稿完整版)
9789869122047
法蘭茲.卡夫卡
姬健梅
漫步文化
2015年10月01日
127.00 元
HK$ 114.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122047
叢書系列:
rever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rever
分
類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同
類
書
推
薦
園圃之歌:諾貝爾文學獎大師赫曼.赫塞的自然哲思與手繪詩畫
沒有神在的青春:一個考驗良知的故事
給父親的一封信
野蠻人之神:太平天國
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附Aura微光咖啡聯名設計珍藏書籤)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圖解詩經(國家圖書館珍藏,清代最美圖繪本《詩經圖譜慧解》新編版,重量級經典首度問世!)
午夜圖書館
第一人:《異鄉人》存在主義大師的最後遺作!沒讀過《第一人》,就無法了解真正的卡繆!【全新版】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無法拒絕孤單女孩 1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動人續集.首刷限量隨書附贈「瞬間╳永恆」情書組)
內
容
簡
介
「孤獨三部曲」卡夫卡三大長篇小說手稿重建本,最終出齊!
卡夫卡最樂觀、最有喜劇色彩的小說
克勞斯.曼、耿一偉專文導讀+紐約市猶太文學地圖
?
目
錄
一????? 司爐
二????? 舅舅
三????? 紐約近郊別墅
四????? 徒步前往拉姆西斯
五????? 西方飯店
六????? 魯賓遜事件
那想必是條偏僻的……
「起來!起來!」魯賓遜喊道……
?
殘稿
(1)布魯內妲出行記
(2)卡爾在街角看見……
他們行駛了兩天……
?
附錄
?
美國版前言? ??克勞斯.曼
導讀:一部卓別林式的美國喜劇? ??耿一偉
校勘本編者後記? ??約斯特.席倫邁
布羅德後記? ??馬克斯.布羅德
卡夫卡年表
序
導讀
?
一部卓別林式的美國喜劇????????????????????????????????????????????????
耿一偉
?
小說一開始,卡爾.羅斯曼搭船到紐約,但請讀者留意一下,卡爾看到自由女神是持劍的。這不是很奇怪嗎?自由女神像應該是握著火炬的,卡夫卡卻說是手裡拿著劍。
?
卡夫卡最早在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給菲莉絲(Felice Bauer)的信中提到正在創作《失蹤者》這部作品。但在此之前的六月一號,他已參加過捷克政治家索庫波(Franti?ek Soukup)所舉辦《美國及其官僚體制》的幻燈片報告,也讀過索庫波的《美國》,並依據後者資料來描繪美國。做為小說的開頭,美國夢的象徵,卡夫卡不太可能會弄錯自由女神的細節。除非他意有所指。
?
如果順著小說的發展,卡爾的美國行,如同他看到的自由女神是拿著劍,總是令人感覺不友善,四處充滿威脅的(這裡也有點精神分析的意味,持劍的女神當然不是事實,只是卡爾的幻象)。在美國大半的經驗裡,卡爾如同其他卡夫卡長篇小說如《審判》或《城堡》的原型人物一般,總是莫名被判了罪,毫無辯解的理由,卡爾就被參議員舅舅逐出家門,被飯店開除等等。唯一的差別是,這個年輕人似乎還沒有那麼絕望,總是會為了自己的權益奮鬥。即使從小說最後結尾看,搭著火車準備前往奧克拉哈馬州的卡爾,比剛來美國時對未來更充滿了希望。
?
仔細閱讀最後兩章殘篇是非常有意思的,讀起來令人異常振奮。因為在這段後來被曾馬克斯.布羅德下標題為「奧克拉哈馬露天劇場」的〈卡夫卡在街角看見〉與〈他們行駛了兩天……〉,卡爾.羅斯曼彷彿才真正踏上那個所謂自由美國的土地,在這兩段裡,所有的人物都充滿善意與理解,即使是卡爾說謊的時候也輕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不能不留意到的重大轉變,是卡爾自稱自己的名字是黑人(Nergo),然後他就被奧克拉哈馬大劇場錄取了。
?
