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糧食爭奪戰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369391
孫玉珍
商周出版
2009年8月30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Discours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Discourse
分
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同
類
書
推
薦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少年
自灰燼中綻放:一場名為八仙塵燃的震撼教育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
兒童與我:乘著歌聲翅膀的小兒外科醫師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簡譜讀法基礎教程
我愛和#子
指彈吉他訓練大全(附DVD)
超絕吉他地獄訓練所-愛與升天技巧強化篇(附1CD)
咖啡吧特調技術教本
希特勒與納粹主義
內
容
簡
介
繼能源浩劫之後,糧食爭奪戰已在全球燃起烽火,
身為糧食生產小國,
我們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嗎?
繼「能源不足的問題」而來的糧食失衡問題,逐漸侵襲我們的生活。藉由本書瞭解糧食問題的嚴重性,與目前全世界將面臨的糧食困境,進而思考可供改善的政策,達到預防糧食恐慌的危機。
近年來,糧食失衡問題間接導致物價高漲,環境與氣候變化更影響了糧食供給的穩定性。然而,價格暴漲的不只是穀物。原油、鐵礦、非鐵礦物和煤炭在二○○六年就已創下數十年來的歷史新高,而穀物價格的暴漲只是上述情況的延續。最近幾年能源價格的暴漲,並不是一種過渡期,而是從「廉價的資源時代」走向「昂貴的資源時代」的一種「平衡點的變化」。
尤其因為糧食有限,世界各國就可能因為有限的糧食在三方面產生爭奪戰。首先就是國家之間的爭奪戰。美國一直以來彈性供應世界各國的糧食,但因國內市場擴大、漸漸無力維持出口,而經濟成長顯著的中國逐漸成為新的糧食進口大國。其次是市場之間的爭奪戰。隨著原油價格上漲,取代石油的生質燃料開始受到各國重視,導致能源市場和糧食市場之間相互競爭。第三是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爭奪戰,由於工業所產生的附加價值高於農業產值,以致農業用水和用地,逐漸被逼至絕境。
對我們來說,糧食問題已不再遙不可及,而是隨時左右你我生活方式的民生議題,藉由本書通盤瞭解影響糧食供應的廣大範疇、認清癥結所在,進而思考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柴田明夫
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1976年東京大學農業部畢業,進入丸紅。經歷鋼鐵第一本部、調查部,2000年進入丸紅經濟研究部擔任產業調查組組長,2002 年擔任丸紅經濟研究所主席研究員。2003年任副所長,2006年擔任所長一職至今。專研國內外產業全面性調查分析、產業政策的執行、國際商品市況的分析研究等。曾任日本經濟企畫廳(隸屬日本政府內閣)「地球環境、能源、食糧問題研究會」委員、農林水產省「食糧、農業、農村政策審議會」臨時委員、「國際食糧問題研究會」委員等職。
譯者簡介
孫玉珍
畢業於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曾任電視公司新聞編譯、大學教師,並入圍第二十九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目
錄
第一章: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預言)的惡魔將至---緊迫的糧食市場
1.資源危機接下來就是糧食危機
2.穀物市場是薄弱的市場
3.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預言)的惡魔將至
4.羅馬俱樂部報告書中「成長的極限」景況重現。
5.顯在化的不安定結構
6.與能源市場的爭奪已經展開
7.運輸量的負荷過重導致穀物的運費提高
第二章:飽食時代的陷阱---「爆食」中國呈幾何倍數成長的衝擊
1.亞洲糧食事物的複雜化與脆弱性(例如三聚氫胺等中國黑心食品)
2.中國一年消耗掉四千六百億顆蛋的日子(佔世界41%)
3.動盪不安的大豆市場
4.仰賴輸入是因為「難買到也難賣出」
