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走過八十年代(思想22)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0964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出版公司
2012年11月23日
120.00 元
HK$ 102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思想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思想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同
類
書
推
薦
臺灣開發史(增訂七版)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2)
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
歷史B(五版)
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
內
容
簡
介
《思想22》的專輯是「走過八十年代」。
1970年代的台灣,在政治上開始「回歸現實」,在文化上「回歸鄉土」。當時挑戰既有體制的主力,是在戰後成長而涵蓋本、外省籍的年輕知識分子。他們深受1970年代初台灣外交挫敗的刺激而覺醒轉化,揚棄流亡漂泊的心態,形成所謂的「回歸現實世代」。他們基本上仍然是在中國民族主義的視野或參考架構下發現鄉土、看到台灣,也傾向於體制內的革新與民主。本專輯收錄了蕭阿勤、李元貞、吳介民、黃崇憲、陳瑞樺、陳素香、王智章、楊渡、徐璐等人的文章。另外還有朱嘉明先生訪談錄、日本釣魚台「國有化」騷動的深層、陳之藩:思想散步等精選文章。
目
錄
燃燒的身體與身體政治學:關於部分藏人持續自焚的思考╱姚新勇
大眾文化的百年迷思╱唐小兵
■思想訪談
中國改革的歧路:朱嘉明先生訪談錄╱陳宜中
■走過八十年代
(一)個人、運動與時代
追求國族:1980年代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蕭阿勤
播種與茁壯:回顧1980年代台灣婦運╱李元貞
世代,理想,衝撞——1980年代:林世煜先生訪談錄╱蕭阿勤
革命在他方?此刻記憶1980年代╱吳介民
夢想共和國的反挫:1980年代的個人備忘錄╱黃崇憲
(二)文藝與政治:紀念吳耀忠
以文藝進行社會實踐╱陳瑞樺
八○九○二千以及之前和之後╱陳素香
綠色小組的社會實踐:為懷念吳耀忠而作╱王智章
霧中的浮光:吳耀忠╱楊 渡
鄉土的養分╱徐 璐
■思想評論
日本釣魚台「國有化」騷動的深層╱劉 檸
智利的群眾、市場和民主╱葉 攀
你為何不熱衷自由主義?╱曾瑞明
■思想人生
陳之藩:思想散步╱李懷宇
序
致讀者
六十餘年來,海峽兩岸的紀年時間彼此相通,可是雙方的歷史時間卻很難相提並論。兩岸同齡人見面往往語塞:說來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所經歷的歷史情境卻截然不同。在台灣,八十年代是黨外民主運動與各種社會力陸續覺醒的年代。受益於七十年代的思想醞釀與經濟發展,八十年代的台灣在頻繁的鎮壓與反抗後,終於成立反對黨,解除了戒嚴,掃除了黨禁、報禁等等威權的殘餘,為日後的民主化積累了充沛的社會能量,並且觸發了體制本土化的先聲。
在大陸,八十年代則是文革之後痛定思痛、著手於改革與開放的年代。前三十年社會主義的激情實驗已經不堪收拾,從生產與分配方式、黨國體制、人們的生活形態、到個體的精神面貌與社會的價值觀,都在尋覓、嘗試之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場前後十幾年的摸索與追尋,到1989年陡然中止;不過這個時期另尋出路的思考與嚮往也積累成豐富的資源,至今仍然供中國知識分子汲取。
同一個八十年代歷史階段,在兩岸的結局有巨大差異,已經提醒我們不要在其間太作比附。然而,拋開差異不論,兩岸在這前後十餘年間發生的事情仍帶有一些奇特的契合之處,那便是都具有擺脫過去、開啟未來的效應,深刻地改變了兩個社會的體質與走向。
本期《思想》「走過八十年代」專輯邀集到的台灣作者,多數親歷過當年的反叛、興奮、衝撞的歷史;他們的經歷無需一一介紹。那段歷史影響了台灣社會,也塑造了這些人的個人生命軌跡。這幾篇文章,當然不足以涵蓋整個八十年代;但是這些文章的「個人」特質,多少傳達了當年的社會氛圍與年輕一代的掙扎、追尋。
本期專輯原本僅以台灣為著眼點,並無意圖議論彼岸的同一時代。幸運的是,陳宜中先生對朱嘉明先生的專訪適時成篇,在本期發表。讀者或許知道,朱先生正是19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過程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列名「改革四君子」;他也因為1989年的悲劇而流亡海外多年,面對昔日的成敗種種而不斷苦思讀寫。他的命運具體而微地反映著大陸八十年代的來路、過程與結束;他的視野灰黯,卻堅持著不怠不熄的希望,也正說明了環境與時間對一整代人的沖刷考驗,如何淬煉著強者敗而不潰的精神。
八十年代已經在二十餘年前結束,它的歷史位置有待史家分析與確認,但是它對於今天、今人意味著什麼,已經顯得曖昧模糊。在訪談中,朱嘉明重申八十年代的「共識」可以成為今天中國再出發的張本;但是當年的共識,連1989年的矛盾之撕裂都經受不起,遑論面對今天分化嚴重的中國?極端的權力壟斷與財富差距,豈能容得下當年在一窮二白之中求出路時所形成的「共識」?但無論如何,朱先生以及他的同輩人,不改其志地指出八十年代對今天中國改革的具體意義,多少說明了他們仍然承擔著未竟之業。這些人念茲在茲的是,讓中國不要墜入硬化或者潰散這兩條死路。
對比之下,讀著台灣作者們的回憶、感慨、以及反思,我們似乎察覺出文字之間搖曳著某種垂眉低頭的身影,寧可多談自己與友人的「私」經歷,而不想再把過去聯繫到今天,再高論時代任務的轉移與承接,再思考歷史變化中的進步與退步。台灣的八十年代記憶,為什麼竟像是停格的膠片,在無聲消逝的時光中逐漸泛黃呢?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辨析「中華民國」(思想51)
2.
「天下」作為意識形態(思想36)
3.
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5)
4.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
5.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
6.
文革五十年祭(思想32)
7.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8.
思想 30:宗教的現代變貌
9.
動物與社會
10.
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思想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