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泉源,有些人的童年卻是黑洞。
負面的記憶在成年後的日子裡,繼續不斷地消耗正能量。
但長大以後的我們,有力量阻止這樣的創傷代代相傳,
改變自己,斬斷代際傷痛。
?
在外人眼中,她出生在模範家庭中。
父親是建築師,有豐厚的收入,母親是家庭主婦,
在外時他們待人接物總是謙和有禮。
但她幾乎每天挨打,身上常常帶傷。
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童年,不僅被祖母嫌惡、也被祖父打罵。
也許是因為母親的童年,她無從得知,因為母親總是隻字不提。
?
她曾經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爸媽打你都是為你好」,經常遭到毆打辱罵的孩子,最難熬的並不是皮肉之痛,而是在痛苦之中,仍然掙扎著希望爭取爸爸媽媽的愛。離家後,她才知道,被愛、被尊重,像個人一樣活著是什麼感覺。
?
他們總是說:
「你爸媽把你養育得很好啊!」
「你應該要往前看,把不愉快的事放下。」
「你應該要感恩,還有很多人比你慘。」?
「他們畢竟還是養你長大。」
「你就只有一對父母,他們過世你會後悔的。」
「父母盡力了,他們童年也很糟。」
?
──看見「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背後難解的傷口──
我們不能改變父母,不能改寫童年,但仍然有機會把握孩子們只有一次的童年,給予他們曾經渴望的那種愛。仍然有機會改變自己,走出創傷,斬斷代際傷痛。
?
真正療癒不是等別人道歉,而是要自己覺醒。即使沒有幸福的童年、沒有溫暖的家,還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掙脫枷鎖,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
這條斬斷代際傷的路,走了二十年,她從療癒自己、建立自己的家庭,試圖與父母和解,到認清失敗與決定放手。最大的困難並不是擺脫控制與虐待,而是克服自己的恐懼感與罪惡感。
?
──那些變成母親之後,更需要被療癒的自我──
如果你也曾深受這樣的代際創傷,請時時記得:
受到傷害不是你的錯,就算你不完美,也值得被愛與被尊重。
如果有一天,你也為人父母,請記住,作為父母親,我們有力量讓傷害到我為止。
?
暖心推薦(按首字筆畫排序)
?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羽茜│作家《家庭傷痕》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尚瑞君│暢銷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長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