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歸鄉

歸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325338
黃秀如
皇冠
2009年3月30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CHOICE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HOICE系列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與《香水》徐四金媲美的德國文壇大師徐林克,
繼電影「為愛朗讀」經典原著《我願意為妳朗讀》後,
睽違十一年的長篇代表力作!

【名作家】鍾文音◎專文導讀

為了尋找佚失的故事結尾,他也跟書中人一樣,
踏上了看不到終點的歸鄉旅途。
然而,他竟分不清了,自己在尋找的到底是主角的結局?
還是逐漸迷失在這其中的自我?

  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彼得從未見過在戰場上陣亡的父親,童年的記憶就是在祖父母家度過的無數漫長假期,以及一部「士兵還鄉」的故事。那是關於二次大戰時某個德國士兵逃離蘇俄戰俘營,經歷各種冒險,多年後終於返鄉的故事,然而故事最後那幾頁卻不見了。

  懷著對故事結局的好奇與疑惑,彼得逐漸告別了童年,也暫停了對最後那幾頁的瘋狂追尋。他拿到了博士學位、有女友與剛出生的兒子,更經歷了盲目地逃開一切、流浪美國又重回德國的漂泊,然而,「士兵還鄉」的故事始終都在他的心上徘徊不去。

  偶然間,他發現那個士兵的家鄉竟然正是他一直以來所居住的城市,而那棟屋子就在觸手可及之處!重拾好奇的彼得,決定從那棟屋子開始探訪,沒想到命運卻因此而改變──他愛上了屋子裡的女人,更發現了和父親相關的秘密,同時彼得也確信,那部「士兵還鄉」小說的作者就是他的父親!

  對自己的身世之謎、對父親的好奇與思念,讓彼得決定再次放下一切,離開家鄉,遠赴美國。只是這一次,他的離去並非逃避,而是為了回歸自己內心的「故鄉」……

  德國文壇大師徐林克,繼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我願意為妳朗讀》後,睽違十一年,終於再次以優雅透澈的文字,構築出一個精鍊巧妙的故事迷宮。全書充滿著懸疑小說的氣氛,透過主角的自我追尋之旅,深刻地呈現出愛的美好與痛楚,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探索,猶如現代版的《奧德賽》史詩,讓人不安之餘,更引人深思。

作者簡介

徐林克 Bernhard Schlink

  一九四四年生於德國。出身法律世家的徐林克從小就喜愛文學,但卻依從了家人的期待而去鑽研法律,並成為柏林大學的法律教授,也擔任法官,在德國法學界享有盛名。而在法律界的豐富經歷,讓徐林克對犯罪和人性都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刻的精闢洞察。

  一九八七年他與瓦特.波普合著犯罪小說處女作《我遺落的那一半》,即榮獲德國「偵探檔案文學獎」、《世界報》文學獎,並被改編拍成電影。

  徐林克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我願意為妳朗讀》,則將他推上了創作生涯的高峰。由於本書的時空背景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使得這本書格外地撼動人心,一出版即轟動全歐洲,進軍美國也大獲成功,不但是第一本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也成為全美最當紅、最具影響力的「歐普拉秀」推薦選書有史以來第一本入選的外國小說!至今已被翻譯成三十七種語言,獲獎無數。而二○○四年由德國ZDF電視台所舉辦的「百大最愛德語好書」票選活動中,《我願意為妳朗讀》更高踞當代德語文學的第二名!二○○九年《我願意為妳朗讀》改編拍成的電影「為愛朗讀」,不但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等多項大獎,最後並贏得最佳女主角獎的殊榮。

  繼《我願意為妳朗讀》後,徐林克睽違十一年才終於再度發表長篇小說《歸鄉》,同樣席捲了國際文壇,也更加奠定其無可撼動的文學大師地位。他另著有短篇小說集《愛之逃》。

譯者簡介

黃秀如

  中國文化大學德文系、德國馬堡市菲力普大學德國文學系畢業,

  現為專職譯者,譯有《男味》、《寫給非哲學家的21封信》、《魚會口渴嗎?》、《寶貝你在想什麼?》、《你管柏拉圖怎麼想》、《菠菜吸血鬼》、《藍海上的風》、《為什麼貓咪四腳著地》、《幫助孩子走出學習難關》、《辣椒成功哲學》、《哪有經濟學不會?》、《時間的精算師》、《我當了主管怎麼辦?》、《古堡裡的珍珠》、《愛,一切從簡》、《大草原兇殺案》等等。



導讀

無父的城邦 鄉關何處
在懸疑之外,徐林克小說裡的迷人光暈
名作家/鍾文音

  父親是誰?人子問。

  君父的城邦是否只是一個人子歸鄉的幻影,父子是分裂還是合一?父親是人子,人子也是父親嗎?

