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回顧心中過不去的委屈,醞釀自己未來的幸福

有一種難題,叫父母:回顧心中過不去的委屈,醞釀自己未來的幸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6116
羽茜
時報出版
2025年7月08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6264196116
  • 叢書系列:優生活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優生活


  • [ 尚未分類 ]











    有人是在父母身邊最感到安全和安心,

    有人相反,在父母身邊覺得特別緊張……



    這本書獻給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

    你不需要答對、解決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也能得到幸福



      為何你總是感覺要很努力,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為何習慣了以父母心情為優先,才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父母情緒、家庭氣氛、親子關係的和諧當作自己的責任?

      家,為什麼成了讓你最疲憊的地方?……



      與父母的關係是生命中最早的課題,但不是一輩子都要答對的難題

      在成長過程中,那些父母從未道破的冷漠、責任轉嫁與偏心對待,是否在你心裡留下一道道隱性傷痕?也悄悄改寫了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甚至讓你質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



      本書寫給曾在家庭中受傷、正在努力擺脫內在枷鎖的人,作者羽茜以溫柔但直視的筆觸,陪伴你回望家庭中難以言說的傷,辨識父母的情緒操控與有條件的愛,並學習畫下心理界線,慢慢地,找回自我價值與關係自由的可能。



      本書透過細膩觀察與書寫,帶你理解:?

      ? 什麼是有毒的家庭情感

      ? 區辨情緒勒索與責任錯置

      ? 怎麼停止討好迎合與自我懷疑

      ? 如何畫出心理界線,情感獨立

      ? 如何重新滋養珍惜自己



      #關於保持距離│和家人保持距離的人,通常是有所覺悟:改變別人是不可能的,人只能改變自己。



      #關於忍耐教育│習慣忍耐的孩子在關係中,即使被用很糟的方式對待,感到非常痛苦時也不會果斷逃走,而是會陷入迷惘、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他們從父母那邊學到的是:都是不能忍耐的自己不對。



      #關於感恩│有些父母總是要孩子感恩,但他們要的感恩其實是服從,所以孩子再怎麼感恩也沒有用,因為沒有人能夠一輩子抹煞自我,只為別人活著。



      #關於性格敏感的孩子│即使纖細的特質讓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但那些情緒也不是你的責任。特別是從小看著爸媽臉色長大的孩子,有些敏感纖細,是被鍛鍊出來的。



      #關於改變│想要改變的時候,首先要放棄想要相互理解的心願,你想讓父母理解你,甚至想等他們理解後才開始行動,只會讓你被困在原地,永遠無法踏出新的一步。



      #關於不愛│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關於愛│愛你的人會很高興看見你過得自在,而不會總在抱怨你不滿足他們。


     





    前言 想對不被愛的孩子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1原生家庭造成的痛苦,不被允許表現出來


    (有些孩子應該要得到幫助,需要有人陪他們釐清童年時發生了什麼。)



    2不去管它就會好的傷,就不叫傷了

    (人們普遍還是認為,只要身體沒有遭到虐待,語言暴力和精神虐待都不算什麼。)



    3家庭裡的傷必須當成祕密,真實的自己也是

    (「你應該要快樂」,沒有比在忍受痛苦和悲傷時,還被別人這樣指責更讓人難受的了。)



    4不被愛的孩子覺得自己不應該出生

    (家不是避風港而是必須努力保護自己的地方,這種心情和經驗,和別人聊起來都像某種背景調查。)



    5比起認同孩子,社會更常要求孩子去認同父母

    (不應該用「你的爸媽是因為??才這樣對你」這種話,要求孩子去理解和原諒。)



    6心靈的傷,因為社會的否定而惡化了

    (勇敢承認內心一直不敢承認的痛苦和悲傷,是為了接下來的人生。)



    7不被承認但確實存在的父母霸凌

    (預設父母的行為都是教養的一環,就會忽視有些行為其實並沒有良善的意義。)



    8當父母把生養孩子看成投資

    (真正的愛是關心對方的快樂和健康,而不是只看見自己的期望。)



    9當孩子變成父母滿足虛榮、勾心鬥角的工具

    (身在稱不上避風港的地方,這些孩子其實從一出生就已經是「出社會」了。)