5.以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自給率為目標(農業、農村、農民)
6.從「掠奪農業」到「給予農業」
第三章:備受威脅的大地---荒蕪的環境與水源不足的時代
1.再生的可能資源有限
2.可使用的水資源力將足以改變國力
3.威脅中國農業的水源不足問題
4.都市與農村相互爭奪土地與水
5.美國新的環境政策
第四章:餐桌上不安感提高---食品中摻雜異物
1.為什麼會發生狂牛症
2.基因改良作物的從科學技術到變成商業化
3.「世界是平的」書中提到對於糧食的不安馬上就擴張至全世界
4.「咖啡的危機」引起對糧食的不安
第五章:反應遲鈍的日本---為了不要在糧食爭奪戰中被淘汰
1.自給率從40%提升至45%的政策
2.「緊密農業」與「分離農業」
3.WTO無法整合糧食問題的將來
4.鼓勵嬰兒潮世代(二次戰後出生的世代)從事農業的政策
5.「身處亞洲的日本」看準稻米的戰略
6.亞洲各國共同儲備糧食的構想
序
推薦序1
海島台灣的農村圖像
文 / 張正揚(高雄縣旗美社大主任)
這兩年,糧食和農民的形象有了巨大的轉變。原本只出現在有限農業的技術刊物,或以鄉土形像,偶爾出現在媒體上的糧食和農民,突然成了大明星似的,頻繁地成為各類報章的主題,甚至躍上封面;大量關於糧食和農民的地方知識,生動鮮明地報導出來。隨之而來的,則是各類企業開始投入糧食市場。這活潑的氣氛,讓我們覺得,農業的前景是有趣而樂觀的。
台灣地處亞熱帶,大部分的農田,一年都可兩穫,南部的區域,一年甚至可以收成三次。再加上台灣先進的農業技術,大量研發各種作物的新品種和栽種方式,並快速地傳播而大量生產。這樣的一個寶島,雖然人口密度高了一些,很難想像會有什麼關於糧食供應的問題?
但是,有些重要的事實,卻很容易被以上的情境和背景所掩蓋:你能想像嗎,一直到二○○九年,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仍然只有三○%上下?低於鄰近同樣是島國的日本、一年卻只有一穫的四○%,韓國也有四二%,遑論那些農業出口國如美國和法國。
也是在過去的兩三年,國際糧價歷經了一番可觀的幅度上漲。糧價上漲的原因很多,包括以下各方面:(1)氣候異常造成產量下跌(2)生質能源作物競爭農地(3)新興工業國蛋白質需求增加(4)自由化政策使各國政府糧價調控失守(5)各國安全存糧過低,過度依賴進口(6)國際大糧商壟斷市場,期貨炒作(7)上下游剝削使農民離農,糧食增長趕不上人口增長率。
海島台灣的糧食供應,會不會出現問題?會不會有一天,有人出了比台灣更高的價格購買貿易糧食?或是台灣即使有錢,也已無糧食可買?歷經這一波的糧價上漲,以及搶糧風波,糧食所具有的國家安全的意義再度確立。
柴田明夫的《糧食爭奪戰》,即讓我們感受到了這樣一種態度。即使富裕,重視農業如日本,也開始以一種較以往更審慎戒懼的態度,來面對此一日趨嚴峻的問題。在日本,我們看到更活潑的農業呈現,農民被形塑為「糧食的守護者」,農村的休閒農業必須建立在一種「以農為本」的基礎上,沒有農業,一切都是空談。這些具有哲學層次的農業思維,廣泛而深厚地存在於日本的農村之中。因此,我們在日本看到了各式各樣的農業報章和書籍。另外一方面,日本的學者很早就提出各種分析和數據,呼籲政府和社會,必須用一種嚴肅的態度看待未來糧食匱乏的問題。可以說,柴田明夫的《糧食爭奪戰》,即是這樣一種一貫關注糧食危機的態度,在當代脈絡下持續表現。這樣一本書,對於台灣,有何種啟發?
作為一名農民子弟,以及農村型社區大學的工作者,個人在閱讀之際有些小心得。台灣和日本,不僅同為島國,在農業生產上也都採取一種同樣的小農制度。在以往,小面積的耕作經常被認為不利於機械化,因此無法提升農業競爭優勢。然而,高度依賴能源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像是農機耕作、化肥製造都需要大量能源,糧食的長途運輸也要耗費大量能源,然而,在未來能源逐漸枯竭時,較少依賴能源的小農制度,以人力替代能源,會不會具有新的優勢?台灣農業的前景為何呢?一種以小規模生產為基礎,對環境友善,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圖像,在眼前油然而生。
然而,這樣一種圖像,卻需要更多人的認同和支持才能實現。小農制度不僅僅是一種生產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台灣農村令人留戀的「人情味」鄉愁,便是建立在小農社會的緊密連帶上。在評估小農制度時,不能忽略社會文化面的價值。對於一名消費者,消費端的行為,常常具有改變生產端行為的巨大能量。消費本土的農產品,消費對環境友善的農產品,和農民建立直接聯繫,都能夠幫助改善生產環境,使我們的農民在一種更安定和健康的環境下進行生產,同時,消費者也能獲得安全食物和環境的回饋。
從現在開始,糧食將會是我們已經無法迴避的重大生活議題。讓我們隨著柴田明夫的《糧食爭奪戰》探索糧食的世界,然後問問自己,可以為台灣農業做些什麼?