  如果說我對嗜讀某種小說有嚴重偏食傾向的話,那麼徐林克是第一個打破我對類型小說與非類型小說邊線的人。徐林克的小說很難歸類,他的博學展現在小說裡形成內容龐雜的「書中書」風格。就如同《歸鄉》即使在形式上被包裝成「層層追索探究」的懸疑式小說,但實則卻是一部關於「棄」、「愛」與「反戰」的旅程小說。

  《歸鄉》的小說初始即點出「回歸」所必然的「上溯源頭」之路,因而這趟旅程,即從敘述者「我」的童年祖父母家開始敘述。書中「我」叫彼得,他心中一直有個懸念,那就是他曾經從喜歡閱讀的祖父母家裡讀到一本﹁歸鄉士兵﹂的故事,但書的結尾卻佚失;懷著對結局的好奇與疑惑,彼得逐漸告別了過去。表面上他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拿博士學位、有個分手的女友與兒子馬克斯,他也曾經扮演「逃脫父親」的角色,經歷了「離開」、「流浪」,最後又重回德國的旅程漂泊。始終揮之不去的卻是一本看似虛構的小說佚失結局:「歸鄉士兵」的結局為何?就這樣,彼得開始登報追尋,這一路追尋卻發現自己的父親竟是這本小說的作者,且父親沒死在戰場上,父親在紐約,還是著名的《法律奧德賽》作者與學者。

  徐林克擅長懸疑元素,營造故事迷宮,也就是書中書、謎中謎、局中局、史中史、愛中愛……形成了迴圈式的小說情節,所有灑豆而出的情節不斷又滾回了核心原點:揭開結局,尋找身世。《歸鄉》其實一開始好讀,但接著卻難題上場。徐林克開始混合文體,把小說的虛構帶入現實,從而小說情節不斷堆疊發展,環環相扣,一個線頭拉出另一個線頭,但拉住線頭的頭卻又是指向同一個方向。

  「不告而別」這個狀態所引發的苦楚,延續了徐林克一炮而紅的小說《我願意為妳朗讀》,《我願意為妳朗讀》是戀人不告而別;《歸鄉》則是父親不告而別。德國人在戰後初期仍活在納粹陰影下,每個人都想隱藏身世,不知他人從何處來,也不知家裡狀況……許多的「隱藏」就是徐林克在塑造小說人物網路的核心氛圍,於是很自然地形成了「謎樣」風格。

  不過,徐林克還是安排一些比較容易辨識的元素,比如「巧合」的運用:彼得發現書中敘述的士兵家鄉,竟然就是他一直居住的城市,且那間房子就在不遠處,就這樣,好奇的彼得,從那間屋子踏出追尋之旅,未料卻改變了他的一生:他愛上了打開門的那個女人芭芭拉。

  《歸鄉》對一般讀者比較艱澀的部分在於徐林克大量使用的「書中書」結構,在小說裡又穿插著許多文本,以閱讀、以小說、以書信體不斷地出現在各個段落,同時博學的徐林克也大量引用《奧德賽》神話。

  徐林克認為《奧德賽》是所有歸鄉故事的原型。不斷自我辯證人生旅程,人為何上路?經歷什麼樣的冒險?又如何決定返鄉?返鄉之後又將面對什麼樣的結局?結局會引發人的瘋狂或者是安定?歸鄉之後,難道鄉愁即解?所歸之鄉還是原來的那個「鄉」嗎?徐林克聰明地將彼得的父親定位在法律學權威作家,於是許多的辯證即在父子之間展開不斷的對話。

  「疊影」的寫法向來是徐林克的招牌書寫,比如彼得在讀﹁歸鄉士兵﹂這本小說時,彼得的身心甚至夢境都重疊至小說的人物命運裡。然後無父的人子彼得尋到父親後,讀者才恍然大悟:子既是父,父也是子。這如何說呢?兒子是學者也是編輯,父親是法律學者也是作者。這些都像是徐林克自身的身分投射,他利用專長的法律,隱約地透露他對於戰俘與極權的種種看法。《歸鄉》在結尾也藉由父親提到了近代最有名流亡美國的猶太裔作家漢娜?鄂倫的極權主義和對人性的看法,從而還探討到關於人的「善?惡」。徐林克再度使用「書中書」技巧,他寫到了《伊里亞德》著名的特洛伊,又接著寫到了蘇格拉底的《理想國》。徐林克藉小說揭露了他的閱讀世界,又從閱讀世界彰顯了他個人的哲學與生命觀。可堪玩味的是學法律的徐林克影射了蘇格拉底認為善? 惡若只取單一性將會造成不幸,宙斯必須將「善?惡」混在一起才能使人類取得平衡。那麼對於戰俘呢?他們的善與惡難道是由個人來承擔?或者該由集體來接納?徐林克因為在書中充斥著無數的哲學與其閱讀世界的層層辯證,因之將懸疑式的小說提升到哲思層次了。

