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走讀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走讀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780897
陳光中
華品文創
2012年11月15日
127.00  元
HK$ 107.95  







規格:平裝 / 440頁 / 17*23.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走讀周有光》作者陳光中採取“走讀”的方式,從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後走訪了他生活和工作過的蘇州、上海、杭州、重慶、成都、北京以及當年下放勞動過的寧夏西大灘等城市或地區。《走讀周有光》力求在追尋周有光百年人生軌跡的過程中,探求一個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演化的脈絡;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命運投射在歷史與社會的大背景下,與讀者一起領略諸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走讀周有光》:行程上萬公里,尋訪八城故地,精選二百七二餘幅圖片,百年歲月娓娓道來……他曾是頗有建樹的經濟學家/他被媒體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自謂“百歲學人”/他是個“快樂老頭兒”,期頤之年連獲三個獎項,他的故事“好玩兒極了”!周有光最新傳記。

  一個人的經歷,一個家庭的遭遇,一百年的社會進程。

  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搖籃。我是生在常州,長在蘇州,讀書在上海……我們是“流水式”的戀愛,不是大風大浪的戀愛。日本飛機來了,一個炸彈炸在我旁邊……人家開玩笑說:“你們幾個字母搞了三年。”我們談話聲音越來越響,好像對著一萬株高粱在演講。我從81歲開始,作為1歲。耄耋之年,自我掃盲。“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長生不老滋補品。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原來,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周有光

  讓我動心的,並不僅僅是他的健康長壽,也不僅是他的筆耕不輟。人活百歲,如今並不稀奇;壽而能文,古來也不乏其人。我所真心敬佩的,是周有光的勇氣--那種藐視俗流、敢說真話的勇氣,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作者

作者簡介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生於常州,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中國語言學家、文字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時期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作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他的學術方向改變,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曾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公佈),在他主導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中國大陸的語文改革。作家沈從文是他的連襟。

陳光中

  1949年9月生於大連。現為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博物館學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喜文字,好攝影,偶習繪畫。寫過若干小說、散文、評論,畫過些許漫畫、插圖。發表作品260餘萬字,包括長篇傳記《侯仁之》以及《風景--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共八冊)、《北京胡同》等。部分作品在香港地區和韓國出版。




一、初識周有光
二、常州:禮和堂
三、常州:青果巷
四、常州-蘇州:中學時代
五、上海:從聖約翰到光華
六、蘇州-上海:九如巷與吳淞口
七、上海-杭州:溫柔的石堤
八、上海-蘇州:鳥鵲橋弄
九、重慶:觀音岩葫蘆
十、重慶:唐家沱
十一、成都:華西壩
十二、上海:東照里
十三、北京:沙灘後街
十四、北京:《漢語拼音方案》
十五、北京:風暴乍起
十六、寧夏:西大灘
十七、北京:從沙灘到後拐棒
十八、上帝把我忘掉了!
附錄一:周有光年譜簡編
附錄二:周有光部分著作書目
後記


自序

  我曾有意詢問過二十位朋友,算是一次小範圍的調查。提出的問題很簡單:「知道周有光嗎?」

  有十八個人茫然反問:「周有光是誰?」

  還有一個人作思索狀:「周有光?是不是和沈從文有什麼關係?」

  聽到這個回答,我不知應當感到欣慰還是悲哀:周有光的名氣,居然還要從沈從文那裡「借光」?

  只有第二十個人很堅定地回答:「知道。不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嘛!」

  這回答還算靠譜,但不完全對。現今人們動輒授人以什麼什麼「之父」的名號,既不客觀,也太俗氣,周有光本人並不認可。

  說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創始人之一,基本準確些。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中國人,只要你使用手機、只要你使用電腦,只要你查字典……你就離不開周有光的成果--「漢語拼音方案」。

  但是,僅憑這一點,還無法涵蓋周有光那跨越兩個世紀的人生;更何況,他還在不斷做出許多讓人驚歎的新事情呢。

  說到這裡,人們一定更要追問:「周有光到底是誰?」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說,周有光的確與著名作家沈從文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是連襟。周有光的夫人張允和出身名門,葉聖陶曾說,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到了都會幸福一輩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輩子」的人之一。沈從文同樣幸福,娶到了張家三女張兆和。張家四女的婚姻,本來就是相當動人的故事。