推薦人簡介
高雄縣美濃人,目前擔任「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主任,該校是台灣第一所設置於農村的社區大學,一般定位為「農村型社區大學」。1997年,台大機械系畢業的張正揚,毅然放棄在中鋼的工作回到故鄉美濃,於美濃愛鄉協進會擔任專職人員,和其他理念相同的人投入了「美濃反水庫運動」,並進而發展到社區經營,重新找尋今日農村的新價值。
推薦序2
食飯皇帝大,吃飯靠自己
賴青松
老實說,做為一個實際下田耕作的農民,已有許久未曾接觸這般論理鏗鏘、數據紮實的文字了!畢竟對小農的生產而言,實驗室的理論太抽象,世界貿易的市場太遙遠,就連國家的農業政策也非你我能置喙。一個小農日夜辛勤的耕耘勞動,四季流轉間的在地生活,念玆在玆的不過是一甲地能收成多少斤的稻穀?一斤稻穀能換來多少生計所需?
有時經常想不通,為何在台灣總是如此,今年香蕉大起價,明年肯定市場崩盤價格暴跌?在國外消息也經常聽到,咖啡生產過剩產地價格大跌之後,緊接著卻見到農民為了換取基本生活所需,舉債投入更大量的咖啡生產。難道農民之笨,舉世皆然?其實接觸過農民之後你便明白,農民對於一分一毫可是錙銖必較,頭腦絕不含糊。只不過限於種種主客觀條件,他們看來不夠聰明地,或者不得不地留在村裡當農夫,若有一絲一毫可能的機會,我想會有更多的農夫選擇此時此地離開農業,或許就像一句老笑話所說:「若是電火柱仔有腳嘛走了了!」一切只因農業是個極高風險的行業,今日若非有這群走不了的土農夫,恐怕我們只得靠機器人種田餵養我們。
不過事情總會改變,這一代的土農夫就是走不了,也難免在歲月考驗下逐漸凋零。而沒有了農夫的照料,沒有一塊土地能夠生產糧食滋養人類。問題難就難在這裡,糧食同時具備了商品跟食品的雙重性格,當糧食來源充裕時,人們大可悠遊自在,喊價殺價;當糧食供應不足你我所需時,那就是你爭我奪的死活問題了!也因此有人這麼說:「農業從來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可以見到農業人口快速老化,農地面積漸次支離破碎等問題,然而在都市人心目中對於農地真正的期待,與其說生產出健康而充足的糧食,倒不如說長出一棟又一棟頂天立地、景致宜人的農村別墅!
總會有一天,有錢不見得買得到糧食!雖然自己的年紀不算大,卻也曾聽聞當上個世紀台美斷交的風雨飄搖之際,用土雞交換樓房的坊間謠傳。作者在書中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在開發後進國崛起、環境破壞及食品安全危機的影響下,再加上穀物市場本身淺盤的特性,一個國家對於進口糧食倚賴的深刻危機。然而,當人文風土條件與台灣近似的日本,在積極面對此一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之時,選擇制定「糧食、農業、農村基本法」的翌年,台灣卻選擇了打開潘朵拉的盒子──通過了「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案。日本人在此一新農業基本法中,提出了確保糧食穩定供應、發揮農業的多方面功能、持續發展農業,以及振興農村等重要的基本方向,作者更明白指出在面臨新世紀糧食、農村與農業問題時,最關鍵的命題在於農地利用的改革,換言之,也就是將耕作的主權交給能夠「真正有效利用農地的人」!相較之下,台灣社會卻選擇了將農地交給「真正結束農地生命並藉此謀取暴利」的人們手上。
有機會,歡迎大家到宜蘭走一趟吧!多雨豐水的蘭陽平原本該是台灣稻米最後一塊乾淨的生產基地,平坦開闊的沖積平原上有著比花東兩縣合計更寬廣的耕地,然而在農地政策全面鬆綁,加上容積率大幅放寬的情況下,綠野平疇上冒出一棟又一棟的豪華別墅,而且大多位於水源清澈的中上游地區,也因此造就了許多土地開發新貴,但這卻是犧牲整體社會的未來所換得的!只要能留住多一分的農地,彷彿就多留住一分在這個島上安居樂業的希望,面對這個糧食爭奪戰隨時再起的時代,即使多買一包台灣米也好,多認識一位用心耕耘土地的農夫也罷,每個人其實都該想想自己可以怎麼做。
推薦人簡介
一九七○年生的賴青松是現在所謂的「U-Turn族」代表,從小走社會標榜的價值路線,卻在即將面對中年時,厭倦城市,想擁有田園夢,回歸阿公那一代對土地的疼惜,陪著下一代,找回心中的夢田。深具環保意識的賴青松,決定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一個人照顧五甲大的地,種植出無污染香甜的稻米,也將日本共同購買經驗帶回台灣,成立穀東俱樂部,只要出資,大家就成為這片稻田的穀東,委託賴青松種植,就能天天吃到自己種的,最自然的稻米。
