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
在「無用的」時間中靜觀生活,重獲自由與解放???? 謝哲青
「閒暇是一種心靈的態度,也是一種靈魂的狀態,可以培養一個人對世界的觀照能力。」—卡爾.霍迪(Carl Hovde),《國家雜誌》。
每個人都曾夢想擁有寧靜與平和,並且學習尊重獨處與隱私。在熙來攘往的世界中,我們總是相信,當一個人獨居沉默時,往往更能呈現人格特質中深層的一面。儘管如此,我們卻很少主動享受這份寧靜。一方面,我們對「寧靜」抱有浪漫的幻想,另一方面,卻覺得「寧靜」很嚇人,長時間的獨處很可能對身心靈有不良影響,因此,我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娛樂」填補多餘的閒暇,因為,我們害怕獨處,害怕無聊。
所謂的「無聊」,意謂著空虛、無意義而心生厭煩。單純就存在主義的觀點來說,存在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意義是人杜撰出來的。這種源於「世紀末」(Fin de siecle)的哲學思潮,自然有它的社會意義與文化價值。作者艾倫.狄波頓以慧黠輕盈的筆觸,與我們討論「無聊�閒暇」之間的意義與無意義。循著中世紀經院哲學大師聖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啟蒙時代巨擘伏爾泰(Voltaire)、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直到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從哲學、藝術與文化的觀點切入。一針見血地剖析為何現代中產階級文明無法理解「無聊�閒暇」真正的意義與高貴的價值,在沉思默想中探索生活的觀念早已失落,也在這種倍速增長的雲端生活中,失落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精神。
透過文字,狄波頓點出了一項我們遺忘的感性面向:我們需要在「無用的」時間中靜觀生活,進而重獲自由與解放,這就是「無聊的魅力」。
(作者為作家、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