  張允和不愧「才女」稱號,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寫的《昆曲日記》,堪稱研究昆曲歷史的「教科書」;張家十姊弟早年創辦的家庭刊物《水》頗有名氣,在停刊近七十年後由張允和主持復刊,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編輯」,至今仍由張家的成員繼續編輯,海內外的許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實讀者。所以張允和曾得意地拿自己的夫君打趣:「我比有光更有光!」

  然而周有光無需借助夫人或連襟的名氣,自己本身就相當「有光」。

  周有光於一九○六年生於常州,經歷過清末、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和新中國不同的時代,百年人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早年在經濟與金融領域頗有建樹,五十歲時卻突然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七十多歲了還參加《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翻譯出版,是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的中方三位成員之一。家中小輩與他調侃,說爺爺你虧了,你搞經濟半途而廢,你搞語文半路出家,兩個半合起來是一個「○」。周有光笑答: 一點不錯, 我就是這麼一回事!他說: 「我從八十一歲開始,作為一歲,從頭算起。」

  一九九一年,「五歲」的周有光正式離開工作崗位,他自命「學人」,把重新學習稱為「自我掃盲」。他的「掃盲」成果是,二十年來,基本每月發表一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一部著作。百歲以後--在他算來是「二十歲」以後,還陸續出版了《百歲新稿》、《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見聞隨筆》、《學思集:周有光文化論稿》、《周有光百歲口述》、《朝聞道集》、《拾貝集》等新作,內容涉獵廣泛,筆鋒頗顯犀利,觀點相當尖銳,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在二○一○年的第十一屆深圳讀書月活動中,《朝聞道集》入選「年度十大好書」;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周有光獲得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南京市政府、鳳凰衛視聯合評選的「中華文化人物」稱號;十二月十九日,他又入選「南方人物週刊中國魅力榜」,被譽為「大音之魅」而獲得「中國魅力人物」稱號。如此業績,堪稱文壇奇蹟。有趣的是,二○一○年六月,已經進入人生第一百零五個年頭的周有光,還在網上開闢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僅引來大批「粉絲」追捧,還招致許多惡言辱罵,而他對這些追捧和辱罵均付之一笑;他的口頭禪是:「好玩極了!」

  這樣一位「好玩極了」的老人,是不是很值得一讀呢?

  我自二○○二年與周有光、張允和夫婦結識,屢經交往,自有許多感觸積存心頭,幾經躊躇,終於耐不住誘惑,貿然下筆寫了這部書。自知文筆拙劣,只怕未能「有光」,反倒減彩,所以先把醜話說在頭裡:這書只是一幅技法欠佳的速寫,要想真正品味「百歲學人」的文風,還是得去看他自己的作品。

  在這本書中,我依然採取「走讀」的方式,從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後走訪了他生活和工作過的蘇州、上海、杭州、重慶、成都、北京以及當年下放勞動過的寧夏西大灘等城市或地區。力求在追尋周有光百年人生軌跡的過程中,探求一個中國知識份子思想演化的脈絡;把一個人和一個家庭的命運投射在歷史與社會的大背景下,與讀者一起領略諸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這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也不是遊記隨筆或採訪手記,它似乎像一種「雜燴」,說不出什麼明確的體裁和章法。籠統說來,它只是將我的「走讀」過程及具體感受摻雜於故事的敘述之中,力求使讀者能有「身臨其境」、「心臨其境」的觸動。如此嘗試,希望能夠為讀者所接受。

  書中使用了二百七十餘幅圖片,並依然保持我以往的習慣: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屬我實地拍攝;書中的那些人物畫像、速寫等等,也由我親自繪製。同時,還選用了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家庭相冊以及所著書籍中的部分照片,作為珍貴的資料。此外還有一些歷史照片,多是直接攝自有關的博物館或專題展覽。這書是否值得一閱,還是等待讀者評價吧。

陳光中 二○一一年二月於北京會城門

後記

  在電腦上製作完成的最後一幅插圖,是沙灘後街五十五號的地理位置圖。

  巧得很,這天是二○一一年一月十日,距去年去有光先生家的日子,恰為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的時間,就這樣悄然無息地過去了,實在讓人感慨。

  繪製地圖有一個特殊的效應:在重新接觸那些地名的時候,會勾起許多具體而親切的回憶。

  一年以前,我對其中的不少地方還是一無所知,更不知道會遇到一些什麼樣的人物和事情。而一年間,下江浙、去西南、走西北,屈指細算,僅乘坐火車所走過的路程,累計也有九千九百八十五公里了。如今回想起來,在這「行萬里路」的經歷中,還是有許多收穫和感動的。

