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身處異鄉,才會遭遇融入困境、語言隔閡的問題。然而為什麼部分人明明「土生土?」,在本地接受中文教育,卻仍然「言語不通」,被視為「外人」?這個看似矛盾的身份境況,實實在在地反映?香港少數族裔面對的中文學與教問題。
香港少數族裔人口中,南亞族群主要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近年就讀香港官津學校的南亞族裔學生人數不斷增?,然而現時主流的小學中文教科書,都是為母語為中文的學生而設計的。即使學習中文多年,南亞族裔學生的中文能力依然落後於同齡華語生。中文基礎薄弱,不但令他們學習更困難, 還阻礙他們在香港這個以中文為日常語言的社會中升學、就業,甚至演化為跨代貧窮問題。
本書以在本港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南亞族裔學童為研究對象。作者運用語文教育、第二語言教學和語文政策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南亞族裔學習中文遇到的難題,並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教學方法,期望增強南亞族裔學生的中文學習效能,拓展他們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的機會。作者強調,如何讓少數族裔在本港多語言和多文化的社會中自主、自信地運用中國語文,是當前本港中文教育之要務,冀本書能促進學界和公眾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少數族裔的中文學與教問題。冀本書能促進學界和公眾更深入地了解香港少數族裔的中文學與教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