    10習慣為別人付出,卻不懂得照顧自己

    (成長於情感缺失的家庭的孩子,他們在對人溫柔的同時,對自己其實並不是那麼溫柔的。)



    11不要因為付出得不到肯定,就覺得自己不夠好

    (為了自己而努力的人神情都很踏實,為了讓父母高興而努力的人,就總是有種不知為何而忙的虛無感。)



    12被情感忽視,孩子就會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父母只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才有可能培養出坦率的孩子。)



    13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重男輕女的傷痕

    (性別歧視就是一方有選擇,而一方沒有。)



    14親子關係逆轉:那些懂得照顧父母的孩子

    (在一些父母缺乏責任感的家庭,是孩子一直在試著了解父母的心情,被要求體諒父母。)



    15嚴重的父母偏心是對一方有愛,另一方是工具

    (孩子渴望透過順從來得到讚美,但父母想的卻是「順從我是應該的」。)



    16父母霸凌只要曾經發生,孩子就會害怕父母

    (有人是在父母身邊最感到安全和安心,有人相反,在父母身邊覺得特別緊張。)



    17保持距離不是因為恨,只是不想再受傷害了

    (孩子遠離父母,有可能是因為恨,但應該也有很多不是因為怨恨,而是因為恐懼。)



    18承擔內疚,總比心懷怨恨好

    (虛偽的原諒比不原諒更糟糕。)



    19你不需要解決了所有原生家庭的問題,才能得到幸福

    (把目標放在每天能多一點點平靜的時刻。)



    20不要放棄建立家庭以外的安全基地

    (你知道自己已經努力過,問心無愧就好了。)



    21合不來有時不是溝通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互相尊重的誠意

    (提出凡事都要好好溝通的人,自己也要言行一致。)



    22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和你想要的自由綁在一起

    (人就是人,沒有辦法把自己變成沒有感覺的機器。)



    23改變和對方的共依存關係

    (必須要勇敢做出選擇並且堅持到底,才能對自己產生自信。)



    24不要用一輩子去理解你無法理解的人

    (包容是一種美德沒有錯,但也是要看包容的對象是誰、值不值得別人這麼做。)



    25了解自己經歷過什麼,是為了不讓痛苦延續

    (重新養育自己,讓自己發展出好的力量)



    26小心那些叫你多看看好的、放下壞的的訊息

    (生活在這個家裡的人是你,你最清楚自己受到的對待。)



    27家庭裡的事情是外人無法明白的

    (家庭就是一個有很多事情不為人知,也很難說明到能讓外人理解的地方。)



    28犯錯時父母總是自圓其說,孩子對是非對錯的判準就壞掉了

    (沒事就指責孩子「不寬容」的父母,常常是對孩子最不寬容的。)



    29了解自己選擇承受痛苦的意義

    (即使是自願留在對自己有害的環境中,在精神上還是會被逼到極限。)



    30一直被否定就不要再拼命努力了

    (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是最沒有用的努力,可以改變的只有關係和距離,還有自己。)



    31不再追求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有些父母總是要孩子感恩,但他們要的感恩其實是服從。)



    32改變沒有時間表,不要給自己時間壓力

    (許多在家庭裡受了傷的孩子,性格都是耿直的努力家。)



    33沒有人傾聽的時候,要傾聽自己

    (要時常問自己想要什麼,哪怕一開始能想到的答案,聽起來還是很消極。)



    34肯定自己的易感和纖細

    (即使纖細的特質讓你能感受到別人的情緒,那些情緒也不是你的責任。)



    35當年無法說出自己的意見,不是你的錯

    (學會保持沉默,只是你為了保護自己,發展出的求生之道而已。)



    36受虐的孩子會把忍耐當成努力的證明

    (一段健康的關係,其實不會有人在拼命忍耐。)



    37停止追求父母的認同,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愛和關心

    (父母失望孩子還不夠完美,孩子失望自己得不到肯定,最終是沒有人得到滿足的循環。)



    38察覺到父母給的不是愛時,內心從此分裂成兩個

    (勇敢保持距離,也努力去分析、探討童年經驗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39不再假裝自己心裡沒有痛苦

    (接受了會難過的自己之後,心情反而會變得輕鬆。)



