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限量硬殼精裝版)
9789862164372
侯秀琴
天下文化
2009年10月26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 規格:精裝 / 30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移民企業家:香港的上海紗廠老闆
元宇宙,懂這些就夠:大白話說明,元宇宙如何改變你的吃喝玩樂、上班、創作與賺錢模式,早習慣早過好日子。
億萬負翁:亞當•紐曼與共享辦公室帝國WeWork之暴起暴落
AI製造商沒說的祕密: 企業巨頭的搶才大戰如何改寫我們的世界?
工資與利潤
內
容
簡
介
1996年,奈思比的《大趨勢》已在中國狂銷二千萬冊,他對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說:「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卻把這個故事說得很糟糕。」
14年後,奈思比終於交卷,說出他的大故事《中國大趨勢》。在全球化中心持續由西往東移動,討論中國的書籍汗牛充棟,這本新書價值何在?首先,奈思比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排出西方的觀點與假設,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他成功地避開了以西方民主價值觀與準則看待中國的陷阱。但奈思比畢竟不是中國人,「民族主義」的愛國陷阱與他無涉。因此,此書不只有全球的高度,也有相對客觀的立足點。
奈思比打比方:三十年前的中國,彷彿是一家氣息奄奄的大公司,但在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三位前後任執行長帶領下,這家公司從破產邊緣、蛻變成大賺錢的全球第三大企業,安然度過每一次的危機。中國如何脫胎換骨的轉型、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奈思比在書中提出他長期研究的答案,共有「八大支柱」架構並支撐它的成功:解放思想、『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圈地造林讓樹木自由生長、摸著石頭過河、藝術與學術的結合、融入世界、自由與公平、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中國是個讓人太多困惑的存在:藝術家和企業家不斷衝撞現存體制與觀念,速度快得像攔截不了的火車頭;但在媒體與出版的掌控上,僵化的現象不時令人驚詫。經濟上,中國已從毛毛蟲蛻變為美麗的蝴蝶;但在政治模式上,中國仍躲藏在共產黨的「毛毛蟲」外衣下。中國何時才能向全面的政治解放跨出勇敢的第一步,讓蝴蝶自由飛翔,全世界都在看。
對關心中國,卻看不懂中國,想在各種矛盾與衝突的現狀中理出頭緒者,《中國大趨勢》提供一把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充滿閱讀樂趣的鑰匙。
作者簡介
約翰.奈思比 John Naisbitt
奈思比有關未來趨勢的著作已銷售1400萬冊以上。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證實,他最有名的著作《大趨勢》中的種種預測,沒有一件出了差錯。他的最新著作:《中國大趨勢:8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是和其妻桃樂絲(結婚前是他的著作發行人)合著,將於9月發行中文版與德文版,其他語言版本將自明年元月5日開始發行。
約翰.奈思比自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後,曾在猶他州、康乃爾大學與哈佛大學就讀,之後進入IBM和柯達公司工作。1963年他赴華府,出任甘迺迪政府的副教育部長,後來曾任詹森總統的特別助理。自從《大趨勢》和他其後的10本書暢銷全球以來,奈思比每年數度周遊各國,而且已和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公司的主管交談過。他和桃樂絲每年會在維也納和天津居住;2007年他們在天津財經大學設立了「奈思比中國研究所」。奈思比獲得了15個榮譽博士學位,分別屬於人文學科、技術與科學領域。
桃樂絲.奈思比 Doris Naisbitt
桃樂絲.奈思比自2006 年以來,和約翰.奈思比共同掌理天津的「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在此之前,她密切參與約翰.奈思比的公開演說相關事務,並為德國出版商漢澤(Hanser)、貝塔斯曼(Bertelsmann)與法蘭克福綜合報出版部(Frankfurter Allgemeine Buchverlag),編輯與翻譯他的書籍。更早之前她是奧地利出版公司希格諾(Signum Verlag)的主管,她任職期間,把國際知名作家網羅到公司旗下,讓希格諾公司更上層樓,成為德語出版市場的一個要角。她所羅致的第一批國際名家之一就是約翰.奈思比,他的《亞洲大趨勢》一書,由希格諾公司出版後,成為奧地利、德國與瑞士的暢銷書。她羅致的其他國際名家包括彼得.聖吉(Peter Senge)、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Think Tank的執行長)、蓋伊.川崎(Guy Kawasaki)與霍華德.舒茲(Howard Schultz)。