小說還提到很有趣的非常核心的題旨:「難道使人感到疲倦的並非是難事,反而是件容易的事?」於是彼得不選擇安穩,他注定像是﹁奧德賽﹂式地踏上追尋漂泊之路。彼得藉著「上路」以「離開」吞噬自我的「日常庸俗與愛情追迫」,但不斷的「上路」會不會也只是一種「逃避」?徐林克喜歡書寫人的「位置」處境,究竟要進場還是退場?另外,徐林克也似乎隱隱提出人最怕的竟然不是戰爭,反而是如何面對戰後的日常生活。為了書寫彼得對生活的諸多感受,在《歸鄉》的第四章裡,大量的書寫了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彼得生活,游移在東、西德的彼得,他的內心點滴幽微。徐林克在這章節裡寫出一種迷人的情調與視野的高點:他認為所有的人其實都是生活在歷史之外的,而歷史也尊重人的日常工作,於是不管發生多大的事件,人們即使激情地去搖旗吶喊,很快地還是依然回到工廠、回到烹飪、回到市場……

  這就是徐林克小說的迷人光暈,他總是能書寫到小說的深處,藉由歷史的另一個微小的背面,看到更多的真實生活細節。也因此循著這樣的理路與感性情懷,就不難理解,為何徐林克的小說沒有太多的激情或者吶喊,他的語言十分清新,敘述專一,即使人物不斷上場而形成小說內部的漩渦複沓,但也絕對不會失去合理的推理結構。也不會讓讀者的內心受到昂揚衝擊,相反地反而在閱讀時會不斷停頓、思考、疑惑……「退縮回內心世界的﹃過去﹄」、「回憶對我的欺騙讓我感到混亂」、「真相往往是謊言,謊言經常是真相」。某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也不斷地誘發著讀者發現「自己」的思緒。

  書中有句話寫:「他太太無須生活在廢墟中。」這句話可以解釋徐林克是如何在處理女性,深受男人總是出外革命或者打戰之苦的女性,她們成為家庭的支柱,她們善於防衛自己的世界與建構兒女的未來,那就是她們絕對要將過去掩埋,無須生活在廢墟中。因此我們也能理解在《歸鄉》裡的女性角色芭芭拉、我的母親、祖母以及無數和「我」邂逅的女性都帶著一種奇特的感情結構,在破碎之後,都可以重拾生活,堅強有韌性,即使只是萍水相逢。這似乎揭露徐林克的感情觀:「愛不只關乎情感,更是關乎意志。」在混亂的當代愛情裡,我們早忘了有白頭偕老這種關乎「意志」的東西了。

  我一直喜歡徐林克的小說「愛情」情調,他在懸疑之外可以另闢感情蹊徑,走溫潤感性人文路線,按理處理戰後其實可以環繞在更多的「愛的扭曲」與「棄的變形」上,就像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旅人回到文明城市後,是再也無法生活了。但徐林克沒有這樣的黑暗與扭曲。小說結尾,徐林克讓遠赴紐約尋父的「我」回到德國時,女友芭芭拉沒有離開,一切都沒有變心與變質,彷彿他不曾離開似的。

  「你喚醒了我的渴望。」其實我最喜歡的反而是徐林克在《歸鄉》書寫的愛情,芭芭拉與彼得的愛情曲折,毋寧更是我把目光牢牢釘住的情節。

  「你也脫掉,我想感覺你。」這是徐林克的語言,從日常脫離的戀人絮語,我喜歡。

  「我已受夠了歸鄉的故事。」《歸鄉》作者受夠了歸鄉故事。

  「戰俘歸鄉的小說已經成了一種特殊文體,就像愛情小說或戰爭小說一樣。」德國整個近代作家都在大量處理二次大戰前後的題材,幾乎每隔一陣就要讀到一本。就像大陸的文革一樣,成為集體的回憶傷口。一整個上一代的德國人都深受罪犯、屠殺的原罪。罪惡/懲罰,真相/謊言,失落/衰敗,執行/抗命……這讓我想到我的島嶼,曾經一整代人也曾為了台灣的未來而心懷改革理想之路,如今也深受失落之苦。

  無父的城邦,鄉關何在?人子最後歸鄉而「鄉」已傾頹,於是我們只能如書中的主角在彷彿經歷了《奧德賽》的漫長旅路後,其實回歸的是自己的心靈「故鄉」……




其 他 著 作
1. 小一新生父母的第一堂課:學習是可以學習的 Auch das Lernen kann man lernen
2. 大偵探卡萊2:大草原凶殺案
3. 大偵探卡萊1:古堡裡的珍珠
4. 愛,一切從簡
5. 我當了主管怎麼辦?-口袋裡的稱霸領導學
6. 時間的精算師
7. 哪有經濟學不會:就從生活小故事開始搞懂吧
8. 辣椒成功哲學
9. 幫助孩子走出學習難關:快樂學習拒絕比較
10. 藍海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