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46532
秀威資訊
2024年3月04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6267346532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歷史


  • 人文社科 > 中國/亞洲研究 > 區域研究

















      ★邢福增、廖昱凱、龔惠嫻專序推薦

      ★特邀「夏蕙BB」親述多年來於黃大仙廟周邊的生活經驗



      在中西文化交融、華洋宗教並存的香港,隱身於城市之中的「聖殿」和「廟宇」就好比遊戲《刀劍神域》中的Nerve Gear,他們之所以是信仰者的「神聖空間」,是因為信仰者能在當中覓得作為通道與突破點的聖顯,繼而回歸到「真實」的「神域」。然而這些「神聖空間」不只對信仰者存在「真實」意義,也是非信仰者生活經驗的重要一部份。這些散落於香港的聖殿與廟宇,為港人帶來異質的生活經驗與意義,充滿了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結構與潮流所不能撼動的可能性。



      本書再現了香港的11個神聖空間,包括:聖三一堂、玫瑰堂、聖安德肋堂、611靈糧堂、深水?三太子廟、沙田車公廟、油麻地天后廟、紅磡觀音廟、屏山金蘭觀、大埔慈山寺以及尖沙咀的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書中探究一般信仰者及場所鄰近的街坊藉由這些Nerve Gear抵達什麼樣的「神域」。書中所介紹的這些聖殿與廟宇,儘管可能已遷變破落,但從中步入的「神域」,以至自「神域」中帶回的真實,卻是更為開放、超越的,甚至是永恆的「神域」。



      不同的信仰群體如何藉由空間的建構實踐超越性?18位研究者 X 11篇香港宗教場域的田野考察,結合宗教與社區,遊走於聖俗之間的一趟跨界探索!



    本書特色



      不同的信仰群體如何藉由空間的建構實踐超越性?

      18位研究者 X 11篇香港宗教場域的田野考察,結合宗教與社區,遊走於聖俗之間的一趟跨界探索!

      ★特邀「夏蕙BB」親述多年來於黃大仙廟周邊的生活經驗

      ★本書為《街坊眾神:世界宗教在香港》之系列作



    專序推薦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廖昱凱(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龔惠嫻(Diversity in Hong Kong研究計劃項目召集人)

    ?


     





    推薦序�邢福增

    推薦序 地理學視角下的香港宗教地景�廖昱凱

    推薦序 從「夏蕙BB」說起的香港宗教故事�龔惠嫻



    導論 「神域」的記憶:拼裝都市中的香港宗教場所�孔德維

    夏蕙BB的信仰世界�方金平、龔惠嫻、林皓賢



    【西方宗教】

    導言�方金平

    為人作鹽和鄰里,春風化雨育鄉親──以教育影響生命的聖三一堂�林希賢

    歷盡世變靈猶在,玫瑰救恩萬年傳──梵二後玫瑰堂的神聖任務�胡淑瑜

    神聖恩典藏於禮,福音盈門願盡忠──堅守禮節傳道的聖安德肋堂�陳沛滔

    緊追先賢耀主道,一片熱心為社區──為信徒「靈糧」與居所的611靈糧堂�趙子蕎



    【東方宗教】

    導言�林皓賢、韓樂憫

    昔覓那吒驅鼠瘟,今彼失落在?中──深水?三太子廟與社區關係新探�伍明笙

    威武車公鎮瘟疫,今在瀝源恩澤港──沙田車公廟在九約村民身份建構的位置�鄭穎欣

    遠船鳴鼓過灣前,落寞天妃待客來──油麻地天后廟與油麻地區的前世今生�梁樂婷

    慈悲為懷渡眾生,借庫香火永不滅──紅磡觀音廟普濟眾生的延續�林雪怡

    內外兼修通天意,行善救濟為蒼生──屏山金蘭觀與社區關係初探�梁穎琪、王紹廷、王璇

    浮華亂心入廟中,藏埔共融渡眾生──從大埔慈山寺初探香港佛教之現代�陳晞然、李楊詮瀚

    古神新貌育靈性,東西交融共傳承──香港社會中的 ISKCON�馮鑫燊



    作者簡介



    ?





    推薦序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授)




      涂爾幹(Emile Durkheim)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嘗試將「宗教」界定為一種「神聖」(sacred)的事物,涉及了相關的信仰(belief)、儀式(ritual)及群體(community)。眾所周知,不論在社會學或宗教學範疇,如何定義宗教,無疑是個難以化解的千古難題。涂氏這個社會學的入門基礎知識,當然不是完美的答卷,但仍有助我們去認識及思考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存在。當我們循涂爾幹式(Durkheimian)命題去探究社會各種宗教性現象時,會發現「空間」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空間是「聖」與「俗」的交匯,嘗試賦予世俗之地某種神聖意義,成為建構信仰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空間既是實踐儀式的載體,又是信仰群體聚集(內聖)以至實踐宗教使命(外王)的介面。如何發掘涉及城市宗教空間的各種景觀,不僅是宗教研究需要處理的問題,也是城市研究有待開拓的方向。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一書,以中西文化交融、華洋宗教並存的香港為中心,將其中涉及的不同神聖空間「再現」(re-present)於讀者眼前。世俗概念的「宗教場所」,無疑反映出在地管治者對涉及宗教「事務」的規管形態,呈現了宗教與政治關係的不同面向。同時,也是結合宗教與社區,遊走於聖俗之間的一趟跨界探索。不同形式(一如楊慶? [C. K. Yang] 對「制度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 與「散佈式宗教」[diffused religion] 的經典闡發)的信仰群體,又如何藉建構與開拓空間,去操練及實踐靈性?這些都是饒具意義,並有待探究的課題。



      近年,面對自上而下的歷史再詮釋工程,民間對「自己的歷史自己寫」的訴求,有愈益迫切的反思。如何由下而上地書寫歷史,誠然是這個城市面對的重大挑戰。十多位青年作者,以不同視角去記錄及書寫香港的宗教空間,將那些就在我們身邊存在,卻未有作出深究的「神域」再現眼前。這種對保存本土記憶,書寫本地歷史的熱情與堅持,未嘗不也是一種極具「宗教性」的行為?或者,這在在需要某種「宗教式」的意志,才能在各種困難中努力完成的志業。



      「自己的歷史自己寫」,期待更多年青人參與及投入,在當下建造另一個「神聖」的空間。



      是為序。


    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其 他 著 作
    1. 都市神域:香港人的聖殿與廟宇