桃樂絲在39歲那年,因家庭因素而中斷原先的專業工作,投入出版界。早年她曾在維也納研習時裝與表演。
桃樂絲和約翰有時住在維也納,有時住在天津。
譯者簡介
侯秀琴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主編、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哈佛商業評論》資深編輯;對於中文成語與英文成語的對譯特別感興趣,正在編纂一本相關書籍。
目
錄
序言 高希均
導讀 林祖嘉
自序: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引言
支柱一:解放思想
支柱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
支柱三:圍地造林,讓萬千樹自由生長
支柱四:摸著石頭過河
支柱五:藝術與學術發酵
支柱六:融入世界
支柱七:自由與公平
支柱八:從奧運金牌到諾貝爾獎
爭議未決
後記
資料來源
謝辭
序
導讀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博士在出版成名作「大趨勢」二十五年後的今天,終於推出另一本巨著「中國大趨勢」。當天下文化邀請我幫這本書寫導讀時,我立即答應,因為有幾個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可以比別的讀者更早讀到這一本巨著。第二,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尤其是近年來政治、經濟與社會都有結構性的轉變,因此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國未來會走向何方,當然大家也會很想知道趨勢大師奈思比對於中國的未來的想法是如何。第三,更重要的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經關係十分複雜,中國的發展不但其十三億人口的未來息息相關,而且也會對於台灣的未來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台灣人民對於這一本書自然應該要有更多的認識才對。
奈思比博士認為未來支持中國大陸發展有八根最重要的支柱,且讓我們先一一加以說明。首先,第一個支柱是思想與心靈的解放。從1979年的改革開放開始,過去三十年來,一方面通過快速的國際化,一方面由於教育的普及,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對於思想的解放的速度可以說是前所未見的。當然,全面政治的解放將會是最後一步。其次,中國正在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垂直式民主」。作者認為中國未來的決策是由上而下,但是決策形成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民所參與的(即由下而上),所以是一種所謂的「垂直式民主」。基本上,我同意此一觀點,但是我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由上而下的重要性仍然會遠高於由下而上的互動,因為中國人尊重法統的觀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大多數人的心中。第三,圈地畫界讓萬千樹齊成長,即未來中大陸政府仍然會不斷的拿出更多改革開放的方案與措施,讓人民在其中尋找自已的角色與利益。第四,中國的發展模式由中國人自已決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這麼大的社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進行這麼大幅度的改革,同時又取得如此可觀的成就。因此,中國大陸可能很難去向其他國家學習一整套的作法。雖然中國的領導人很願意向國外學習,但是最終可能還是要由中國社會的特性,來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最適途徑。
第五,科技技術與人文藝術的持續成長。要維持一個社會長久的進步,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是不可以避免的。過去三十年,雖然科技技術始終受到中國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文化與藝術卻似乎受到相常程度的忽視。但是,隨著中國大陸社會的快速進步,文化與藝術在中國大陸受到的重視程度已經是前所未有的。未來,文化、藝術、與生活素質必然會是中國大陸社會進步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六,與世界接軌。由於中國人口估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當中國經濟成長開始啟動之後,全世界就會立即受到影響。試想,過去十年來,全球的油價大漲、原物料價格大漲,以及最近金價大漲,那一件與中國的需求無關?