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02514
周俊宇,陳柏傑,蔡傳宜
麥田
2024年10月10日
230.00  元
HK$ 207  






ISBN:9786263102514
  • 叢書系列:歷史選書
  • 規格:平裝 / 584頁 / 21 x 14.8 x 2.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歷史選書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世界歷史 >











    冷戰時期,權力與知識的一體兩面,如何影響外交?


    國際賽局╳知識霸權╳文化政治


    第一本從「知識外交」角度書寫的「冷戰史」


    集結台日中美韓學者•探討文化冷戰的關鍵時刻


    東亞著名外交史學者森口(土屋)由香、川島真、小林聰明主編



    知識霸權與國際政治情勢密切相關……


    技術援助、媒體事業、新聞教育、研究資金、原子能研究


    ──比武力更有影響力的「文化政治」!



    因應冷戰時期特殊的國際情勢,大國「美國」在維持國際情勢平衡,又想以各種非軍事方法對抗共產勢力,因此在東亞各國採取各種因應方法。其中,以「知識」做為外交手段,是當時與各國交往的「特色」之一。本書以美國在冷戰時期在東亞各國的所做的「文化個案」為例,探討這個特殊的外交手段與形式。


    || 從三個方向了解知識外交 ||


    ? 從「了解外國」的區域研究出發,闡明亞洲與美國如何參與知識生產,以及其與軍事和安全保障領域不同。

    ? 科學知識的影響,尤其是冷戰初期美國和東亞各國間頻繁地進行知識交流和技術轉移的三個領域,原子能科學、生物學、農業技術。

    ? 探討以知識和訊息傳播手段的新聞專門知識為對象,聚焦在其中的政治性和行為主體性兩層面。


    冷戰史研究在二十一世紀後日益多樣化,更加強調冷戰的多元性。冷戰不只是東西對立,亦與去殖民化和民族主義興起複雜相關,冷戰的起源也可回溯至工業革命。冷戰期間美國所推動的「現代化」和「開發」,起源自一九三○年代的「羅斯福新政」 或更早之前。因此,冷戰研究的對象除了空間與時間擴大,對於東西對立的本質也有更多元的理解。


    具體而言,冷戰不僅是意識型態對立和核子軍備擴張競賽,也是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競爭,同時也是為了爭取包含第三世界等國家的認同。法蘭西斯?桑德斯(Francis Saunders)的「文化冷戰」,以及肯尼斯.?斯古德(Kenneth Osgood)的「總體冷戰」等形容,正展現出冷戰的新詮釋。同時,研究者們對於文化冷戰中文化和資訊「供給者」、「接受者」這種單純的二元對立也開始表示疑問。潘妮•馮•愛紳(Penny M. Von Eschen)聚焦於美國的爵士樂,描繪其與美國國務院政策制定者欲將音樂利用於文化外交的意圖相反,跨越國界與文化,自在地傳播流動性和可塑性。日本、中國、韓國、臺灣的研究者們也開始關注音樂、電影、廣播、電視、文學等文化面向討論冷戰。


    然而,在這樣的文化冷戰研究系譜中,「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的樣貌未必充分。特別是本書的核心主題:東亞的知識生產,直至近年研究仍付之闕如。「學術知識」、「專門知識」是曖昧的詞彙,本書將學院所生產的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體系性知識稱作「學術知識」,將實務性專門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總稱為「專門知識」,例如新聞傳播這類工作所需的知識。而在「學術知識」裡,有時也將自然科學領域的知識,使用「科學知識」(或「科技知識」)一語稱之。「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構成了各個國家和社會主流媒體言論框架,或是知識溝通的基礎,對於世界認識和價值判斷造成的影響也很重要。


    有鑑於此,本書特別處理區域研究、原子科學、生物學、農學、新聞的案例,考察東亞「學術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建構,以及其中所滲入的政治性。聚焦這些案例的意義,在於其中可以看到美國以及多種不同主體爭奪知識主導權的樣貌。而冷戰初期形成的「學術知識」與「專門知識」,即使在冷戰結束後在東亞依然具有統治地位,影響至今。


    本書透過日本、美國、中國、韓國、臺灣研究者跨境的共同研究,以鳥瞰和區域比較綜觀冷戰初期的東亞局勢為本書一大特色。同時,藉由探討區域研究、科學技術、新聞事業三個不同「知識」領域,比較和檢視參與專家或管轄政府部門、以及作為專業學門起源各異的各領域中的美國與東亞間關係,也是本書的另一特點。透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應能帶給讀者們過去冷戰史或文化冷戰研究中未曾出現的新視角。




     





    序章



    第一部:區域研究

    第一章 冷戰下臺灣的中國研究與美國──福特基金會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支援

    第二章 冷戰下的合作──一九四五至一九六○年間美國的日本學研究

    第三章 一九六○年代日美間的「現代化」爭論──箱根會議上圍繞價值體系與歷史認識的斷層

    第四章 有關朝鮮知識的形成與馬科恩夫婦──以太平洋戰爭前後美國學術界與政策制定小組的關係為中心

    關鍵思考一 口述歷史與檔案資料學下的戰後史



    第二部 科學技術

    第五章 中國原子能研究的萌芽──在內戰與冷戰之間

    第六章 密西根紀念鳳凰計畫與臺灣──美國公立大學的對外原子能技術援助

    第七章 日落帝國的科學知識──去殖民化時代的英國原子能外交

    第八章 冷戰空間的再發現──非軍事區生態調查中的科學政治

    第九章 開發的殉教者──一九五九至一九七臺灣農業援外工作與越南共和國五年

    關鍵思考二 從技術援助的觀點看帝國亞洲與冷戰亞洲



    第三部 新聞事業

    第十章 因「美援」而交會的臺灣「高等」與「僑生」教育──以政治大學新聞系為例

    第十一章 冷戰時期香港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形成與美國的影響

    第十二章 美國教育交換計畫與冷戰期間韓國新聞的美國化

    第十三章 駐日盟軍總司令占領期日本記者的美國招聘計畫──洛克菲勒基金會、哥倫比亞大學、民間情報教育局

    關鍵思考三 專門知識的民事行動──從美軍到韓軍



    後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