導讀
國立清華大學 彭明輝教授
《糧食爭奪戰》這本書以詳盡的數據和深入的報導,呈現當下全球糧食生產體系與供需結構的脆弱,引導讀者去思考倚賴糧食進口的危險性,與提高糧食自給率的必要性。
二○○八年春天,全球油價和糧價同時創下歷史新高,導致所有主要糧食輸出國禁止或限縮糧食出口,並因而在全球十三個國家引發暴動與示威。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二○○八年全世界將有一億人面臨飢餓,三十七國面臨糧食儲備不足與社會不安的危機。甚至連美國最大的通路商沃爾瑪(Wal-Mart)和好事多(Costco),也在二○○八年四月相繼限制客戶購買白米、食用油與麵粉的數量。
在這一波風暴中,糧食綜合自給率僅百分之三十二的台灣,二○○八年六月份進口物價指數較前一年同月上漲了百分之二十六(二十八年來新高),油料費較前一年同月大漲百分之二十三,以至於二○○八年前八個月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下跌百分之三。如果不是金融風暴引發經濟蕭條,從而引導油價和糧價下降,台灣差一點就會陷入缺糧與斷糧的危機。
「有錢也買不到糧」的窘境離台灣只有一步之遙!這樣的危機會不會再臨台灣?它再臨的時候形勢會更惡劣?還是會更緩和?想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必須要先瞭解二○○八年春天的糧食危機是怎麼形成的。
這一波糧食危機有四大主要成因:(1)全球糧食貿易量僅限於全球生產量的百分之十至十二,一旦生產國或消費國有重大事件發生(因災害而歉收),就可能會造成糧食貿易的失衡與糧價的飆漲;(2)糧食需求的增加速度遠超過糧食增產的速度,使得全球糧食庫存逐年降低,而失去了因應糧食歉收與對抗期貨市場炒作的能力,並且將逐年推動糧價上漲;(3)石油產量提升速度趕不上消耗量的急遽攀升,而導致油價上漲,繼而刺激生物燃料的需求,以致大豆與玉米被大量轉為生物燃料用途,益加惡化糧食供需的失調;(4)油價上漲推高肥料成本與價格,以及糧食的生產與運輸成本,而進一步推高糧價。
《糧食爭奪戰》這本書的第一章綜觀近年來全球糧食生產、消費與貿易的實際狀況,讓讀者藉此瞭解全球糧食生產與供應的脆弱結構,以及供給逐漸追不上需求的窘境。並且在這背景下重新審視馬爾薩斯《人口論》與羅馬俱樂部「成長的極限」這兩個糧食議題在當下的意義。
糧食需求的增加速度來自於兩方面: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六十七億增加到二○五○年的九十二億;而新興經濟發展國家肉食的增加,將使全球每人平均熱量消耗從目前的兩千八百大卡邁向二○五○年的三千大卡。這兩個因素具有相乘效果,使得全球糧食需求量從目前的二十億噸增加二○五○年的三十億噸,四十年內漲幅高達百分之五十。
但是,糧食的增產速度卻很難提升,因為:(一)全球都市化的過程中,把大量灌溉用水轉為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同時也把許多肥沃的農地轉為非農業用途,使得農地急遽流失。其中穀物的耕地面積從一九六○年的七億公頃,減少為目前的六點五億公頃;(二)農業生產所得偏低,使得農業生產人口減少,投資無法提振;而化肥的使用造成土壤酸化與表土流失,因此穀物單位面積產量難以提昇;(三)為了減少政府補貼,以及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取南半球國家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歐美等傳統上的糧食輸出國家一方面減少糧食產量,一方面鼓勵生物燃料的發展,使得全球糧食市場的供給量益形不足;(四)以開發南美熱帶雨林的方式來增加可耕地與糧食產量,其後果是導致溫室效應與氣候異常,從而導致歉收。
因此,總體而言,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全球糧食供應不足的現象應該會愈來愈嚴重,而不會緩和。