此外,在過去短短十年之內,中國外匯存底成長十倍,現在有超過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比第二名的日本整整多出一倍,人民幣成為另外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第七,自由與公平的爭議仍將存在:鄧小平「先讓一部分富起來」的自由措施,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但是在此同時,中國人民貧富差距的擴大,也造成社會上相當程度的不安。因此,未來中國大陸對於追求經濟公平的努力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1990年代末期的住房、教育及醫療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改革之後,大多數人民的社會安全保障突然少了許多,也使得社會公平性愈來愈少。近年來,雖然中國大陸在快速的進行社會安全網的重建工程,但是與快速的經濟成長相比,整個社會安全體系仍然是相對落後許多的。第八,從模仿、創新、到品牌:由於中國本身的市場夠大,因此中國有足夠的能力與誘因去進行自已的自主創新與品牌。手機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由於是一個後進者,中國的電話市場省略了市話,而直接跳到手機市場,然後近年來山寨機的盛行,說明模仿的重要;然而由於市場夠大,因此我們相信自主品牌在中國大陸出現是遲早的事。
除了上述的八個支柱以外,奈思比博士還有幾個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的重要觀點,我覺得值得再加以說明:第一,由於中國文化傳統上是以家庭首社會為主,與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未來中國未必會走向西方社會的政治結構。我相信「具有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在中國的運作與在其他國家一定是不同的,因為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就是不同。所以,如果一昧的拿西方世界的標準來審視中國,不但是不準確,而且是不適當的,就如同奈思比博士所說:「因為這個問題只有西方人會在意,中國人會有自已的目標與夢想,至於如何去達成,中國人會自已去找到答案。」。
第二,由於中國經濟快速的的發展,再加上龐大的經濟規模,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政經地位都不斷的提高,未來我們將會一而在、在而三的在國際政治與經濟上面,看到中國的影響力。不論是否喜歡中國,對於中國勢力的掘起,絕對不可以忽視。
第三,由於中國規模很大,經濟、社會與政治又不斷的在變化,因此「許多真象是不止一個」,因此許多大在其得到的有限訊息中去進行解讀。而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不同觀點固然可以繼續存在,但應該儘可能的以事實做為依據。在現今台灣內部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南轅北轍之際,奈思比博士的說法正是對我們國人的當頭棒喝。
最後,持平來說,我個人認為在這本書中,奈思比博士對於中國的觀點已經是儘最大努力來維持一個公平的角度。這本書不會如同有些書認為中國會分成七大塊般的不切實際,更不會有像的有些書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般的嘩眾取寵說法。中國大陸不論在經濟、社會與政治各方面都變化的非常快,因此很多的說法與預測通常很快的就可以得到印証,因此對於中國大陸變化趨勢的預測必需要格外的小心。我認為本書的說法是相當中肯,而且其觀點未來被証實的機率應該是相當高的。
自序
一個新制度正在興起
許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遺憾,自覺錯過了此生的一個大好機會。那是在1996年,這個機會來自當時權勢最大的一位人物,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寫書邀約。那是在北京領導重地一個私下會晤的場合,就在毛澤東接見賓客的房間。江澤民提出邀約,是因為我曾撰述《大趨勢》一書(Megatrends )的緣故。這本書寫於1982年,分析美國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變遷,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多數時候是排行榜第一名,在其他許多國家也非常暢銷。《大趨勢》也在中國出版,而且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據說這本書光是在中國,至少售出了2000萬冊以上,當時盜印很猖獗,是盛行的售書方式。那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後的第一代剛從大學專校畢業,急切渴望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江主席一見到我,劈頭就說:「你不知道你在中國的名聲有多響亮。」