  對於那些曾經給予過諸多指點和幫助的人們,我心中多有感激。最先想到的是張曉穎女士,當年正是由於她的建議,我貿然闖進了蘇州九如巷張家,如此才有了這本書;她的夫君曹寧先生,作為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一直給予積極的幫助,巧的是,此次去成都,我偶然得知他的父母抗戰期間都在重慶,專程前去拜訪,聽兩位老人講述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實難忘懷。至於蘇州九如巷的張寰和先生,已是多次交往,那對坐懇談的情景,歷歷在目。還有北京作家龐暘女士,常州青果巷的潘再生先生,周氏族人周蔚春先生,蘭州的老朋友邵笑女士,以及許多偶然相遇不知姓名的好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妻子小敏,作為「第一讀者」和「首席校對」,付出了與我同樣多的勞動。

  當然,最應當感謝的還是周有光、張允和夫婦以及周曉平先生。這書中所引用的大量資料,源自周有光及張允和先生所著的《多情人不老》、《朝聞道集》、《拾貝集》、《周有光百歲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懷宇撰寫)、《張家舊事》(張允和口述、葉稚珊編寫)、《最後的閨秀》諸多書籍以及家庭刊物《水》等;其中的許多照片,攝自他們的家庭相冊。正是由於他們的信任與坦誠,才使我的「走讀」得以順利進行。

  如此,除了「後記」,這本書的所有文圖已經基本完成。

  於是下筆寫這「後記」。

  一月十三日是有光先生一百零五周歲的生日,本想前去祝壽的,更何況前段時間他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先是腸胃不適,繼而感冒,接著又持續咳嗽,讓人很是惦念,早有探望之意。按常規,我自然是要事先打電話詢問的,不料,連續幾天,保姆小田接電話的時候口氣都有些為難:這兩天家裡來人太多了!從電話裡就聽到那邊人聲鼎沸十分熱鬧,我想,還是等等吧。

  幾天裡倒是辦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感謝中國文史出版社的領導以及王文運先生,決定出版本書。這應算是送給有光先生一份特殊的壽禮吧。

  等到周家消停了一些,我終於得到上門的機會。

  仍是那間熟悉的小屋,仍是那張熟悉的小桌。見我進屋,他笑著揮手打招呼。此前他顯然正在工作,那台熟悉的電子打字機就擺在桌上。他讓我稍等一會,關上打字機的電源,用一塊花布包袱皮裹好。我想伸手幫忙,被他拒絕了:「你不知道怎麼放。」他自己把包袱塞到小櫃旁的角落裡,回身坐好,臉上是燦爛的笑容:「好了!我們可以說話了!」

  時間是下午三時,有光先生該喝他那始終不變的下午茶了。我端起小櫃上的杯子遞給他,發現杯子是涼的。他解釋說:「這個是酸牛奶。酸牛奶本來就是吃涼的,不煮的。因為我吃飯吃得很少,保姆說我營養不好,就吃一杯酸牛奶補充。」

  看來他已經痊癒了。

  聽到我說書稿即將出版的消息,他很高興,我乘機提出請他題寫一個自己的名字,將來可以作為書名的一部分。在請名人題字這件事上,我一向有些膽怯,一旦遭到拒絕,難免感到尷尬。不料有光先生欣然應允,還嫌我帶去的紙張太小,要保姆另取幾張大的來。他說:「我寫得大一些,你將來可以縮的。」

  在落款的時候,他停筆跟我商量:「我還是寫一月十三,我生日那天?」

  我當然同意。

  此時我得寸進尺,又提出一個要求:「您能不能再寫一個題詞?隨便寫些什麼,比如對未來的展望、對歷史的思考,對人生的回顧、對故鄉的記憶等等……」

  他說:「好的。」

  他攤好紙,下筆就寫。

  他寫的是:「要從世界看國家,不要從國家看世界。」

  他說:「我最近常常寫這句話。這是整個世界觀的改變。」

  在回來的路上,我始終在琢磨有光先生的題詞。

  我想,他的話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陳光中 二○一一年二月於北京會城門




其 他 著 作
1. 走讀魯迅:一代文學巨擘的十一個生命印記
2. 風景——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3)
3. 風景——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2)
4. 風景——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1)
5. 京城名人故居與軼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