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多數父母在第一次看到剛剛呱呱墜地的寶寶時,想必都會在心裡默默地說,「謝謝你平安地來到我們身邊」,「你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就好,這是我們最希望的」。話雖如此,可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他能夠牙牙學語,能夠跌跌撞撞地走路,再到能夠說話時,父母肯定又會對孩寄予更高的期望,比如「希望孩子能擅長數學」或是「真希望他能夠跑得快點啊!」。
可是一旦孩子生病住院了,父母的想法又會回到原點,「只要孩子能趕快好起來出院就好,學習不太重要,可以稍微放鬆一下。」我家中的小兒子在年幼的時候經常生病住院,妻子為了照顧他不得不一直在醫院守護著,而且經常一去就很久才回家。因此,我家就成了只有父親與長子的父子二人家庭了。而我的小兒子因身體虛弱長期住院,常常不能參加運動會,因此一些身體健康的小朋友能輕而易舉完成的事情,對於他來說卻變得非常困難。但是,誰也不能斷定什麼是幸運、什麼是不幸的。長時間在床增加了小兒子讀繪本、玩拼圖、做手工剪紙的機會,手因此變得很靈巧。
孩子們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素質。即使是一對雙胞胎,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由於激勵與培養方式不同,也會培養成完全不一樣的人格素質。幼年時期的孩子能夠本能地為了適應自己成長的環境而鍛鍊並形成某種必要的能力。
例如,如果每天在自己耳邊播放流利的英語會話,雖然說有時候會聽到厭煩,但是在潛移默化中也會慢慢提高英語能力;同樣地,如果經常給孩子聽聽音樂,孩子的音感也會相對變得比較好一些;從小經常跑步的孩子,步行的速度也會比其他孩子要快。
因此,不重視幼兒時期的成長環境是極其不可取的。請儘量讓你的孩子去經歷各種事情,並著重培養孩子擅長的一面。這一點,可以積極地影響你孩子的成長。七田家的育兒經驗是,在其他家庭中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也要每天多多少少做一點,哪怕只做二十分鐘的時間,但誰也說不準透過每天這二十分鐘到底能夠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和妹妹、弟弟三人就成了七田家育兒經的初期試驗品。我們三人在小學、中學、高中時並沒有在學習方面投入很多精力,反而參加過很多活動,成為學生會成員或運動部的隊長,並結交了很多的朋友。
我認為這樣特別的經歷,培養了我們知識方面的素養。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將父母的情感傳遞給子女」這一基本道理。父母並沒有瞧不起「孩子們的玩意兒」,而是從幼兒時期就承認他們各自的性情性格,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我認為這一點是我們能夠健康活潑成長的一大重要因素。
「七田家的育兒規則」中,並不存在為了應付考試的學習方法,它不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加看重孩子的素質培養以及生存智慧的發展,目的在於成人之後能夠做「有用的人才」,因此不會出現考試結束後學習的倦怠與疲勞等現象。
培養孩子會占用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打亂自己的生活步調,可以說非常的辛苦。但是這樣做能夠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為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助一臂之力,所以,這其實是一項很崇高的工作。
本書的四十五條規則的開頭,都有一段二○○九年逝世的父親(真)和我(厚)的對話。這也是曾在我們發行的育兒雜誌——《培養理想》中,於二○○○∼二○○七年間連載的〈育兒親子對話〉專欄中摘選的段落。
另外,本書中出現的各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也都是當時我又重新閱讀《培養理想》雜誌上的隨筆,回憶起原來以前還有這麼一件事,就又重新編輯寫了出來,當然也有最近發生的一些小插曲。
從祖父到父親,父親到我,我再到孩子,我們四代人之間傳承的育兒經都被拿來作為日常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小提示,也請你自己嘗試著寫一些關於你家的育兒經。我也祝願,你孩子有愈來愈多的笑容,爸爸媽媽能夠真正感覺到培養孩子是很快樂的事情。
在本書出版之際,非常感謝PHP研究所生活文化出版部的山口毅副編輯長,以及月岡廣吉郎先生、美笑企劃的安部千鶴子女士。在此,對他們致以崇高的謝意。
七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