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舊油井逐漸枯竭而新油井的探勘愈來愈困難,許多舊的產油國的產量已經過了顛峰而逐年往下坡走,全球石油產量的增幅也跟不上全球經濟發展所激發的需求增長速度,因而導致油價持續走高。而期貨的操作則使油價更為不穩定。在這情況下,世界各國紛紛發展生質燃料,以致可供食用的糧食益形不足。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二○○七年全球糧食缺口僅零點五億噸,但是用作生質燃料的糧食卻高達一億噸。
聚焦到身邊的事,亞洲糧食的供應體系比全球糧食體系更顯脆弱。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與糧食消耗量領先全球,但是糧食的生產與供需結構卻危機重重。一旦這兩個國家的糧食供給有重大的意外或政策調整,他們都有能力使用龐大的外匯存底在國際上爭奪糧食,並且排擠其他國家的糧食進口。
懷著這個隱憂,《糧食爭奪戰》的第二章深入地分析了中、印糧食生產與消費結構的變遷,及政府的政策。作者沒有明確回答「中國和印度是否能夠自給自足」,但是已經足以明確指出:中國和印度對進口糧食需求的擴張速度以及生產結構的脆弱,將會改變全球糧食的生產與貿易結構,甚至隨時可能會危及其他糧食進口國的糧食安全。作者並以大豆為例,指出「為供應以中國為中心的擴大的全球大豆需求,巴西的增產已到達極限。此外,國內需求旺盛的美國,未來也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大豆供給國。」,另外「愈來愈不穩定的國際大豆市場,對於每年固定進口四百五十萬噸左右大豆的日本,無法保證今後能夠穩定進口。」台灣的大豆攸關著糧食和飼料的供給,卻幾乎完全倚賴進口,其處境的危險並不下於日本。
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為了鞏固海外糧食供應,已經有計畫地在派遣農民赴巴西、阿根廷和非洲從事農業生產,以龐大的外匯「購買海外農地與農業用水」。全球的糧食戰爭,已經發展成為海外耕地與灌溉水的爭奪戰,而台灣的農業政策卻仍舊停留在「農業產值太低」、「台灣農業沒有競爭力」的舊思維。台灣未來的糧食處境,能不讓人憂心?
《糧食爭奪戰》的第三章分析另外三個威脅全球糧食供給的重要因素:氣候異常、灌溉用水減少,以及傳統糧食輸出國歐美的農業生產。這一章一開始就以「常態化的異常天候」為標題,突顯地球暖化現象愈來愈嚴重,使得世界各主要穀物產地乾旱、多雨、洪水、颱風、颶風等異常天候頻仍,而造成生產量不穩定與歉收。此外,「溫度每上升一度,稻米收穫量就會減少約百分之十」,使得稻米面臨著愈來愈惡劣的生產環境。供水方面,從一九五○年到二○○○年全球水資源消耗量增加了四倍。但是由於人口增加、地下水枯竭和水質污染,亞洲每人可分配的水資源卻從九千六百立方公里減少為三千三百立方公里。最後是歐美國家農業政策的改變,為了在世界貿易組織內爭取新興經濟體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歐美相繼以環境保護為名,鼓勵休耕,減少農業補貼與出口,這也將不利於全球的糧食供給。
除了量的威脅之外,食品安全的問題也讓人難以安枕。《糧食爭奪戰》第四章依序討論三個最讓消費者寢食難安的歷史教訓:狂牛症、基改作物和禽流感。值得注意的是,對基改作物欠缺瞭解的人,會期待它能造成第二次綠色革命、帶領人類逃離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夢魘。但作者卻認為消費者對於這種說法,應在心中保有疑慮。
生活在台灣,我們應該要加進第四個憂慮:工業污染。曾經嚴重危害台灣農作的工業污染,也會隨著中國、印度泰國與越南等新興工業國的工業發展,而威脅到他們所生產的糧食。實際上,中國稻田被工業污染的程度數倍於台灣,我們既仰賴糧食進口又想要吃得安心,這恐怕是很困難的事。
基改作物確實有機會將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百分之五十,並且以改良作物耐受惡劣環境與氣候的能力,來突破耕地與用水不足的限制。但是,基改作物卻也有幾項隱憂:(1)因為基改作物有致癌的風險,因此消費者無法接受,使得基改番茄和基改馬鈴薯都已從市場消失;(2)基改作物的推廣可能使得全球作物單一化,一旦出現病蟲害時,將更巨幅地威脅全球糧食生產;(3)可能會造成生物環境的污染,威脅野生作物與生態。作者沒有提及的一個隱憂是,開發基改作物的公司可能會在基改作物中植入自殺或不孕因子,從而壟斷種子供應,使得糧食價格因為壟斷而益發容易被炒作、飆漲。因此,基改作物不像是值得期待的解方。