我走訪北京之前,在台北待了幾天。當時美中關係相當緊張,柯林頓總統為因應中國對著台灣海域發射飛彈,派遣航空母艦前往台灣海峽。美中兩國為了台灣而劍拔弩張,衝突可能一觸即發;所以那次兩小時的會談中,台灣問題如影隨形驅之不散,要不了多久便切入我們談話的主題。我自1967年以後曾多次造訪中國和台灣,目睹許多重大變化。我注意到台灣對全世界展現自我的成果相當不凡;相形之下,中國就顯得太過保留,因而總帶著有志難伸的鬱悶,所以我就說了:「江主席,台灣說的是小故事,但是它說得非常精采。中國有個大故事可以說,但是卻把這個故事講得很糟糕。」
全場靜默。
接著他說:「何不由你來說?我們會給你所有的資源和協助。」
這個提議很令人動心,但我卻礙難接受。當時我分身乏術,而且,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
十年之後,又出現了同樣的提議,這次是來自中國新興的企業界。那時我正在錄製一個電視節目,和我對談的是企業家王巍,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併購集團,也是中國工商聯併購公會會長。他在紐約讀書就業,並於1992年返國。在節目對話錄製時,我們趁空閒聊,討論中國現況及未來,相談甚歡。王巍告訴我,他 1982年就讀了《大趨勢》,這本書對他影響深遠。
幾天之後,我收到他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對於中國的過去和興起,以及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已有許多相關著述。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套分析論述,類似《大趨勢》一書的架構。因為就連中國人自己,也不清楚中國內部發生些什麼,看不出要往哪裡去。何不由你出面找尋,並寫出何謂中國的大趨勢?」
這一回我已經準備就緒。十幾年來頻繁走訪中國(加起來超過上百次)已經深化了我對這個國家與人民的了解;此外,這回我不必單槍匹馬進行。過去十年來我造訪中國皆有內人桃樂絲(Doris)同行。她原本是我著作的德文版發行人, 2000年與我結褵,因為我們發現,兩人的交集不只如此,在許多方面我們都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我們一同遊歷世界,一同進行研究,對於中國正經歷的演變我們同感振奮。我認識王巍時,她也在場;王巍成了我們的至交、最值得信賴的夥伴,他提供堅定的支持力量,也是本書的催生者。
從我們首次談話到他寫電子郵件給我之後不過數月,我們就與另一位中國夥伴共同創辦了奈思比大趨勢研究所(Naisbitt China Institute);這是個立場超然的研究機構,獲得天津南開大學與天津財經大學的大力支持(我在這兩家大學任教)。我們致力的目標是,排除西方的觀點與假設,要像中國人那樣檢視中國。我們關注它的缺點,但是不以西方價值觀與標準去評判中國。
首先,我們必須針對中國現況發展盡可能蒐集資訊。我們開始與研究助理密集開會,這些成員是由中國企業家與學術界人士帶領的兩所天津大學學生,包括28名學生與研究生。我們告訴他們,我們正在尋找的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應該只蒐集已發生的事實和事情,不要蒐集計畫和聲明。他們必須習慣的最不尋常的一點是,我們並不構思主題,因為任何主題的構思,都會為研究定出一個方向,而讓我們錯失希望找到的東西、我們所不知的事物,以及會令我們驚訝的事物。對中國人的思維來說,這樣的過程很不尋常。第三個挑戰是要選取媒體報導的文章,加以精簡並譯述,然後納入資料庫。
和我們的團隊共事,並會晤中國其他地方的大學生,真是一大樂事。桃樂絲和我一方面檢視中國在地媒體的報導,一方面遊歷中國,訪問企業家、學術界人士、政壇人士、藝術家、異議人士和外籍人士,謹記在心的目標是,要由內而外來述說中國的故事,不要像近日許多論述中國的書籍那樣,由外而內來看中國。
在那段期間,我們探索中國的大趨勢,深知我們所研究的這個國家正在經歷很複雜的巨大變化,各個地區、各個城市都在以不同的速度,進行不同層級的變化。我們尋找模式,以便在納入一連串的單一事件後能看出個道理來,並建構新中國的圖像,就像1982年我撰寫《大趨勢》時,在美國所做的那樣。
我們所發現的,從規模與重要性來說,都遠遠超乎預期。我們專注觀察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與經濟生活等方面的顯著變化,卻發現這些變化,只是某個我們無法定義的更高層次事物導致的結果。不過有一天下午在北京,我們突然領悟了,還奇怪為什麼先前我們沒有看出來。1982年時,美國是在一個運作良好的既有制度內轉型;而2009年時的中國,卻是在締造一個嶄新的社會與經濟制度,以及一個政治模式,這個模式很可能證明了所謂「歷史的終結」,不過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另一次佇足。
約翰.奈思比,2009年五月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
2.
創新者的致勝法則
3.
人格特質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