    40想像一個被愛著長大的自己

    (了解自己是人生最難的功課,但也是最值得努力的。)



    後記 願你成為真正自由的大人





    前言



    想對不被愛的孩子說: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從懂事以來,你就努力想要解決家裡的問題,想要改變自己讓爸媽高興,努力想要變得更懂事、更孝順、或者更成功來讓爸爸媽媽開心,想要變得更成熟去調停他們的衝突……你希望自己這麼努力,有一天能聽見他們說,覺得生下你是好的。有你在是好的。



      但你沒有成功,那不是你的錯,只是你給自己的任務太多也太困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不是嗎?不管是他們的婚姻、生活、對成就和提升自尊的渴望,都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你像在不屬於你的賽道上拼命奔跑、跌倒,跌倒又爬起來,這份努力如果是在你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上,你絕對已經成功了。



      就算不成功你也會有一份踏實,因為你為自己的人生拼命奮鬥,但你現在只記得不斷努力又不斷受挫,像在外面拼命敲門,希望你的父母打開心門讓你進去,看看你付出的努力和感情,最後才發現那根本是一面牆,你連那後面究竟有沒有你想見的人都不能確定。



      深愛父母而一直被父母否定的人,就算到最後變得一開口就憤世嫉俗、自暴自棄,說著父母的愛是什麼我才不需要,最初那顆溫柔的心還是在的,因為就是那份溫柔讓他們傷痕累累,變成是如果不貶低自己的溫柔、嘲笑自己笨,這個坎就過不去。



      愛錯父母的人,自信心比愛錯戀人的人還要低,而且難以治癒這樣的情傷、重新得到自信,因為那份愛有一大部分是內建的,就是無法剝除,除非連自己的心都剝成兩半,一半拿去丟掉的感覺。



      但我想說:請溫柔對待那一顆受傷的心吧。



      你的付出無論有沒有人相信,你都要相信你自己。



      你受傷是因為你有一顆非常溫柔的心。

    ?

      ***



      從以前我寫心靈創傷時,時常被以為是在寫情傷,但說情傷也沒有錯,只是比起愛情,我更常寫親情。



      因為愛情失落時你未必無家可回,但親情失落的人是沒有家的。



      精神上的,可以放心哭泣、有人關懷的家。



      親情失落的孩子是沒有人看見的孤兒,而他們很多都笑笑的。



      因為怕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隱藏不好寂寞悲傷的真實心情,做不成那個「討喜的孩子」,會連物理上的家都回不去了。



      能幹的孩子、優秀的孩子、不讓爸媽操心的孩子、安靜的孩子、有意見也總是「恰好」跟爸媽同樣的孩子??無論他們的父母或其他人的看法是什麼,他們如果相遇,有時甚至不用說明,只是一種感覺,就知道彼此的共同點是「不被愛的孩子」。



      孩子很會隱藏不被愛的傷痛,因為他們不願相信自己不被愛,所以連自己的痛都會努力否定。



      很寂寞,又很難向別人說明。



      畢竟你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別人懂──「我覺得自己有一種不該有的感受、不存在的傷」?想說出其實自己是不被父母所愛的孩子,但同時又想說,「我相信自己不是」。



      太矛盾,又太複雜了。連自己都想說不對,不是這樣的,一會兒又「我好像好一點了」、「今天很快樂」、「好像沒有什麼事」,而那多半都是因為今天爸爸媽媽笑了、沒有對自己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



      不被愛的孩子,不知道「沒有人在對自己生氣的生活」,其實是多數人的正常生活,而且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直在承受父母的怒氣和抱怨,還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角色,想要被愛又害怕被愛,因為覺得被愛就是「欠債」,就是要「還」。別人對自己好時,就害怕自己不能夠回報什麼。對方今天很溫柔,覺得很幸福的同時又深感不安,因為自己「不夠好」,對方明天會不會就翻臉不認人……



      人活著就需要能肯定自己的真實存在,但不被愛的孩子,一直都像在水面上漂浮,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只知道在爸媽眼中的自己並不可愛。



      我想抱一抱這些不被愛的孩子,心裡有傷,又不知道如何說的大人。用我的文字。



      當我越來越了解並且能說清楚我自己,我就知道這是我想做的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