這一章的最後,以巴西的大豆(金秀)病和禽流感的案例提醒讀者:由於交通的發達而造成毫無障礙的「平坦的世界」,因此任何疫情都會在瞬間傳播到全世界,猶如在地球上同步發生。這個事實,進一步增添了全球糧食供給的不穩定性,也加深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疑慮。
通過前面這四章的數據與討論,作者已經為「日本必須積極建立糧食自主權」這個命題紮下鞏固的立論基礎。因此,第五章標題是「快站起來!──為了在爭奪戰中不敗下陣來」。
日本所面臨的農業問題和糧食問題,跟台灣非常相似: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稻米自給率高(或過剩),但是穀物自給率偏低,而糧食綜合自給率更低。二○○三年日本的穀物自給率為百分之二十八,遠低於美國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八,法國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二,德國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二,義大利的百分之六十二,以及英國的百分之七十。台灣則甚至比日本還低。
但是,由於稻米生產成本過高,價格過低,以致農業生產所得嚴重偏低,使得鄉村發生嚴重的人口外流與人口老化。
為了要提高糧食綜合自給率與糧食安全,作者提出了三大戰略:(1)徹底改變「農業以稻為主,稻米以糧食為唯一目的」的傳統生產目標,放眼亞洲的整體市場供需特性(對飼料玉米的需求遠超過食用稻米),考慮將稻米改為飼料的可能性,或者改種其他飼料作物,以便充分利用可耕地,並提高糧食綜合自給率;(2)推動食物殘渣回收再利用;(3)模仿歐洲共同市場,建構東亞共同農業政策,以利農產品的流通與提升糧食安全。
二○○八年春天的糧價與油價危機隨時會再回來,而且應該是會隨著經濟景氣的復甦而回來:景氣刺激石油需求,帶動油價上升,繼而帶動生質燃料的需要以及糧食生產成本的攀升,終而導致糧價再創新高。而且,從長期趨勢看,糧食供給的增長會落後於需求的增長,使供不應求的現象愈來愈嚴重。
面對著全球愈來愈激烈的糧食爭奪戰,台灣能做的事很多:針對亞洲目前糧食需求的特性,重新檢討農業政策,並積極投入研發,以便發展適合現階段亞洲形勢的台灣農業。譬如,低成本低人力的飼料稻米產業,適合台灣氣候與環境的小麥和大豆等,藉此積極提升台灣的糧食綜合自給率和耕地利用率。但是,這些行動都需要政府的積極作為,才有可能成功。
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大幅提昇國人對糧食危機的認識,從而提升監督政府糧食與農業政策的能力和意願。
本文作者簡介
劍橋大學工程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長期參與台灣各項社會改革運動,歷任新竹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台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中華民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任理事、中華民國生命教育學會常任理事等。長期關心台灣的農糧、農業與農村發展,並有一系列相關論述連載於農委會《台灣農業電子報》。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山本勘助
2.
童門冬二 大河三部曲童門冬二新時代小說套書
3.
健不健康?看牙齒就知道!
4.
長男有問題!
5.
人氣男之道:型男講座第2彈
6.
男的民俗學(共3冊)
7.
男的民俗學-職人篇
8.
男的民俗學-大漁篇
9.
男的民俗學-山林篇
10.
睡不好,當然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