相較之前的處處受限,黑人卡爾此時似乎是處在天堂。但也不是沒道理,因為從〈卡夫卡在街角看見〉這一章開始,小說忽然進入一個類似超現實的世界,場面驚人:「幾百名女子打扮成天使,身裹白布,背上插著大翅膀,吹奏著金光閃閃的長喇叭。但她們並非直接站在舞臺上,而是每個人各自站在一個基座上,不過別人看不見那基座,因為天使服裝飄逸的長袍蓋住了整個基座。由於那些基座很高,最高的大概接近兩公尺,這些女子的身形顯得十分巨大……」
?
如果將此處對照小說一開始對船上空間的陰鬱描述,我們不得不解釋成,數百位巨大天使吹喇叭的歡迎場面,是反轉了持著劍的自由天使的不安意象,從一開始的不懷好意轉化最後的慶祝。如果用電影的畫面來想像,卡夫卡用視覺的方式暗示讀者,卡爾終於登上美國,天使們終於歡迎他的到來。順著這樣的解讀,我們再來看小說的最後結尾,就能理解卡夫卡為何會用海浪的比喻來形容卡爾探出火車窗外的感受:「寬廣的山澗奔湧而來,在丘陵起伏的河底形成大浪,夾帶著成千上萬小小的泡沫浪花,湧向火車駛過的橋下,這些浪花如此接近,其涼意使人的臉打起寒顫。」(頁二八○)彷彿這個結尾才是真正搭船抵達美國時該有個感受。
?
如果說,結尾暗示了《失蹤者》的基調是喜劇的,那麼讀者也會容易感受到,小說中不少場面都充滿喜感,甚至讓我們聯想到卓別林的默片。卡爾所面對的美國,像是充滿各種機械裝置的非人世界,比如他在舅舅房間看到充滿上百個格層並能用曲柄控制格層巧妙運作的大書桌,或是他工作的旅館有三十一部電梯上上下下等。《失蹤者》裡的眾多角色,更像是卓別林《摩登時代》中,被工業與資本主義文明壓榨的小人物,而他們的行為舉止,往往也讓讀者聯想到默片式的笨拙誇張。
?
除了人物特質之外,我特別留意到,在小說中,卡夫卡花很多時間在描繪手部動作或姿態上頭,人物幾乎沒有臉部表情,大多數場面會會用各種關於手的動作來透露人物的內心狀態。比如小說一開場關於自由女神的描述,就是她的手,「她持劍的手臂跟先前一樣高高舉起,自由的微風在她身旁吹拂。」
?
我在閱讀過程中,另一個驚訝發現,是於整篇小說的描述風格充滿了電影感。這不只是視覺畫面感,更多是我們習以為常的電影語法,而卡夫卡卻在默片時代的早期,就將這些電影語法運用自如。比如在第五章〈西方飯店〉有一段,提到卡爾的同事德蕾莎的母親在她小時候過世的情形:「她似乎失去了她靈活的身手,撞倒了那一堆磚,越過去向下墜落。許多磚塊隨著她滾落,過了好一會兒之後,某處一塊沉重的木板鬆脫了,砰一聲落在她身上。」(頁一三七)這裡的文字在讀者腦海喚起的,是完全電影化的經驗──我們先看到一名女子從工地墜落,然後畫面又回到一塊搖搖欲墜的木板,接著這塊木板又再落下砸到她身上──這根本就是兩個鏡頭剪接在一起。
?
卡爾最後會被奧克拉哈馬大劇院所吸引,海報上寫著「我們歡迎每一個人」,這句話深深吸引了卡爾,即使他稱自己為黑人,甚至沒有證件,他還是在此謀得一職。在藝術的創造世界裡,沒有人受壓榨,沒有欺瞞,「想成為藝術家的人請到這兒來!我們的劇場用得上各種人才,人人各得其所!決定要加入我們的人,我們在此向他道賀!」卡爾在最後失蹤了,取代的是獲得自由的新黑人。
?
卡夫卡難得寫了齣默片式的喜劇,這部小說歡迎每一個人,決定要加入《失蹤者》的人,我們在此向他道賀!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卡夫卡:藍色八開本筆記簿
2.
懲罰 卡夫卡自選集: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
3.
懲罰 卡夫卡自選集: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
4.
城堡(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5.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
6.
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逝世百年紀念.德語文學名家新譯精選】
7.
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逝世百年紀念.德語文學名家新譯精選】
8.
變形記
9.
變形記:中.英.德三種語言對照
10.
給父親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